1.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2.草古诗词白居易

3.草古诗词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4.草古诗词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后面是什么?

5.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6.草唐白居易的古诗

草的古诗白居易_草的古诗白居易诗意

草的古诗白居易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成句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

《草》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之一,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草的古诗白居易解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解释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第一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描绘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诗人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描绘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诗人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描绘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描绘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描绘枯,一句描绘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描绘“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描绘“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描绘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描绘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诗人并非为描绘“古原”而描绘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描绘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草古诗词白居易

 《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我整理的白居易《草》古诗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首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一些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草古诗词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诗词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草古诗词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后面是什么?

白居易所写的草的古诗词“离离原上草”出自《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是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后面为一岁一枯荣。

一、出处: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的样子。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我的深情。

四、注释: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与“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全诗词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诗中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显得非常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草唐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一)

 白居易《草》古诗欣赏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都枯萎一次,繁茂一次。猛烈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了。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草,它写出了原野上青草的特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富有诗味,而且隐含哲理,启人遐思。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二)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三)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FormatImgID_0# 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草唐白居易的古诗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如下: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介绍: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白居易介绍: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