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立秋节气的古诗

2.立秋古诗词经典

3.描写立秋的著名古诗

4.关于立秋的古诗全首

5.立秋时节景象诗句

6.24节气立秋的古诗

7.立秋节气诗句

立秋最佳10首古诗描写秋天有收获的古诗_立秋最佳10首古诗

描写立秋时节的古诗词,分享如下:

1、唐.刘言史《立秋》

诗句: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解析:这首诗歌描写了立秋时节的气候特征:暑气消褪,夏色已收,树叶飘落,秋声已动。用典古朴,视野高远,风格简洁飘逸。一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将夏去秋来的渐进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回味隽永。

2、唐.武元衡《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诗句: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解析:这首立秋诗是送别友人之作,也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寥的悲秋之情。“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上句写的是时间和背景,时间是立秋,背景是朝廷;下句写的是,友人的离去,像片云和孤鹤一样无法挽留,片云孤鹤也隐含对友人志向高远、品行高洁的赞美。

3、唐.刘禹锡《秋词》

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立秋诗歌《秋词》,气象雄浑,意境壮阔,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以激越向上的诗情,深切地赞颂了秋天的美好,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4、唐.徐铉《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诗句: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解析:立秋意味着暑意渐消、秋凉渐来,但夏秋之交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首诗歌立意精巧,准确地描写了立秋节气后暑气未消的物候气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秋凉早日到来的无奈心情。

5、南宋.范成大《立秋.其一》

诗句: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解析:“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开头两句写夏天,“熏蒸”二字尽显夏日的炎热,而一个“浮”字将那种浮躁难安的心绪刻画到了极致。“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转入写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诗人却说不要惆怅,而是要迎着凉爽的秋风,由衷庆贺秋季的来临。

整首诗来看,从夏日写到秋日,过渡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气息,表现了诗人不惧年华流逝的豁达情怀。

关于立秋节气的古诗

风儿渐凉,落叶知秋,夏秋交替暖去凉到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

九陌浮埃减,千峰爽气攒。换衣防竹暮,沈果讶泉寒。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高...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初夜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立秋古诗词经典

关于立秋节气的古诗如下:

1、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朝·刘翰《立秋》

赏析: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2、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朝·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赏析: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

诗人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

3、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

赏析: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赏析: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诗人用平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描写立秋的著名古诗

立秋古诗词经典: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翻译:梧桐叶上的每一滴雨,都让人感到浓浓的秋意。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声,都使得愁思更浓。夜里做着的归家好梦,一直延续到三更之后。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翻译: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5、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翻译: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关于立秋的古诗全首

关于描写立秋的著名古诗相关如下:

1.《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2.《立秋》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3.《连夜书》独倚西楼夜渐深,下弦月欲近觜参。立秋是日微微雨,病暑衰翁稍慰心。

4.《秋日后》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5.《宫词四首》出海新蟾玉半钩,风翻荷荡起栖鸥。女郎定有穿针约,偷看明河记立秋。

6.《芙蓉五绝呈景仁》不辞晨起立秋风,为爱浓芳露满丛。若比洛阳花盛品,万枝开遍瑞云红。

7.《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8.《暮热游荷池上五首》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立秋的别称

立秋还有三秋、素秋、商秋、西陆、白藏等雅称。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商秋: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牞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

立秋的来历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对于立秋,更多是有利农事的收获。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的含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

立秋时节景象诗句

关于立秋的古诗全首有:

一、立秋

唐代: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二、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代: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三、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代: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四、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代: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五、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代: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六、立秋日

唐代: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七、立秋

宋代: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八、立秋後

宋代:苏辙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後清风渥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立秋的传统习俗

1、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2、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3、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24节气立秋的古诗

立秋时节景象诗句如下:

1、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2、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杜甫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其一]

4、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喉人狂。[唐]刘禹锡[其二])

5、“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唐,杜甫《立秋》)

6、“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立秋前一日览镜》)。

7、晚唐令狐楚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立秋日》)

8、“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催颓。无因风月下,一共平生杯。《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清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气候常识: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节气诗句

24节气立秋的古诗如下:

1、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立秋时节大地的壮丽景色。登高望远,感叹人生短暂,与自然相比微不足道。

2、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后》:

白日依西山,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续篇,也是对立秋景色的再次赞美。立秋时分,白日依然如常,黄河依旧奔流不息。诗人再次登楼远望,表达了对壮阔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向往。

3、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以她细腻婉约的词风,将立秋时的美景融入到了对人生离别和归程的感慨之中。溪亭日暮,令人沉醉不舍,最终误入藕花深处,令人不免遗憾。

4、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苏轼此词是记述一场梦境,但其中融入了立秋时节的春恨和离别。梦中楼台高锁,酒醒时帘幕低垂,落花飘零,人独立,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这些诗作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立秋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立秋作为一个节气,不仅仅是气候上的转折点,更是文人们借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题材。这些古代诗作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也让我们在今天感受到立秋的美好与诗意。

立秋节气诗句如下:

1、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立秋》宋朝·刘翰

赏析:首句“乳鸦啼散玉屏空”描绘了初秋时节,乳鸦啼声渐渐消失,玉屏风空荡荡的景象。乳鸦的啼声渐渐消逝,象征着初秋的到来。

“满阶梧桐月明中”,描绘了初秋夜晚的景色。梧桐树的叶子已经开始落下,但月光依然明亮。整首诗通过描绘初秋时节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感慨。这首诗通过对初秋时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和感慨。

2、雨後林中别檨凉,意行幽径不知长。《立秋後一日,雨天欲暮,小立问月亭》宋朝·杨万里

赏析:“风蝉幸自无星事,强为闲人报夕阳”,诗人以立秋的风蝉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是一个闲人,但仍然想要为夕阳报答。风蝉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但是它们仍然努力地为夕阳发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立秋时节雨后林中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和美好。同时,诗人以立秋的风蝉自比,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态度,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3、年来树木摧应尽,衰落何因别蚤秋。《己亥立秋》明朝·王邦畿

赏析:首句“年来树木摧应尽,衰落何因别蚤秋”,诗人通过对树木的描绘,表现出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树木在经历了多年的摧残之后,应该已经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而秋天的到来,也预示着万物的衰老和凋零。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古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