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意思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
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意思
意思是: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不屈的志向始终存在。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全诗为: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其十)》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中的第十首,作者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了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意思是没有人能攀登的地方,意志坚强有志气的人就会达到目的地。
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创作背景:
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辛弃疾简介:
文学思想: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影响贡献: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代表作品: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