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国风的经典名篇有哪些?

2.诗经里最出名的20首名篇

3.《诗经》黍离,子衿,木瓜原文译文赏析

4.诗经节选之蒹葭的原文及其赏析

5.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赏析

6.《东山·《诗经》》原文与赏析

诗经名篇精选_诗经名篇及赏析

《诗经》国风的经典名篇是《周南·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白话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由于《周南·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诗经》国风的经典名篇有哪些?

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ū)。

匪(fēi)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ǔ)。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题解《木瓜》一共三章,每章四句。字句比较好懂,从字面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注释1.木爪:落叶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信物的风俗。2.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3.匪:同“非”。4.报:报答。5.琼:泛指美玉。琚:佩玉。琼琚:美玉美石之通称,饰物。后边的“琼玖”“琼瑶”同此。6.好:爱。7.木桃:桃子。8.木李:李子。为了和前面的木瓜相对衬,所以都加上“木”字。9.瑶:美玉或美石。10.玖:浅黑色玉石。

串译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只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读提示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这首诗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甭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本草纲目》考证也基本同属一种植物,大致如同橘、柑、橙之间的差异。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东西的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所以说“匪报也”。实际上,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后边的诗句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这也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

诵读时应善于借助这一形式上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咏唱特点,造成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为三段体的结尾句,重复了三次,若想强化这种“投桃报李”的效果和境界,在第三个“好”字上应该加重语气和语势,拉甩开来,大胆地用语气作结。

诗经里最出名的20首名篇

1、《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国风·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共十四篇,召南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3、《国风·邶(bèi)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邶:音贝,周代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此,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地方。

4、《国风·鄘风》,《诗经》篇章之总名。“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鄘地华夏族民歌。周武王克商,分商都朝歌以北为邶,南为鄘,东为卫。故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内。《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5、《国风·卫风》,《诗经》篇章之总名。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先秦时代卫国地方民歌。包括《淇奥》、《考槃》、《硕人》等。

《诗经》黍离,子衿,木瓜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里最出名的20首名篇如下:

1、《诗经?卫风?木瓜》、《诗经?郑风?风雨》、《诗经?小雅?鹿呜》、《诗经?小雅?棠棣》、《诗经?小雅?车_(辖)》、《诗经?小雅?鹤呜》、《诗经?小雅?小_》、《诗经.小雅?伐木》。

2、《诗经?大雅?荡》、《关雎》、《蒹葭》、《静女》、《淇奥》、《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周颂·噫嘻》、《诗经·小雅·薇》、《诗经·卫风·硕人》、《鹊巢》、《绿衣》、《桑中》。

部分节选如下:

1、《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_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_。所谓,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所谓,在水之_。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

3、《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淇奥》诗经·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_兮,赫兮_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_莹,会弁如星。

瑟兮_兮,赫兮_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节选之蒹葭的原文及其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下面是我整理的《诗经》(黍离,子衿,木瓜)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览。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赏析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汉族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作于东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又有分析认为未必是灭亡后的悲伤诗,只是在通过不同季节黍的变化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情。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这首诗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言情心理描绘矣。”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 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 木爪:落叶灌木,果似小爪。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④木桃:桃子。 ⑤木李:李子。

 古诗今译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佩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桃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美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李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宝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赏析

 《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

 回报的东西价值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和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所以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之一。《蒹葭》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蒹葭的原文及其赏析,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借鉴一下吧!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所谓,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晞:音西,干。

 涘:音四,水边。

 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作品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东山·《诗经》》原文与赏析

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 注释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琼琚(jū):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匪:非。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礼尚往来”便成了,成语,比方彼此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尽管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 (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运用频率却底子没法与“礼尚往来”相提并论。但是论传诵程度还是 《木瓜》更高,它是现在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  关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杂乱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宗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计算)。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 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撑,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撑。与毛说大 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定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彼此赠答说”开端盛行,《诗集传》云:“言人有 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改造疑古精力。但这一说法遭到清代《诗》学 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驳斥,《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行,何须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并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宗旨说法多不 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含义。其间“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步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在。

?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要,其间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 报,永以为好”,相同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神韵,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堆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相同,就 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 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许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编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抉择 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礼尚往来”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崇高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谊)。这种情感重的是情投意合,是精力上 的契合,因此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凹凸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含义,体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心意的喜爱,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 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谢。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 是降一格烘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 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了解他人的心意就是最崇高的心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佳人赠我金错刀,何故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 玉”。其含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多有分歧。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主要有七种说法。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男子。

《诗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 我心西悲。制彼裳衣, 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羸之实, 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 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有敦瓜苦, 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 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豳风·东山》称得上我国早期征夫诗名篇。古代征战不断,征夫之苦,自不待言,因而不留名的征夫歌谣不少,可是能达到如此之高艺术成就的作品却不多。《东山》不仅在征夫之作中为佼佼者,而且给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

本诗四章,每章的前四句成复沓形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交代当年“往”(徂)东山征战,如今自东方回“来”,下着濛濛细雨。“慆慆不归”,既言路程迢迢,又叙时间悠悠;“零雨其濛”,归途遇上如此天气,心灵上如笼上阴霾。每章以此开头,意为各章后面的内容,都是归途中所感、所想。

第一章回想东征时痛苦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意为我从东方西归时,心即西向家乡而悲。既然可以归家了,又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一是回想东征时吃足了苦头,不堪回首;一是想象家庭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不由悲从中来。“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制”,同“制”,意为着上旧时居家时的衣服。“士”同“事”,行枚,即衔枚。枚形同筷子。古代行军时要士兵衔枚,以防止喧哗。现在脱下戎装,也不用衔枚而行了。按常理,现在自由了,应该高兴, 可是打仗后士兵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生活仍然很艰苦,和当年出征时差不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自己蜷缩在车子下面,在野外露宿,就和野蚕卷曲在桑叶下面一样。这个出征的士兵,他没有凯旋的荣耀,也没有衣锦还乡的欢畅,而是觉得结束了一场灾难,又将投入另一个苦海。这一章先直叙平述,后以喻状形,以形写心,为全诗定下基调,起统领作用。

第二章写想象中家园破败的惨象。这一章回应“我心西悲”,先悲家园破残。“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果赢,即瓜蒌,一种蔓生的葫芦科植物。瓜蒌的藤蔓爬到屋上。伊威,即上鼈,一种体长三分多的小虫子。这种虫子常栖息于阴湿之处,如今满屋子的爬,可见室内很是阴暗潮湿,没有一点生气。蠨蛸,一种长脚蜘蛛。蛛网已挂在门户上了,可见没有人进出。“町畽鹿场”,原来的耕地, 已布满了兽迹,成为野鹿活动的场地了。鹿胆小怕人,如今到宅边耕地上自由活动,其荒凉可见。“熠燿宵行”,熠燿,发光貌,意谓夜里鬼火(燐光)在浮动。以上所写完全是一片衰败景象。对此,作者说:“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家园虽然变得这么阴森可怕,而自己并不觉得可怕,相反却觉得很可怀念。作者在归途中产生这种想象是合理的。 一是他沿途所见,战后到处都不堪入目, 自己会联想到自己家园亦复如此。一是他深知自己应征外出,家中无人支撑,其败落自可想见。

第三章写想象家中妻子盼望自己回归的景况。这是由上一章衍伸而来的。上一章想象家园的变化情况,这里也就自然地想到家中的妻子。“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鹳鹊在蚁穴土堆上鸣叫,妻子在房内叹息。这两句的语序应是妻子原在室内坐着哀叹,听到民间认为是报喜的鹳鹊的鸣叫,以为是丈夫要回来的征兆,于是“洒扫穹窒”,以为迎接自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那圆敦敦的葫芦瓢搁在柴堆上。瓜苦,即瓠葫,古代以瓢为葫芦剖成,象征夫妻相合。“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既是自己深深思念妻子的原因,又是想象妻子盼望自己归来的缘由。这一章将思念家园的情绪集结到妻子身上,以写妻子想象自己表示自己思念妻子,用笔婉曲,构思奇妙。

第四章回想当年与妻子新婚时的繁闹景象。第三章聚焦于妻子身上,思路进一步延伸,由当前推到过去。记得当年新婚时,黄莺鸣唱,翅膀在阳光下闪光。新娘送嫁的马有红也有黄,她母亲给她罩上面纱,举行了各种礼节。这回忆是美好的。作为新娘的她,是那样的姣美,如今年龄大了,磨难多了,又成了个什么样子呢!这一章忆新婚喜象,实是以乐景写哀,想象当时愈美,愈显得现在处境之悲。

《东山》写征夫,不是写征夫出征途中的怨恨,而写其归返途中的思绪。征夫归途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其特有的心态,更显示其怨恨。由想到家园荒废,进而想及妻子闻鹳鸣而想迎亲人,想及新婚喜庆,热闹异常,这就较直叙哀苦更为感人。这首诗除了每章前四句相同,后面三章又以最后两句以感叹收束,使全诗在整饬中见变化,于参差处显一致,更增韵致。《诗经》时代产生如此精妙之作,不能不使我们叹服古人高妙的艺术创造,无怪乎后世许多大诗人仍然要从中吸取艺术营养,从而发展出无数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