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中,如果姜维最后一计成功,历史会改写吗?

2.姜维既然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季汉、攻打母国?

3.姜维是何许人?又因何要坚持北伐最后落的惨死的下场?

4.哪几个细节的存在,让姜维无论如何也拯救不了蜀汉?

5.三国演义中有关姜维的五件谋略

姜维最后一计多可怕_姜维的最后一计

当时姜维是用阵术破了邓艾的,这归于姜维第10次北伐。当时邓艾一时脑热不要命去和姜维斗阵法,没想到姜维得到诸葛真传,摆阵将邓艾困在其中。正当邓艾以为自己没命的时候,司马望破了姜维的阵法然后救出邓艾。被救出的邓艾感叹姜维的阵法的时候,司马望跟邓艾说出姜维的阵法真理,然后司马望出了一计,说让他自己跟姜维斗阵,让邓艾去抄袭敌方后方。邓艾也认为这计很好,然后邓艾给姜维下战书,与姜维斗阵。姜维答应了,夏侯霸看破此计说:“伯约,邓艾刚败然后下战书,必有诈!”姜维笑着说:“他们以为我不知道他们想趁我们斗阵之时然后抄袭我军后方。我就将计就计!”夏侯霸也才放心。

其实司马望对于姜维的阵法也是一知半解

当司马望与姜维斗阵时,司马望用那半桶水的话长篇地说这阵法有81变,而姜维自知此阵法有365变,每天一变。这时,姜维问司马望:“你方的邓将军呢?”司马望嘀嘀咕咕地说:“我、我方邓艾有计谋。”姜维笑着说:“有什么计谋?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想趁我斗阵抄我后方!”司马望大惊失色,想混入敌军乱打,谁知姜维马鞭一指,司马望的士兵丢盔弃甲地逃。

邓艾命令先锋郑伦去攻打姜维后方,待到半路山角处。两边炮声响起,廖化冲了上来,郑伦廖化两人未及答话,交了两回合一刀把郑伦砍了(廖化真是宝刀未老)。邓艾的兵马死的死逃的逃,抓的被抓。邓艾见了,豁出这条老命冲了出去,身中四箭(邓艾命不该绝)逃到渭南寨与司马望会合。邓艾与司马望商量姜维的退兵之策。司马望说:“最近后主刘禅(shan第四声)整日沉迷于酒色,又听信谣言,有君臣不和岂能久已?”邓艾马上说:“谁愿意去蜀国散布谣言?”话刚落,一人答应了。邓艾一看,原来是襄阳党均。邓艾很高兴就赏了党均很多金银珠宝。

党均抄近路到成都结连黄皓,布散流言,说姜维怨望天子,不久投魏。于是成朝所说皆同。黄皓奏知后主,即遣人星夜宣姜维入朝。

姜维见了邓艾几天不出来应战,正纳闷邓艾在搞什么。突然使命到来,诏维入朝。姜维不知何事,只得班师回朝。邓艾、司马望知姜维中计,遂拔渭南之兵,随后掩杀。

以上是三国演义的,这是我简单翻译出来的。

其实姜维没有破过邓艾,可是每次都快破邓艾时,不是刘禅就是手下阻拦。这也没办法,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命不可违?历史上的第十次北伐是这样的: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当时,魏在长城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姜维多次挑战,邓艾,司马望等都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亡,遂引军而还。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

还有一计,也就是最后一计,这计很精彩。是这样的:

姜维去投降钟会,钟会谓维曰;“来何迟也?”姜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夏侯玄,诸葛诞都是魏国顶级名士,夏侯玄是玄学先驱美男子,诸葛诞是三国田横,严毅威重。可见姜维当时在中原的名气相当高!

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 

此时,邓艾擅自行事,不把司马昭和众将放在眼里,引起了司马昭的不安。邓艾骄傲自大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 

钟会颇忌邓艾,乘机与监军卫瓘密告艾有反状。魏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令以槛车征艾。艾既败,会独统大众,威震西土,遂决意谋反,欲使姜维将五万人出斜谷为前驱。会自将大众随其后。但司马昭对钟会怀有野心早有戒备,遣中护军贾充率1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随即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使钟会措手不及。钟会大惊,正月16日,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并出示废黜司马昭的所谓太后遗诏,逼众造反司马昭,诸将被迫签名。姜维见时机已到,便怂恿钟会诛杀被扣将领,预谋趁机杀掉钟会,恢复蜀汉。并密书与刘禅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劝钟会早杀众魏将,钟会想听从姜维的意见,但仍犹豫不决。因钟会迟疑而消息泄露,18日中午,魏将胡渊引兵杀出,箭如雨下。双方在宫城内外展开激战,姜维亲自杀了五六人,战死。时年62岁,(三国演义误作59岁)钟会也被杀。维被剖,胆如斗大。不久,卫瓘遣将田续斩杀邓艾父子。

厉害吧?我们的大将军 。

《三国演义》中,如果姜维最后一计成功,历史会改写吗?

姜维如果策发钟会成功,也对大局无碍。只会是他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一厢情愿的努力罢了。具体分析如下:

1、川蜀以灭,大局已定

川蜀灭亡后,蜀地无一例外成为前蜀、后蜀、成汉、大理等割据,进则王图,退则霸业的梦想之地。但是川蜀不过二代的“诅咒”却总是那样灵验。

因为北国一统,川蜀就成了江南,在长江上游的军事屏障。此地会很快会面临,有步骤的军事进攻。其后通过它,北方就完成对江南的西向合围。这,屡次出现在西魏吞蜀、隋朝平陈、蒙古灭宋等后世。所以姜维侥幸成功,也不过是继续回到短暂割据时代

2、钟姜分权?,鹬蚌相争

另外如果姜维成功,他和钟会的权力分配又该如何?设二者理念一致,谁人该为臣属。还有蜀地的经历长期穷兵黩武的百姓,是否还会效忠?蜀地精英大族,是否依旧”满接满待“?

如果理念不同。姜求复蜀,钟求自立,争斗必然再起,恐怕不用北国、江南出兵,二者就同归于尽,届时蜀地不是并入北国,就是被江南接管。川蜀复国一样是昙花一现

3、拥刘贬曹,后人臆想

所以姜维策反钟会,只是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情节需要。仅仅是用来表示诸葛后继有人,姜维誓死效忠而已。所以姜维的复国就是一个不明统一大势的愚忠之举!

姜维既然是不得已而降蜀,为什么后来会誓死不回头地效忠季汉、攻打母国?

这个就很难说啦 因为在三国时 就算只有一丁点的改变 也可能改变历史 不过姜维最后一记成功之后改变历史的可能其实是不大的 首先 姜维设的那记 说道底是要引起魏将之间的纷争 之后姜维坐享其成 夺回汉中 益州 再图大业 我们现在设姜维的记得逞了 这也就是说还是三国鼎立 只不过没有了诸葛亮刘备啊 五虎将……想想看 蜀国上下也就个姜维能上的了排场 论武 估计没人 论智谋吧 也没人 蜀末连个能带兵打仗的都没 怎么跟人家拼啊 就凭一个姜维吗 还有 蜀主刘禅算是个比较昏庸的人吧 根本不成大业 所以就算是姜维成功了 他也改变历史

姜维是何许人?又因何要坚持北伐最后落的惨死的下场?

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以前为什么非常重智商,而现在却又非常重视情商,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不也正是要让人从情感上,有认同感。

姜维之所以脱离魏国,投奔蜀国,之后又誓死效忠于蜀国,屡次伐魏,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汉从感情上笼络住了姜维。只不过,获得感情上的认同,可以通过物质、地位等等多种方法实现。

姜维被迫叛魏投蜀

姜维有才华,而且好立功名,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当时,恰逢三国乱世,姜维就暗地养了一批死士,以供调遣。不管姜维自己是什么目的,此举总是会让朝廷不安的。

刚好,事有不密,这件事被姜维的上司天水太守马遵知道了。

诸葛亮北伐,陇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相继叛魏。

当时,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巡视的马遵,第一个想法就是姜维等人可能有异心,夜间就悄悄的逃入了上邽跟郭淮汇合。

姜维进不了上邽城,就返回天水郡治冀城。冀城的人已经投降蜀汉了,认为姜维是曹魏的人,也不让姜维进城。无奈之下,姜维只能直奔诸葛亮大营,投靠了蜀汉。

诸葛亮非常器重姜维

姜维刚刚投降蜀汉,才年仅27岁,就被诸葛亮任命为了仓曹掾,负责官吏军粮,又加了奉义将军,当阳亭侯之职。

而且,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也非常高,说姜维见解胆识过人,精于兵法,马良都比不了,乃“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褒奖的话,传到姜维耳中,再加上所给的待遇,姜维岂有不感动之理。

诸葛亮同时还将姜维视为自己的学生和接班人,“毕教军事”。并且,还要将姜维引荐给刘禅,“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为姜维的未来谋划好了发展路线。姜维并非品性不良之人,岂有不感恩戴德之理。

姜维在蜀汉地位显赫

姜维降蜀汉之后,一路高升。诸葛亮在世时,即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之职,正儿八经的重号四征将军。

诸葛亮一去世,由姜维暂时统帅诸军,晋封平襄侯。

蒋琬为大司马,姜维就是司马,后来升为镇西大将军。大将军可是最高等的将军了。

费祎当政后,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虽然姜维在蜀汉先后受到蒋琬、费祎,甚至黄皓、诸葛瞻等人的打压,但是,其地位绝对是蜀汉朝廷顶级的。

姜维投降了蜀汉,如果再返回曹魏,可能会受到重用么?恐怕再受重用,也不过是一方刺史,类似孟达之流,跟黄权都比不了。更不说在曹魏做到尚书令的地位了,姜维想都不要想了。

曹魏算是姜维的旧主,汉室才是姜维的母国

诸葛亮之所以器重姜维,就是因为姜维的思想跟诸葛亮,以及蜀汉的价值观非常契合。

蜀汉起家的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诸葛亮一直以此为北伐的宗旨,而姜维恰恰是“心存汉室”。所以,相对而言,姜维投靠蜀汉,要比留在曹魏更契合他的人生价值观。

因此,姜维在冀城的母亲被曹魏所俘后,写信让姜维返回曹魏,姜维才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从表面看,姜维就是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愿返回魏国。其实,为什么曹魏不斩杀姜维的母亲、妻儿?就是因为姜维在蜀汉,为了瓦解姜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

当时响应诸葛亮北伐的三郡官吏,多数都被曹魏所杀。姜维返回曹魏之后,难保不会被找一个借口,诛了全家。所以,姜维也不能返回曹魏。

结论

姜维被曹魏怀疑谋叛,走投无路,只能投降蜀汉。姜维返回曹魏,不但可能不会被重用,反而可能会遭到更多的构陷。

姜维在蜀汉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和培养,以及刘禅的重用,有利于他建功立业。蜀汉对其有知遇之恩,是应当涌泉相报的。

而且,姜维还要保全母亲、妻儿的性命,他必须留在蜀汉。

所以,不管是从感情,理想,还是利益上而言,姜维留在蜀汉是最好的选择。

更何况,姜维心存汉室,对曹魏篡汉应该还是心存不满的。

因此,姜维才在降蜀之后的三十余年内,誓死效忠蜀汉,屡次北伐曹魏。哪怕是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怂恿钟会自立,冤死了邓艾,希望能够趁机恢复蜀汉基业。最后,姜维虽然复国失败被杀,但是,他却用最后一计除掉了灭蜀的邓艾、钟会二人,也算是为蜀汉复仇了。

正应了开篇那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曹魏不能将姜维视为“知己”,而蜀汉做到了,姜维自然要为蜀汉献身舍命了。a

哪几个细节的存在,让姜维无论如何也拯救不了蜀汉?

姜维是诸葛亮的衣钵

诸葛亮虽然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是诸葛亮也很忧虑,自己一身的本领无人继承,而且自己死后蜀汉该交于何人,本队自己的学生马谡有着极高的希望,但是因为只会纸上谈兵犯军法被诸葛亮斩杀,所以诸葛亮迫切的需要一个衣钵传人,而姜维就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姜维本是曹魏集团天水的守将,但是被诸葛亮擒获,最终被诸葛亮的真情打动投降蜀汉,在得到诸葛亮的教育后逐渐成为了蜀汉军中的****,在诸葛亮死后也担当起了大任。

遵循诸葛亮的嘱托

姜维因为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自然也明白诸葛亮的苦心,明白蜀汉只有通过北伐的方式才能有一线生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掌控蜀汉大权后也一心准备北伐事业。姜维比起诸葛亮要更胜一筹,前后大大小小发动了十几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是也拖延了魏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同时常年的高强度北伐对蜀汉百姓和国力的压榨也到了一个极限,蜀汉已经无力支持姜维北伐了,最终刘禅选择投降,诸葛亮的梦想最终没有实现。

姜维最后一计企图力挽狂澜

?姜维在得到刘禅投降的消息后,并没有过早的放弃,而是在心中萌生了最后一个毒计。当时魏国有两路大军进攻蜀汉,一是邓艾一个是钟会,于是姜维意投降钟会,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最终导致邓艾被杀,而又给钟会出谋让钟会起兵谋反一统天下,钟会没有经受住诱惑选择听从姜维计策,但是最终被曹魏集团发现,计谋也败露,钟会也被杀,姜维则死于乱军之中,这一计除掉了三国最后的三个名将,也最终结束了蜀汉的最后希望。

三国演义中有关姜维的五件谋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发动灭蜀之战,其中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因猝不及防,听取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向曹魏投降。并且要求正在剑阁抵抗的姜维,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维知道后主归降,痛心疾首,仰天长叹: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三军为之悲愤,啼哭之声数十里。

然而姜维却对蜀汉仍不死心,意图再次复国。维于是召集诸将,附耳低语,传达了计策。姜维之后便向钟会投降,但随着钟会谋反的暴露,姜维钟会均死于乱军之中。有人便有疑问,如果钟会谋反成功,姜维能否再次复国?个人认为,姜维虽有万全之策,但复国希望渺茫,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姜维复国的计谋是什么。后主归降,姜维也随即向钟会投降,然而姜维却并非真心投降,而是想利用钟会再次复国。那么姜维复国的计策究竟是什么?其意投靠钟会,目的有这几个:一者钟会手握重兵,掌握曹魏主力。挑拨钟会与邓艾之间得矛盾,借此斩杀邓艾。二者如果能成功将邓艾斩杀,姜维再斩杀钟会,并将曹魏随军将帅斩杀,再次拥立刘禅为帝。

三者再将监军卫瓘斩杀,控制曹魏军队,这样就可以理理成章的复国了。姜维也曾私下写信给刘禅: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毛宗岗大师曾被姜维的忠心所感动,称其最后一计更是发人深思,毛公曾写下这样的批语: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矣。且将除邓艾,而手于会;将除卫瓘又手于艾,是谋杀诸将者姜维,谋杀邓艾者亦姜维也;谋杀钟会者姜维,谋杀卫瓘者亦姜维也。

其次分析如钟会谋反成功,为何姜维也不能复国。姜维欲借钟会之手杀邓艾,欲借邓艾之手杀卫灌,继而再杀掉钟会。这样曹魏军队便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姜维便可率领本部人马,控制曹魏军队,拥立刘禅为帝。这样的计谋是很高深,但事实上是邓艾虽然被押送回洛阳,姜维也成功说服钟会谋反,意想不到的是钟会谋反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被监军卫灌得知。卫灌继而率军包围姜维钟会,并成功将二人斩杀。姜维也声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演义中钟会谋反是失败的,然而为何钟会谋反成功,姜维也不能复国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姜维虽然斩杀曹魏诸将,但很难收服曹魏人心。即使钟会谋反成功,姜维成功斩杀钟会,却并不能成功复国。因为钟会的几十万兵马不会乖乖就范,虽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姜维想收服却很困难。一者钟会人马有数十万之众,这支规模庞大的部队,控制着蜀汉每个要塞,分散到各处,姜维即使能够控制住成都的魏军,也无法收服成都以外的军队。二者曹魏军队并不属于蜀汉,他们的故土都在曹魏,家人父老远在他乡,军人们又怎能安心受蜀汉的驱使?再者说谋反是要被诛灭九族的,如果司马昭以家人相要挟,振臂一呼,很多曹魏军队都会对抗姜维,他很难掌控这复杂的局面。

其二司马昭为防止蜀中有变故,早已做好准备。司马昭也是个谋略家,他对邓艾和钟会都心有防备,曾多次告知邓艾不要擅作主张,凡事都要奏报,只是邓艾不听。而后司马昭令钟会收服邓艾,却又不相信钟会。昭又以惧怕钟会不能收服邓艾为借口,陪同魏帝曹奂御驾亲征,亲自率军进入长安。昭又秘密令贾充率军三万进入斜谷,却没有告诉贾充其真正的用意。可以说司马昭的谋略不下于曹操。毛宗岗曾这样写批语:

(司马昭)故使会制艾,而即自将以防会;防会而又恐会知之,于是讳之秘之,即心腹贾充者,而亦不以其意告之。昭之奸雄,诚不亚于曹操矣!

姜维此时最大的筹码就是他手中的蜀汉将士,再者就是成功斩杀曹魏诸将。演义中,姜维投靠钟会后,钟会毅然让姜维率领本部人马,并且与姜维结拜为兄弟。然而姜维却有很大的劣势:一者司马昭早已在长安做好准备,已经派遣贾充引军三万入斜谷。司马昭用兵,不在邓艾钟会之下,可能也不在姜维之下,司马昭率数十万大军进驻长安,其威力不可小视。二者姜维并不能控制住钟会的几十万兵马。

再者说汉中都已在魏军手中,蜀汉的各个要塞也在曹魏手中,姜维即使控制住了成都,司马昭也可以率军杀入蜀汉。以司马昭的才智,他会在第一时间获得钟会成功谋反并且被杀的信息。如果司马昭能成功兵临成都,姜维独守一座空城,也会失败。如果投降的曹魏兵马再次倒戈,里应外合配合司马昭,姜维败的会更快,因此姜维几乎没有胜算。

其三蜀汉日薄西山人心涣散,况且刘禅已经投降。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蜀汉官员很多都主张投降,无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九伐中原,都加剧了蜀汉的衰弱,国力亏空。益州人员已经不想再为蜀汉流血牺牲,因此钟会成功杀入汉中,也是因为很多守城将士投降。蜀汉没有灭亡时都不得人心,刘禅已经投降后,更是让蜀汉上下绝望,姜维不能够树立蜀汉将士的信心,他们都厌恶战争。况且败军之将,投降之国,又怎么会有战斗力,因此以姜维一人之力,已无力回天,即使钟会成功谋反,姜维也不能复国。

一、姜维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征战无数,有关他的谋略故事如下:

1、曲城之战,群英斗智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维符节。秋,姜维帅数千兵进攻雍州,依傍曲山筑两城,牵制魏军,弥补自己军力不足。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上万兵抵御。郭淮取陈泰的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围曲城,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陈泰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自南渡白水,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察觉,迅速撤出牛头山来,装退军。

郭淮想全部撤军,平叛羌胡,邓艾建议郭淮让自己留守屯白水北。姜维回军,却东袭取洮城,令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廖化作桥持艾,邓艾察觉廖化破绽,夜潜军先至据洮城。姜维遂撤军。句安、李歆孤立无援,最终降魏。

2、贼不复出,智退仲达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军中,生前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魏延擅自据南谷口逆击杨仪,断后的任务落在了姜维身上。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百姓作谚语道:“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姜维回成都后,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3、改革防守,敛兵聚谷

景耀,姜维认为,“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朝廷也觉得姜维的办法不错,便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

4、屯田避祸,候和小败

景耀四年(262年),姜维对黄皓专权恣肆很不满,曾上言后主曰:“黄皓奸巧专瓷,将败国家,请杀之!”剑门后主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奔走效力的小臣罢了。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枝附叶连,势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便告辞后主出宫。后主命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不敢归成都。

景耀四年(262年)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姜维又是在争险之后,被邓艾击败,与段谷之败如出一辙。不过姜维及时吸取了教训,保存了主力撤退,邓艾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不敢再追击。

注:洮阳,在洮水之北,乃吐谷浑所筑,南临水,极险峻。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汉,加上连年征战,功绩不显著,所以颇遭保守反战派们非议。当时汉怀帝刘禅无能,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5、、回马阴平,扼守要道

直到魏将钟会将要进入骆谷,邓艾将要进入沓中时,黄皓这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去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率兵去阳安关中。廖化进军到达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迸发,占据了阴平桥头,便停下来等待敌兵。

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地,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人邀击姜维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姜维在沓中见邓艾的军队攻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阴平桥头又没有援军,遂立刻帅本部三万兵东撤,退往阴平。魏将杨欣等人追击,直到疆川口,双方大战,姜维败退。邓艾却也牵制姜维不住,姜维至阴平桥头,被占据桥头的诸葛绪所阻。姜维从孔函谷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作出出兵攻击诸葛绪后部的样子,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三十里向北堵击,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等合兵。诸葛绪赶去阻截,差了一天,没有赶上。

“一步之差,满盘皆输”,此次魏军东堵西追,亏在邓艾西方三路出击扑了空,一步之差,先发制人不成,反被姜维抢了先机。由于是兵分三路,之后即使追上姜维,也不是全军齐上了,故此仅和蜀军一战,便无力穷追猛打了。由于这样诸葛绪虽然成功占领桥头,却因为汉军后面没有追兵,得以大摇大摆的入北道三十里,使得诸葛绪急退。

二、补充解释姜维: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弱小等原因,终究回天乏术。蜀汉灭亡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也被魏兵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