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友人,李白翻译与解析

2.李白《送友人》赏析

3.李白的《送友人》可以提什么问题,2个)求答案

4.《送友人·李白》原文与赏析

5.李白《送友人》鉴赏

送友人李白解析_送友人李白阅读理解及答案

作品介绍

《送友人》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7卷第3首。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诗中三联对仗,自然妥帖,是的韵律工整和谐,殆天授为非人力也。

原文

送友人

作者: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③为别,孤蓬④万里征⑤。

浮云⑥游子⑦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⑧去,萧萧⑨班马鸣⑩。

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清澈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⑤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

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 :声音词。此。

⑨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送友人,李白翻译与解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李白《送友人》赏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③。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李白的《送友人》可以提什么问题,2个)求答案

原文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这里,此处。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是说,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别具匠心。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李白》原文与赏析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案: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案:“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画面?

答案: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外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淌过.

4、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李白《送友人》鉴赏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

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

三、四两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 *** 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

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白 《送友人》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②班马:离群之马。)

鉴赏一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鉴赏二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是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独有情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而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 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而?孤蓬,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汉代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苏李诗则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将?浮云?、? 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

不必明言?游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

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就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是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 抒情? 再写景(象喻式)? 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