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互文?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出自哪里?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意思翻译_不以物喜

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个人简单的说就是,不因为外物的,而影响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句话的外在意思是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其涵义是指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无为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

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白话译文:(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该句用了互文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

感悟

人生有悲欢离合,有高潮起落,也有顺境逆境。面对顺境,我们要心存感激,遭逢逆境,我们要学会善用。

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烈,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

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 处

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u yi wu xi,bu yi ji bei]

出处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出自哪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是互文。互文(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出处:《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原文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翻译: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出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

原文节选:

白话翻译: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岳阳楼记》的后世影响:

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

“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选段: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扩展资料:

文章从写作缘起入手,接着以浓墨重彩铺叙登楼所见的不同景象,笔力雄健,气象阔大,描摹传神,是写景状物的杰作。然而,这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在吟咏俯仰间,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和远大抱负。为革除北宋积贫积弱的弊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主张革新的官员纷遭贬谪。

面对挫折,作者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滕宗谅的安慰和鼓励,也是作者的自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襟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文章结构谨严,气势恢宏,吸取了辞赋的特色,杂用骈偶句式,骈散结合,使文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