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3.二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4.《土地的誓言》教案

5.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

6.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7.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意图_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以“月”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古诗导入。

在课堂上,我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寄托着人们的思乡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月是故乡明》。

古诗导入,学生也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学生看起来很兴奋。

二、介绍作者

当听到季羡林先生精通20国语言,被誉为东方学大师时,同学们那种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三、基础知识

1.认读生字检测。这一环节,我用了开火车读的方法,当有同学出错时,我们集体纠正。

2.成语积累。本文描写景物的成语比较多。课前预习时,已经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成语。容易读错的就是“风光旖旎”、“碧波万顷”。强调读音后,我用了利用字面意思理解词语和回顾原句,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方法。这这一环节花费时间比较长。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有待改进。

3.多音字。本文主要多音字“燕”,我告诉学生,地名时,读yān,如燕山、燕园、燕国。读yàn时,就指燕子。学生掌握比较好。

四、理解课文

在自读提示中,要求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所以在梳理完基础知识后,我便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在默读完课文后,能找出来作者回忆了童年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这些童年趣事,也能说出到过许多国家,看到过很多月亮,这些月亮美妙绝伦,但是最喜欢的是故乡的月亮。经过引导,也会找出燕园的月亮,是奇景,但是还是想起故乡苇坑里平凡的小月亮。能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因为课件上展示了故乡望月之看山、故乡望月之说水、故乡望月之看月、梦月。但是学生的回答毫无涉及。所以我想着要不要向学生展示这些呢?毕竟同学们可以找出关键点。作者回忆的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在引导下也能说出童年的快乐,成年后对家乡的思念。

犹豫片刻,我还是按部就班得向学生简单展示了课件上的内容。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看懂,是否理解。当我展示课件的时候,自己都觉得枯燥无比,毫无兴趣。课后想想,为什么非得把课件上的内容完全展示呢?课件是为课堂服务的,怎能一味依靠课件展示呢?回想上课的过程,利用了课件,自己很多时候没有了思路,思维没有那么灵活。

后来我又看教案,虽说看山说水童年趣事看似与月亮无关,其实这些都是由月亮引出的。这正是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但是这在课堂上却没有说与学生听,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这种魅力。

所以,自己觉得这节课上的很糟糕。课上只带出了思乡情感,问题设置显得零散无神。如果在抛出自读提示中的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或者范例,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了。课堂应该会紧凑完整。

总之,还是自己没有备好课。这让我感到无比汗颜,因为文章读了,教案看了,课件修改了,课堂效果却令人失望。这又让我想起于永正老师书中所说,备课时,他必定要读熟课文。我确实对文章理解不够,只简单理解了情感,对于写法和文体知识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在课堂上也弱化了。

以后上课,一定要把握好单元要素,增强目标意识,让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目的性。让课堂有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有所获。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篇一

一、课文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二、出示目标(教师明确)

三、学习字词

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四、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提示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教师提问的同时要强调问题,并让学生在书中作勾画并即使思考)

1、通过读课文提示你了解了什么?(重在提取重要的知识点)

(时间,背景,,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等)

2、 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五、研读赏析

自学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板书)

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六、问题探究

自学指导: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⑴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⑶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拓展延伸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①这是的土地?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③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1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九·一八”前后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的故乡都有个月亮。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思考题: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选自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明月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对文章的疑问出发,逐步解决疑问。最后,总结散文的特点。学生总体掌握较好,课堂热情较高。

小学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然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年8—2009年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联想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二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以点带面,自学本单元其它几篇文章。

 3.情感目标: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人与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2.在本专题的文章中,家、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读时要仔细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赏读研习

 (一)自读奠基

 1.纠字音

 大苇(wěi)坑篝(gōu)火嚼(jiáo)烂粘(zhān)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动晶莹澄(chéng)澈(chè)风光旖(yǐ)旎(nǐ)无垠(yín)

 慨(kǎi;惆(chóu)怅(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极点。支:支撑,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长。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2.聊作者

 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速读抓要

 通过写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读法指导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

 “读出自己”欣赏

 (四)精读破难

 赏读文中精彩语句,理顺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语言质朴,把故乡的一切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更见出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三、总结聚焦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不过,人们赋予月亮的象征义远不止于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来抒发对月亮的吟咏和思考。

 四、练习拓展

 1.用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其它几篇文章进行赏读,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月亮的内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做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依据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本文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4.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借景抒情、形散而神不散。

 3.课下,请同学们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

 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数星星,捉知了)

 (2)课件出示:(指名读)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看月亮,梦月亮)

 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①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③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

 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

 ④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师生总结。

 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总起全文)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

 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

 月是故乡明(7)(前后照应)

 思乡之情

 教后反思

 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文章的写法。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的故乡都有个月亮。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思考题: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2

  课题: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型 :新授课

研究课题 :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5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1

《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2

《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幸福观。

★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三、作业布置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四、本课小结

(根据当时情景而定)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3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教案5

《月球之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夜幕降临、皎洁、悬挂、遐想、奥秘”等10个词语,会正确认读。

2.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初步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3.学习第1、2小节,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仿写一段话。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师:(出示句子)亲爱的小朋友们,伴着这首柔和的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吧!

1.音乐《春江花月夜》

2.幻灯出示古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3.师:这些古诗描写的都与什么有关呢?——月亮。

4.出示月亮的。

师: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仰望高高地悬挂在夜空的那一轮明月,月光如银,洒落人间,总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记得小时侯的老师,晚饭过后坐在小板凳上,仰望月亮,总会想象:月亮上有嫦娥姐姐吗?能到月亮上玩吗?

师:小朋友们,仰望着这一轮明月,你会想象什么呢?

生:我会想象……(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

5.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球,去美丽的月球探险,好吗?

6.板书课题:月球之谜。(齐读课题)

过渡:月球上到底有什么谜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全文,学习词语。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2.师:要想了解月球,我们得先过词语关!

出示词语:夜幕降临 皎洁 悬挂 遐想 奥秘 努力 细菌 土壤 水藻 估计

(开小火车读—男女比赛读—指名读)

3.师:会读书的孩子老师喜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孩子,老师更喜欢。思考一下,谁能告诉我课文中描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月球之谜如此多,就让我们走近月球,一层层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长相思》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以下是我整理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一、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把握数量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思路

 自学探究

 听说读写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__________。

 2、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__________。

 3、__________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4、__________何事秋风悲画扇

  二、导入新课

 一片伤心画不成。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人生若只如初见

 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三、作者简介

 谈谈你所知的纳兰

 1、性德:性柔如水,高悬德义

 2、出身富贵避凡尘

 人生只若初相见

 3、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四、读背中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谈谈听后的深切感受

 3、在吟咏中背诵《长相思》(两分钟)

 4、成果展示

 山——————,水——————,身———————,夜———————。

 风——————,雪——————,聒———————,故———————。

 小结:一夜风雪,一夜征程,远在边关的词人总也不能入梦,心中泛起了被风声搅扰的思乡涟漪。

  五、问题探究

 1、品味词中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

 (注意从词性这方面入手)

 名词:山水 风雪

 动词:碎

 代词:那畔

 形容词:故园

 数词:千帐灯

 否定词:梦不成,无此声

 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行满相思情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铺下孤寂梦

 数词虽小,魅力无穷

 经典数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

 2、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中数词的作用。

 明确:

 (1)、对仗工整,节奏感强,使文字呈现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缠绵。

 (2)、山高,水远,风大,雪重,夜长,层次清,立体感强,给人一种苍凉、孤寂的厚重感。

 (3)、程程都有亲人影,程程都有送别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

 (4)、故乡远,孤寂深,表达出浓郁的思乡情。

  六、描写修改

 拿出我们课下对这首词的描述,融入浓浓的思乡情,再次修改,走进纳兰的相思世界(一分钟)

  小结

 思乡情,在历史长河里,永不枯竭,超越民族,超越国界,没有肤色之差,没有男女之别。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5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1

《画杨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2

《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幸福观。

★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 “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三、作业布置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四、本课小结

(根据当时情景而定)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3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4

《巨人的花园》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2.生字卡

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三课时

一、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

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

2.开火车说词。

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

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二、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三、写同步练习

四、课后作业

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5

《月球之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夜幕降临、皎洁、悬挂、遐想、奥秘”等10个词语,会正确认读。

2.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初步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3.学习第1、2小节,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仿写一段话。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月球的魅力。

师:(出示句子)亲爱的小朋友们,伴着这首柔和的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吧!

1.音乐《春江花月夜》

2.幻灯出示古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3.师:这些古诗描写的都与什么有关呢?——月亮。

4.出示月亮的。

师: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仰望高高地悬挂在夜空的那一轮明月,月光如银,洒落人间,总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记得小时侯的老师,晚饭过后坐在小板凳上,仰望月亮,总会想象:月亮上有嫦娥姐姐吗?能到月亮上玩吗?

师:小朋友们,仰望着这一轮明月,你会想象什么呢?

生:我会想象……(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

5.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月球,去美丽的月球探险,好吗?

6.板书课题:月球之谜。(齐读课题)

过渡:月球上到底有什么谜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全文,学习词语。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2.师:要想了解月球,我们得先过词语关!

出示词语:夜幕降临 皎洁 悬挂 遐想 奥秘 努力 细菌 土壤 水藻 估计

(开小火车读—男女比赛读—指名读)

3.师:会读书的孩子老师喜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孩子,老师更喜欢。思考一下,谁能告诉我课文中描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月球之谜如此多,就让我们走近月球,一层层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吧!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句)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夜色笼罩大地。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你知道“悬挂”什么意思吗?

生;挂。

师:是的,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皎洁的月光似水、如霜,洒落人间。小朋友们“皎洁”是什么意思?(生说)

师:能说皎洁的灯光吗?能说皎洁的阳光吗?都不能,这个皎洁是月亮的专属伙伴,小朋友们可要记住了哦!我们一起来说一遍——皎洁的月光。(齐说)`

3.师:多么迷人的月夜啊,薄纱轻笼,月色溶溶,清辉如洗。如果此时你正站在皎洁的月光下,你会怎么读?(生读) 评价:要是语气再轻柔舒缓些就更棒了。(再请一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