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2.王羲之号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是在哪里写的?

3.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有哪些?

4.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5.《兰亭集序》是谁写的?

兰亭集序王羲之字帖真迹_兰亭集序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

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扩展资料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

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1、《兰亭序集》赏析: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2、《兰亭集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号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是在哪里写的?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参考资料:

://.lantingji/post/246.html

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有哪些?

答案就在《兰亭集序》的第一段里,文章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郊外的兰渚山。这篇文章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当时王羲之在那一带任职会稽内史,他约请了四十多个朋友在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饮酒赋诗。会后,他把所有诗作汇总成一集,自己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一、?书圣?的代表神作

东晋年间,社会环境追求清谈玄学,争着做名士而不太追求功名,因此在艺术领域出现了不少名家。王羲之出身于?王马共天下?的名门王氏,自小对书法极有天赋。他师从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的书法端庄流丽,被后人称赞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后来,王羲之又博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草书脱胎于张芝,正书则来自钟繇,正书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楷书。

到了后世,他的书法风格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人称?书圣?,而《兰亭集序》正是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二、雅集胜事

兰亭这个地名,来自春秋和汉代的典故。会稽郡包含了春秋吴越两国的故地,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地种植兰花。到了汉朝,又在这里设置驿亭。因此地名叫兰亭,在东晋时林木茂密、风景清幽,是著名的名胜。

王羲之任职会稽内史时期,兰亭是很方便游玩的地方。因此他约请了好友,在郊外水边举行?修禊?的仪式,接着用?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作诗。正因为这个原因,《兰亭集序》也有别名称为《禊帖》。

三、后世地位极高?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超然,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赏揄扬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自身偏好行书,对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评价极高。当时唐朝官方修史,李世民亲自下场为他写《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崇他的书法为?尽善尽美?。后世《兰亭集序》只见摹本而没有真迹流传,很多人都推测真迹被带入了昭陵殉葬。

现存最受好评的《兰亭集序》摹本在北京故宫,是故宫的镇馆之宝,据说出自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之手。此外,故宫还藏有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行书的完全成熟,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历代书法家无不把它奉为至尊,把它当成临摹学习的范本。除了书法艺术的高超以外,《兰亭序》的文字内容也非常的优美,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兰亭序》:

是每一个书法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国人的文化情怀,没有读过《兰亭序》,就没法谈中国传统文化,这短短的324个字是每一个国人的文化寄托,怪不得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真的建议每一个国人有机会都要拿起笔来临摹一下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生至少临上一次兰亭序,练习一下书法,感受一下最纯正的国学,最核心的文化。

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早就是失传了,据说是被唐太宗带进了自己的陵墓,现在流传下来的兰亭序都是后人的临摹本,著名的摹本一共有5个版本。

《兰亭集序》是谁写的?

 《兰亭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重点字词解析

 ①群品:指万物。品,类。

 ②因:由。

 ③群籁:即《庄子》

 中所谓的人籁、地籁、天籁。

 《兰亭诗》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井结之为《兰亭集》。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

 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文学史上称它为玄言诗, 兰亭雅集,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拔楔。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成集”。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

 《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该诗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浑,均分了世界的和谐。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奠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对这酋诗给予激赏。

 他说:“王羲之的《兰亭诗》……真能代表晋人这纯净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觉所启示的宇宙观。‘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是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于是‘寓目理自陈’,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古至深的理。”借自然山水消释、化解俗居生恬失却本心的苦恼,从而寄寓人之回归大自然而感悟的无待,本然的愉悦。玄言春日诗,因此建构了某种审美超逸的空间,满足了人的感性慰藉需要。有悲哀,需要排遣;有快乐,应当体会。又倏忽之间乐往悲来,又扬眉瞬目挥去哀愁,这大概就是本玄言诗的命意所在吧。

 作品评价

 沈德潜《古诗源》选录《其三》评曰:“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序为 通述,故不录。”又曰“有逸句云:‘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附录于此。”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大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王羲之代表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他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充实丰盈。

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前后期的诸多文化大家;王羲之的笔下涌动着热爱生命的激流,启示着后人不断书写瑰丽的生命华章。

兰亭集序赏析: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