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陵君为什么要窃符救赵?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2.信陵君救赵论全部译文和赏析

3.“嬴乃夷门报关者也”出自哪里,怎么翻译

4.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是哪国人?他为什么要窃符救赵?

5.文言文翻译:《信陵君窃符救赵》

6.作为魏国魏王弟弟的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知识点PPT_信陵君窃符救赵知识点

我们的课本是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 选修一里面第六课

特殊句式:

1,为大梁夷门监者(判断句)

2.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

3.请救于魏 (介词结构后置)

4.而诸侯敢救者(定语后置)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是宾语前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是主谓倒装)

6.得之于王(介词结构后置)

7.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介词结构后置)

8.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9.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

信陵君为什么要窃符救赵?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秦国在崛起之后,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超级大国,当时唯有赵国敢和秦国拼一拼,只是赵国和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元气大伤。秦国对赵国紧追不放,打算向赵国的首都邯郸发起进攻,眼看着赵国就要亡国了。于是赵国派人去魏国游说请求魏国派兵增援赵国,魏国也派出了10万军队,可是秦国威胁魏国,魏王害怕让魏军按兵不动,赵国危在旦夕。魏国公子信陵君情急之下,偷了魏王的兵符救了赵国。

魏王被威胁,魏国将军晋鄙按兵不动。秦国看到魏国派了十万大军增援赵国,于是放出话来,哪个国家现在帮助赵国打我,等我秦国灭了赵国就第一时间干掉它。魏王听了非常害怕秦国下一个对付自己,就命令前方的大将晋鄙不要动。这下子赵国的人急死了,连忙写信给魏国的信陵君,要求他务必要救赵国。

信陵君义救赵国,让人偷兵符获得晋鄙兵权。信陵君不断收到赵国的求救信,他在门客的建议下让魏王旁边的一个宠姬偷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拿着兵符要求晋鄙将兵权交给他,晋鄙不答应,于是信陵君旁边的朱亥拿出袖子里的铁锤就把晋鄙打死了。信陵君等人掌控了魏国的军队,增援赵军,和赵军一起把秦军赶了出去,赵国也没有被灭国。

胜利之后,赵王亲自迎接信陵君。魏王自然对信陵君非常生气,信陵君让人把魏国的军队带回了魏国,自己就留在了赵国生活。赵国被解救之后,秦国也意识到赵国没有那么容易被灭国,也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赵国获得了暂时的和平。

信陵君救赵论全部译文和赏析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高歌猛进,做出了下一步攻灭赵国,直接拿掉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决策。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命令坐镇武安的左更王王龁取代王陵,继续猛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坐不住了,迅速向各路诸侯求援,尤其是向自己的三晋兄弟魏国求援。魏国你敢不来,下一个被宰的就是你。?

魏国当时是魏安僖王执政,他自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马上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驻扎殷城。殷城离邯郸很近,过了漳水一天之内就可以杀到邯郸。晋鄙的大军到达殷城之后一直是按兵不动,坐看秦赵之间相互拼杀,坐山观虎斗。按照魏安僖王的旨意,晋鄙要等到秦军伤亡达到最高峰的时候,这才能救援。什么时候达到最高峰?当邯郸城被攻破,双方展开激烈巷战之后,此时的秦军伤亡将会达到最高点,这时候魏军才能出动。

但魏国的信陵君却坐不住了,他深知唇亡齿寒,万一赵国真的灭亡了,下一个就该魏国了,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干出了窃符救赵的神奇之举。他拿着窃取的虎符来到了殷城晋鄙的军营里,迫不及待地逃出偷来的虎符与晋鄙的那一半虎符一合,天衣无缝,赶忙催促晋鄙立刻出兵救援邯郸。但狡猾的晋鄙却拒绝了,还要向魏王禀报核实,此时愤怒的信陵君实在忍受不了了。?

信陵君的门客朱亥抽出40斤大铁锤直接朝晋鄙头上猛砸过去,脑浆迸裂,晋鄙当场毙命。信陵君率领驻扎殷城的魏速杀向了邯郸,吓得秦将军王龁直接千里溃逃,一直逃到了河东军,信陵君跟着一直追杀过去,杀死秦军2万人,自己才损失六千人。

“嬴乃夷门报关者也”出自哪里,怎么翻译

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唐顺之 苦修的陈渡草堂,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当得起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一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解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为此,我认为《古文观止》卷十二中的一篇《信陵君救赵论》(作者唐顺之)可被收录于大学语文教材之中。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适合帮助学生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除此之外,文章立意独特,对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使学生在提高对古文词句的理解力的同时,还可以领略作者借文章所发表的评述,从而引发学生在学习课文之余,对文中观点立场进行辩证性的思考。

战国时期的信陵君是哪国人?他为什么要窃符救赵?

这句话的意思为:侯嬴只是一个守关巡夜的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白话释义:

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

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市场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

文章赏析: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

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

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

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

文言文翻译:《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的父亲是魏昭王,他的哥哥是当今魏王,因为礼贤下士,很多人依附于他,所以他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信陵君之所以窃符救赵,是因为他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赵国被秦国消灭了,下一个就是魏国,但当时魏王害怕秦国,所以一直不敢出兵,无奈之下,信陵君只得传军令,将晋鄙杀死,之后率领军队大破秦军,不但救了赵国,也保得魏国的平安。

第一,在战国末期,赵国是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不过因为赵王指挥失误,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国的军队大败,秦国趁势进攻,赵国有灭亡的危险。当时赵国的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有着这一层关系,平原君和信陵君之间也交情深厚,所以他在求魏王出兵的同时,也私下里和信陵君联系,所以信陵君深知这其中的关键,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去救赵国。不过魏王因为畏惧秦国,让前方的大将按兵不动,信陵君也是一筹莫展。

第二,原本信陵君抱着慷慨赴死的决心,想要亲自率领自己的追随者一起去和秦国交战,不过公屏几千人就想去帮赵国解围,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信陵君的门客就劝说,不如传军令,以解燃眉之急。信陵君知道此举是欺君之罪,不过他已经豁出去了性命,更何况他是为了救更多的人。

第三,原本秦王认为魏国不会出兵,所以也就没有防范,结果被信陵君打了个出其不意,最后只得撤走。不过信陵君的这种行为也惹恼了魏王,所以自此之后他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都不敢回去,不过也因为有他在,保得魏国和赵国的平安。

作为魏国魏王弟弟的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西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白话释义: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部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焦虑。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

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公子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

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王对公子盗走他的兵符,传命令杀了晋鄙,很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击退秦军保全赵国之后,派将领统帅军队回到魏国,他自己却与门客留在赵国。

赵孝成王感激公子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

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

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

宴会上,公子称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

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

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

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当时魏王的弟弟。与其他的三位战国名士,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可谓名声在外。他做的非常著名的一件事就是窃符救赵。当时秦国刚在长平之战中大胜赵国,还准备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消灭赵国。关键时刻,赵国的平原君,立马派人向邻国魏国求救。本来魏王答应了,也派出了军队,可架不住秦国的威胁,胆小的魏王害怕了,命令军队停滞不前。信陵君知道后,本打算派门客帮忙,在路上经过候赢的建议,通过魏王的宠妃如姬,偷得了兵符,命令军队解了赵国的围。可他在窃符救赵以后,失去了回到魏国的资格,这就是他最大的损失。那么,作为魏国魏王弟弟的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第一,魏国赵国唇亡齿寒

秦国强势出击,打败了赵国,可赵国还存在,一旦赵国灭亡了,那么秦国并不会满足,必然会对付魏国,根据魏国的实力,魏国压根不是秦国的对手。毕竟赵国和魏国唇亡齿寒,双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对付强敌,保护自己。当初魏王之所以援助,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魏王胆小罢了,信陵君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他为了魏国,不得不这么做。这个时候他早已把个人的名誉抛到了脑后。为了魏国,为了人民,他只能这么做。

第二,为了救自己的姐姐

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魏无忌的亲姐姐,也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妹妹。平原君打着自己老婆的名号,多次求援,甚至责备信陵君见死不救。本来,信陵君早已做了打算要带着自己的门客孤注一掷,就可以看出他为了自己的姐姐,是可以放弃自己生命的。只不过,在路上得到了隐士候嬴的指点,委托如姬盗得虎符,最终救了赵国。

第三,信陵君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信陵君早在窃符救赵之前,就已经是名声在外了。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与国内有信陵君不无关系。他这样的人,可以想象是不可能见死不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