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2.《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3.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及赏析

4.登飞来峰翻译全文是什么?

登飞来峰原文_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1、《登飞来峰》宋代诗人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酒泉子·长忆高峰》宋代诗人潘阆

原文: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

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译文:常常回忆起那座高峰,山峰上的高塔好像与尘世隔离。当年独自上到最高处,看见的月出有棱角。

3、《屈原塔》宋代诗人苏轼

原文: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译文: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4、《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唐代诗人杜甫

原文: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5、《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译文:宝塔高高,直指苍穹,登上绝顶,饱揽四周风光。塔顶与天空的元气相接合,高耸的标志在海云之上。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翻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鉴赏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由知鄞县(今浙江宁波)改任舒州(今安徽庐江)通判,途经杭州(或越州)时,写下这首诗。

此诗一般注本均定为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但灵隐飞来峰,高仅一百余米,山上从未建有高塔。因此,李璧《王荆文公诗笺注》就对此提出疑问: “灵隐飞来峰,初无塔,兼所见亦不致甚远,恐别致一处也。”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引作“北高峰塔”。北高峰在灵隐寺后,高达三百米,山上原有塔。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 “北高峰,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浮屠七层,唐天宝(742—755)中建,会昌(841—846)中毁。钱王修复之,宋咸淳七年(1271)复毁。”《武林山记》亦有“北高峰在灵隐寺后山,山有塔……唐天宝中,邑人建,高七级”的记载。王安石途经杭州时,此塔尚存,登临以观日出,有其可能。苏轼有《游灵隐高峰塔》诗: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雾霏岩谷暝,日出草木香。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可见当时登临北高峰塔以观日出,为一大胜事。

又有人认为,此诗题中所指飞来峰,为今绍兴城南之飞来山,俗称塔山。塔山传说为春秋时代越国范蠡修筑越州城时,某日晚上自山东琅琊东武海中飞来,故名。山上有塔,名应天塔,始建于东晋末年。原为九层,可缘梯而上登临远眺。“圜视井邑,如阅图画。越之形胜,十得六、七。”王安石于皇祐二年曾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此诗亦同时所作。说见蒋礼鸿先生《咬文嚼字·王安石诗飞来峰在绍兴证》。备考。

王安石写作此诗时,刚年满三十,风华正茂,朝气蓬勃。他自小即胸怀“矫世变俗之志”;登仕后,在知鄞县任内,试行过自己某些政治主张,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当他登上这座突兀的高山和巍然耸立的高塔时,不禁豪气满怀,浮想联翩,于是吟成这首托物言志的诗篇。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根据对此诗题的不同看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简单地指为写登临的地点,前面的“飞来”二字,当然指山名而言。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此句极写登临地点之高,“飞来”二字非指山名,而是联动结构的短语,与次句“闻说”二字相应。就是说,诗人登上峰顶后,眼前突现一座千寻高塔——“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塔”,近千丈之高塔也——忽发奇想:此塔不同凡响,岂非天外飞来?接着“闻说鸡鸣见日升”,更进一层,自然地把它与五岳之首的泰山联系起来。相传,登上泰山日观峰,鸡初鸣时可见到日出,因而它成了观日出之胜地。古人把泰山看成为天下第一高峰,“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登泰山诗云: “平明登日观,举手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杜甫之《望岳》诗,也极写登泰山之巅,胸襟之开阔,眼界之远大。诗人在这里用“闻说”二字虚度,把自己立足之地的气势写得十足,从而为下文发议论作了重要铺垫。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本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借登高以寄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这两句紧接前两句,既富形象感,又用“不畏”,“自缘”等字眼上下呼应,化实为虚,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并充分反映了他豪迈的气概与辽廓的胸襟,蕴含深刻的哲理。前一句脱胎于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却又反其意而用之。“浮云”二字在李白诗中借喻邪臣(语本陆贾《新语·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且有具体对象,在此诗中虽亦语带双关,而其喻义则更广,泛指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浮云遮望眼”,飘来荡去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作者或许用以比喻他所主张的新政难免会遭到一些强有力者的反对。但是,作者对此毫无所惧,前缀以“不畏”二字,即显示作者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信,他将为此而一往直前,决不后退。传说王安石曾有几句名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为何能如此自信呢?后一句作了有力的回答: “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然是由于我站得高、看得远的缘故。这无异于向世人宣称:我以天下为己任,胸有全局,不怕一切邪恶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宋人好以议论入诗,此诗即是典型的例子。从此诗通篇章法看,前二句写景是为后二句议论作伏笔,而后二句又紧联前面所写之景,从景生发出议论来,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既使议论活泼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清人方东树说王安石作诗“用意深,用笔布置逆顺深。章法疏密,伸缩裁剪。有阔达之境,眼孔心胸大,不迫猝浅陋易尽。”我们于此诗也可见一斑。

登飞来峰翻译全文是什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相信大家都会背了,那么你了解它的翻译吗?知道怎么赏析这首诗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猜你喜欢:

1.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2.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

3.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

4.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设计

5. 2018中考必背古诗文

一、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二、出处: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著《登飞来峰》。

三、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闻说:听说。

望眼:视线。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此诗与其他登高诗较为不同,整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也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