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侃检厉》和《陶侃惜谷》文言文翻译

2.陶侃惜谷 解释

陶侃惜谷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_陶侃惜谷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职业:一般。

主要功绩:平定杜密,张敞起义,荆州在陈敏之的无序统治下和平稳定,路不收谋太平盛世,郭沫若战败。

代表作:《文集》第二卷

官员:侍中、太尉、靖江刺史。

产地:鄱阳县肖阳县

骑士身份:长沙公爵

礼物:福妈

编号:桓

地点: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所以陶侃很珍惜山谷。

陶侃,本名石兴。鄱阳郡孝阳县人,迁居庐江寻杨。东晋名人。

出身贫寒的陶侃一开始做了县官,后来逐渐做了县令。永嘉五年,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至官官、秋、靖江二州刺史、八州武将,封长沙郡。咸和九年,陶侃病逝,被追封为傅、桓。《文选》共两卷,其曾孙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定了陈敏、杜密、张敞的起义,又作为联军统帅平定了苏军叛乱,为稳定东晋立下了汗马功劳。荆州,在他的统治下,史称“路不可失”。他勤于公务,不喜饮酒,受到人们的称赞。大将军郭沫若擅自杀了赵胤后,领兵攻克,一兵一卒俘虏了郭沫若父子,使其名震天下。当时,唐德宗将陶侃等六十四位历史名人供奉在武成王殿,被称为武成王殿六十四将。宋徽宗是武松寺七十二将之一。

《陶侃检厉》和《陶侃惜谷》文言文翻译

1. 陶侃惜谷的古文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丰衣足食。

2. 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丰衣足食。

3. 求文言文 的翻译

陶侃曾经出外巡视,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陶侃问(他):“(你)要用这稻穗赶什么?”这个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了(稻穗),随便抽取它(一把)罢了。”陶侃(听了)大怒道:“你已经不种田,还闹着玩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穗!”(便叫人)把他抓起来,用鞭子(地)抽打他。因此,(他管辖的地方)老百姓对农田种植(更加)勤劳,(粮食年年丰收),家家殷实,富足。

我的这个版本里没有诘字,要是加进去的话应该是责备质问的意思。

根据:

诘,责也。——《广雅》

诘奸慝。——《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敢之不诘。——《礼记·月令》

又如:诘逐(斥责并驱逐);诘斥(斥责);诘让(责斥;责让)

4. 根据文章内容陶侃是个怎样的人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

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好官,他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③,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陶侃:东晋人,官至大将军.②戏贼:损害、糟蹋.③检摄无遗:检查管理,没有遗漏.④自弃:自己糟蹋自己.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陶侃尝出游 ②用此何为 ③死无闻于后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怎样的一个人?试题答案1.①尝:曾经.②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前置.③闻:留名.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富裕,丰衣足食.3.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好官,他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

陶侃惜谷 解释

《陶侃检厉》译文如下: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把锯下的竹头也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陶侃惜谷》译文如下:

陶侃曾经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十分生气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拿鞭子抽他。(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对农副业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宽裕,丰衣足食!

《陶侃检厉》全文如下: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陶侃惜谷》全文如下: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陶侃惜谷

陶侃(259—334.7.30),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有许多少数民族。陶家迁居的庐江郡是盘瓠蛮即溪族杂居的地方。溪族因杂处五溪之内,又称溪族。陶侃的相貌与汉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骂为“溪狗”,史书上也说他“俗异诸华”。可见,他是少数民族。

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