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陌上桑>>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2.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

3.“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如何翻译?

4.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内容及译文

5.陌上桑翻译文言文

陌上桑全文翻译_陌上桑 译文

作品介绍

《陌上桑》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2首。这首诗写一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全诗分上下两段。第一段是诗人叙述,第二段是美女对富家子相谑的回答。回答的言语表现了这位美女的外貌与心灵之美。

原文

陌上桑

作者:唐·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注释

1、五马:太守的代称。这里泛指富人的车架。

2、玉颜句:谓美貌著称于都城。名都,著名的都城。

3、使君:州刺史之称。

4、秋胡:汉刘歆《西京杂记》六: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妻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何在。曰:“行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之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5、Q:蝉的一种。读jiāng。

6、踟蹰:双声连绵词,来回走动。此处意为因留恋而不愿离去。读chíchú。

翻译

美女行在渭桥东,春来桑事蚕作。

路上奔来五马拉的车如飞龙腾越,青丝结着金马络。

不知车上是谁家小子?竟然来调笑相谑。

小子!告诉你,妾名秦罗敷,玉颜艳丽名满都城。

绿桑枝条映着素手,来城隅桑叶。

皇上的使君我且不理睬,何况你这个秋胡轻薄小子。

寒虫虫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青的梧桐。

托心自处要有原则,只是路人愚蠢,色眼迷迷。

高驾空自踟蹰,感觉不到白日的光。

赏析

此诗写一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全诗分上下两段。“相谑”以上为第一段,写美女桑,富家子相谑。其中对马匹车驾的描写,用以烘托富家子富匹王侯,是表现主题的伏笔。“妾本”以下为第二段。“妾本罗敷女”四句自言貌美。上二下句虚写,说自己美如古诗中的'罗敷女,容貌在都城都很出名。下二句实写,说自己去城边桑时,白嫩的手在绿也映衬下,更加漂亮。“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表白自己既不倾慕权势,也不为金钱所动。“寒”四句说明自己不被权势和金钱所动的道理。她爱自己的所爱,就像寒蝉爱碧草、凤凰爱梧桐一样。自己心有处,别人愚昧不知。“心自有处”,是全诗之纲。末二句是说,快去吧,别耽搁时间了!

第一段是诗人叙述,第二段是美女对富家子相谑的回答。回答的言语表现了这位美女的外貌与心灵之美。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把<<陌上桑>>这篇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陌上桑》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陌上桑

两汉:乐府诗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赏析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如何翻译?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题解

选自《乐府诗集》。《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所谓“乐府”,原是西汉初年国家设立的一种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歌,制定乐谱、训练乐员,是掌管音乐,专备朝廷祭祀、朝会、宴餐、出行时演奏的机关。这种音乐机关集来的诗歌,配上曲谱,可以歌唱。到了六朝,人们为了把这种诗跟没有配曲的诗区别开来,就称作“乐府歌辞”或“乐府诗”,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乐府诗”,大部分是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集汉乐府民歌138篇,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民歌总集。汉乐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宗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上承《诗经·国风》,下启建安诗歌,像一串灿烂的文学珠玉竞放异彩,相映生辉,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世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秀传统。乐府诗在形式上始创了五言为主的新诗体,奠定了汉以后五言诗的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大大地发展了叙事诗这一体裁。

乐府诗有不少名章隽句,历代传诵不绝。《陌上桑》是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可以说它是《孔雀东南飞》的姊妹篇。

解读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节),描绘罗敷的美丽姿容。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诗歌开篇第一句,即描绘出一幅日出东方的壮丽景象:红艳艳的朝阳,在蔚蓝的天幕中,从东方冉冉升起,灿烂辉煌,照耀着大地,涂染着诗境中的一切,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感受,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诗沿着“日出”“照楼”的思路,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照我秦氏楼”,使读者循着阳光,将视线引到诗中女主人公的楼阁。诗人运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了对罗敷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自然亲切。此时,女主人公虽未出场,但已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她在春光明媚的日照高楼之际,对镜梳妆的身影。美好的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和悦的气氛,为下文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铺垫,布下了一幅优美的背景。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写来,开始了故事的叙述。第二句点出了“秦氏楼”,第三句介绍了这楼上的女主人秦氏好女,第四句介绍了这“好女”名叫做“罗敷”。“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秦”是古代诗歌中美貌女子常用的姓氏。“好女”,即“美女”。“罗敷”,是古代美女常用的名字。这里,围绕罗敷的姓氏和名字,强调了一个“美”字,突出表现了秦罗敷是一位出众的美女,给读者先留下一总的美好印象。

“罗敷善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罗敷不仅具有美好的姓氏和名字,还具有热爱劳动勤于劳作的美德。她为农家女,自幼爱好桑,养蚕,她是桑养蚕的能手。诗中女主人公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你看她挎着桑篮,笑语朗朗地到城南的桑田里桑去了。罗敷的出城,桑“城南隅”,这一劳动地点的交代,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准备。接着诗人着眼于罗敷桑用具的描写,借物写人,用两个特写镜头进行细致的描绘:一写桑篮上的络绳,以黑色的丝制作,多么精致华美。一写桑篮的提把,用桂树枝条编成,多么清香诱人。桑用具竟如此不凡,也在突出一个“美”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那美人儿般配,协调。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作者又着眼于罗敷美丽服饰的描写,用四个特写镜头进行绘形绘色的描述:一写罗敷的发型。“倭堕髻”,其髻似云堆叠,偏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又名“堕马髻”。此为当时妇女的时髦发式。二写美女的耳饰,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相传是出于西域大秦国的一种宝珠,其形,其亮如“明月”。此处由上而下的顺序写,先写“头”上,再写“耳中”。闪闪发光的耳环与乌黑似云朵的发髻相衬托,相映照,写出了罗敷的首饰华美。三写她的“下裙”,为“缃绮”制作。“缃绮”,杏**有花纹的绸缎。四写她的“上襦”。“襦”,短袄,为“紫绮”制成。“紫绮”,紫色有花纹的绸缎。此处由下而上的顺序写,先写“下裙”,再写“上襦”。罗敷下身飘着浅**的裙子,上身穿着紫色的齐腰短袄,色彩协调,多么素雅,落落大方。

在这里,一般作者是要描绘罗敷的容貌的,但诗人偏偏不正面描写人物的相貌,而一味地在桑用具及其服饰上着墨,这正如一些技艺高超的画家,常常要在红花周围加添一些绿叶;在月亮旁边抹上几片云彩。然而,这绿叶这云彩又绝不是可有可无,它是对“红花”、“月亮”的衬托和渲染。由于绿叶的衬托、扶持,红花愈见鲜艳明丽;由于云彩的映托、渲染,月亮越发皎洁。诗中对罗敷形象的烘托,也是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桑用具及其服饰的精妙,衬托了罗敷美丽的容貌和身姿。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又变换了一种角度,从旁观者的感受反应间接地来描写罗敷的形象美。行路人看到了罗敷,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抚摸着嘴边的胡须,观望着。年轻人见到了罗敷,激动地脱下帽子,整一整包头的纱巾,出神地观赏着。“耕者忘其犁”,本是“耕者见罗敷,呆立忘其犁”之意的紧缩;“锄者忘其锄”,本是“锄者见罗敷,痴望忘其锄”的紧缩。这一紧缩使诗句精炼得多,诗味浓厚得多。诗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各人的举动情态的侧面描写,表现了无论老年或少年无不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充分地表现了罗敷艳丽的姿容。尤其是他们回家之后,因赞赏罗敷的美貌而引起妻子的妒忌,而产生了家庭“纠纷”这一细节的穿插,幽默,诙谐,更使故事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作者不从正面描写罗敷的容貌美,而从侧面写旁观者的折服,留有广阔的想象余地,启发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去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这样,罗敷的美容就更为鲜明,令人回味不尽,所收到的艺术效果,较之那些泛泛的正面描写(如“蛾眉”、“杏眼”、“丹唇”之类)实在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在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的姿色,往往会招致一些达官贵人的 *** 和迫害。诗的第一段,描写了罗敷的美貌,引出了第二、三段,使君可耻调戏诱骗罗敷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诗人并不满足于人物形象外在美的描写,第二段便深入到人物心灵和性格的揭示了。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是汉代郡的长官,太守或刺史,官位较高,出门通常要坐五匹马拉的车子。“使君从南来”,才能跟“桑城南隅”的罗敷相遇,展开了故事。“立”,即停下。“踟蹰”,徘徊,停滞不前的样子。这里,作者不说“使君”控马停车,而说“五马立踟蹰”,可称传神之笔。“五马”,含蓄地写出了“使君”的显赫声势;“立踟蹰”,活画出了“使君”一见罗敷就被她的艳姿所折服,顿生邪念,谗涎欲滴的好色丑态。同时,从反面更衬托出了罗敷的美容。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姝”,美丽的女子。)“使君”停车后,就急于了解罗敷的情况,便派仆从前去,打听这是谁家的美女。“使君”为何“遣吏往”,为何要问“谁家姝”?可见他已不怀好意了。此外,诗人巧妙地省略了仆从询问罗敷的过程及问语,跳跃式地只写了仆从回来时对“使君”的答话:这位美女是秦家的,名字叫作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再次“遣吏往”,要求作进一步了解。“罗敷年几何”,显然是“使君”对仆从交代任务时所说的话。由问“谁家姝”,到问“年几何”,“使君”所怀歹意就暴露得更为明显。作者仍省去了问话,只写答语。仆从打听回来,再次禀告“使君”:二十岁还不到,十五岁稍出头。“使君”一听,正是青春妙龄,正中下怀,垂涎已滴了。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使君”以为凭着自己的高官、厚禄、权势,满可以博得这位农家妇女的欢心,于是迫不及待,撇开仆从,走到罗敷跟前, *** 裸地提出了“共载”的 *** 要求,同他一起乘车,回府,为妾。这样,彻底暴露了“使君”凭着权势胡作非为,企图抢占罗敷的可耻行为。

第三段,写罗敷夸耀夫婿,严辞拒绝“使君”。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聪明机灵的罗敷,对于路边相逢、素不相识的“使君”控马不前,问姓问名所怀的鬼胎早有警惕。所以,当“使君”提出无理要求时,她既没有被其高官厚禄所诱惑,也没有被他的权势所吓倒,勇敢地迎上前去,她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义正辞严:“使君”你怎么这样愚蠢!你有你的妻子(你是有妇之夫),我有我的丈夫(我是有夫之妇)。这一回答,既是正面斥责,又是嘲讽。在这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罗敷蔑视权贵,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大胆泼辣的刚直性格。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诗歌在表现了罗敷大胆泼辣敢于斗争的同时,也没忽略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的一面,这即是诗的第三段对于罗敷盛夸夫婿的精彩描写。罗敷摸透了封建官僚们欺软怕硬、小官怕大官的心理,便用虚构的方式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从而压倒对方,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罗敷从四个方面夸赞夫婿。那个“使君”驾着“五马”而来,自以为威风;罗敷针锋相对,先从自己丈夫的威势派头夸起,说他乘马出门,必定有千个僚属和差役蜂拥跟随。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她丈夫位“居上头”,仿佛鹤立鸡群。“何用识夫婿?”诗歌巧用一设问句提起,写出了夫婿的鲜明标志。随从们都跨着黑马,唯有他骑着高大的白马,走在最前列。这样的气派,当然远非驾“五马”的“使君”所能比。接着罗敷又从富贵方面夸夫:他的白马尾巴上系着青丝,马头上戴着金**的络头,他腰间佩带着宝剑,更是珍奇无比,价值万金。夫婿如此豪华富贵,更比“使君”高出一筹。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罗敷再夸夫婿的官职,历数丈夫官职的频频升迁:丈夫十五岁那年,还只是个职位低下的小吏;仅隔五年,就升为朝廷的大夫;到了三十岁时,更飞黄腾达,当上了侍中郎;如今还不过四十岁上下,却已经据有一个郡城,成为统辖一方的太守了。罗敷的这段话,讲得严密,很有分寸,无懈可击,具有强大的威胁力。她夸耀丈夫,年龄以四十为限,官职只讲到太守;让“使君”从她丈夫的官运亨通中,想见其夫婿正是有为之年,前途无量。这样,从现在以至将来两个角度有力地回击了“使君”。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罗敷又故意夸耀夫婿的仪态品貌和潇洒风度:丈夫的品貌也是仪表堂堂,英俊不凡,脸庞白净,少许胡须;他在官府里踱着方步,泰然自如,一副官派;当文臣武将济济一堂的时候,数千官员,谁不赞叹他的举止大方,才貌出众。这自然又使那“使君”自惭形秽。

诗在 *** 中戛然而止,这喜剧也在胜利的欢乐中闭幕了。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似乎还应有个“尾声”,但作者惜墨如金,就此搁笔。然而读者对这“尾声”可以想象得出:“使君”如何垂头丧气,如何狼狈逃走,等等。就收到了剪裁精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综述

《陌上桑》,描述的是一个太守调戏一位桑女子而遭到严辞拒绝的故事。这篇叙事诗所描述的故事具有典型意义,东汉时代,豪门贵族凭借权势抢占民女的事屡屡发生。《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中,记载了梁节王刘畅掠取小妻三十七人的丑行。《陌上桑》反映了这一黑暗现实,它揭露了封建官僚的卑鄙 *** ,表现了劳动妇女罗敷坚贞不阿的品质和智机勇敢的性格,歌颂了劳动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艺术,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愿和爱憎感情。

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罗敷夸耀丈夫的情节,不必实有其事。诗以民歌常用的虚构和铺张的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展示人物性格。同时,由于虚构与铺张,使故事的叙述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陌上桑》,叙事中有抒情,有描写,有夸张,语言通俗,形成了一种朴实无华自然清新的风格。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故事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感情。诗人抓住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处,从正面或侧面进行描写,不仅抒发了感情,而且开拓了故事情节。如有关罗敷服饰的那些诗句,既是故事情节因素,又抒发了诗人的赞美之情,也是人物肖像描写。在诗里,叙事、抒情和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着力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因此,千百年来,《陌上桑》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

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 陌上桑原文内容及译文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的意思是: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

出处:出自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陌上桑》,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扩展资料:

《陌上桑》立意严肃、笔调诙谐,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一天在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被罗敷美色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

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女子一定会答应。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极。

百度百科-陌上桑 (汉乐府诗)

陌上桑翻译文言文

1、《陌上桑》

乐府诗集 〔两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2、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罗敷。罗敷善于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3、赏析: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陌上桑翻译文言文吧!欢迎阅读!

 陌上桑翻译文言文

  《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全文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字词翻译

 陌:田间的路。陌上桑:田间路旁的桑树

 日出东南隅:春天日出东南方。这句点出桑养蚕的节令。

 好女:美女。

 自名:自道姓名。一说,“自名”犹言“本名”。

 喜:一作“善”。

 青丝:青色丝绳。

 笼:指桑用的竹篮。

 笼钩:竹篮上的提柄。

 倭堕髻(wo duo ji):一名堕马髻,其髻斜在一边,呈似堕非堕之状,为当时时髦发式。

 明月珠:宝珠名。据《后汉书·西域传》说,大秦国(古指罗马帝国)产明月珠。

 缃(xiāng相):浅**。

 襦(ru):短袄,短衣。

 行者:过路的人。

 下担:放下担子”[

 捋(lv):摸弄,用手顺着抚摩。

 髭(zi):口上边的胡子。

 著:显露。

 帩(qiào俏)头:同“绡头”,古人束发用的纱巾。

 坐:因。这二句是说耕者、锄者因观罗敷晚归,引起夫妻争吵。

 使君:东汉人对太守、刺史的称呼。

 五马:闻人倓《古诗笺》云:汉制“太守驷马而已,其有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骖(驷马的右边加一骖马),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

 踟蹰:徘徊,停滞不前的样子。

 姝:美丽的女子。

 颇:少,略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是“愿意”的意思。《说文》徐锴注云:“今人言宁可如此,是愿如此也。”这二句是吏人转达太守对罗敷的问语,是说使君问你,愿否同他一道乘车而去。

 置辞:同“致辞”,答话。

 一何:犹“何其”,相当今口语“何等地”、“多么地”。一,语助词。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上头:行列的最前面。

 何用:是“用何”的倒语,意即“根据什么……”。

 识:辨认。

 骊(li):深黑色的马。

 驹:两岁的马。这句说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骑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

 络:这里指网状物兜住。这句说马头上戴着金色的笼头。

 系(Jì记):绍结。

 鹿卢:即辘轳,井上吸水用具。古时长剑之首用玉作鹿卢形。

 鹿卢剑:剑柄玉作辘轳形。

 直:同“值”。以上四句是罗敷用夸耀其夫的高贵服饰,借以说明其夫的高贵身份。

 千万余:成干上万(钱)。

 府小史:太守府的小史。史,官府小吏。“十五”及下文的“二十”、“三十”、“四十”皆指年龄。

 朝大夫:在朝廷任大夫的官职。

 侍中郎:皇帝的侍从官。汉制待中乃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专城居:为一城之主,如太守、刺史之类的大官。这四句是罗敷夸其丈夫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洁白晳:面容白净。

 鬑(lián廉)鬑:鬓发疏长貌。这句是说略有一些疏而长的美须。

 盈盈:行步轻盈貌。“公府步”、“府中趋”,犹旧日所谓的“官步”。

 冉冉:行步舒缓貌。

 殊:是“人才出众”的意思。

  《陌上桑》 赏析

 《陌上桑》一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桑女的断然拒绝。

 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万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桑女。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

 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任何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

 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

 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有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有彼此分离。

 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陌上桑》一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中,还不断有人效仿。如《西厢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