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李凭弹箜篌引》的“箜篌引”是什么意思?是曲目?

2.箜怎么读

3.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怎么读_箜篌引怎么读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朗读如下: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描写了一位箜篌手李凭在黄昏时弹奏箜篌,吸引了一位路过的官员前来聆听,而李凭却因思念远方而掉下眼泪。

李凭箜篌引原文:

塞外音书断,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凭老病无妻,茕茕孑立空房。

独学寒史读,十年入军行。

军行终不利,孤掌难鸣琴。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箜篌调弦思杳然,清商怨慕咸阳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凭箜篌引翻译:

背对着大漠,听音书已经断绝,

草原上,一年一度地枯荣交替。

野火燃尽不了所有的青草,

春风吹过又生出新绿。

远古的香气侵袭古老的路,

碧绿的山峦接绵延不绝的荒城。

孟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你送走王孙,泪水沾湿了眼角。

李凭没有妻子,年老体衰,孤独地立在空房里。

独自读着古代的史书,十年奋斗终于入了军队。

然而,军队生涯并没有如他所愿,

他的琴声独自回荡在这漫长的夜里。

想要轻骑逐敌,却身陷大雪之中,

那时,箜篌调声,只有思念杳然。

清商怨慕咸阳城,

怨念的美妙乐声向天空飘扬。

这天空中,有谁寄来了美丽的锦书?

当雁儿回来,满月升起,这时你

却只能悲叹花自飘零水自流,

那相思之情随着岁月飘逝,

残留着两地的空虚和孤单。

眉头下却仍在执着,心底里仍在思念不止。

请问《李凭弹箜篌引》的“箜篌引”是什么意思?是曲目?

箜 拼音:kōng

部首:竹,部外笔画:8,总笔画:14

五笔86&98:TPWA 仓颉:HJCM

笔顺编号:31431444534121 四角号码:88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9C

基本字义

● 箜

kōng ㄎㄨㄥˉ

◎ 〔~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English

◎ ancient string music instrument

篌 拼音:hóu

部首:竹,部外笔画:9,总笔画:15

五笔86&98:TWND 仓颉:HONK

笔顺编号:314314325131134 四角号码:8828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CC

基本字义

● 篌

hóu ㄏㄡˊ

◎ 〔箜~〕见“箜”。

English

◎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 harp

箜篌是我国古代的弹弦乐器,最初名曰“坎侯”,有卧、竖两种形制。盛行于汉、唐时代。那时是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两手拨弦。明代以后渐渐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琴体高175厘米,两排弦,每排44弦。音域宽阔,音色既清亮又浑厚。

远在春秋战国之时,我国南方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象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不仅流行于我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在隋唐时还东传日本,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通典》曰:“箜篌,旧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以后,在我国日渐销声匿迹,被表现力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而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经由当时的百济国(朝鲜)传入,而称其为百济琴。

竖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亦广泛流传。

竖箜篌也称“胡箜篌”,其外型既有和西方竖琴相象的角形箜篌,也有琴头加饰的风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东汉之时,竖箜篌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是西域古乐器。《隋书?音乐志》云:“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通典》也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这说明竖箜篌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

竖箜篌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以为钢弦的。东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丽诸乐,敦煌隋唐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有竖箜篌。宋时用于教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初十日天宁节……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

在新疆克孜尔尕哈干佛洞第23窟和库木吐拉干佛洞63窟中都有竖箜篌的描绘。乐工身披彩带,上身半裸,双目下视正用左臂夹着竖箜篌,两手拨动琴弦。壁画中的竖箜篌很典型,但遗憾的是当年艺术家没有画出竖箜篌的弦数。这种竖箜篌体积不大,竖抱在胸前弹奏,比那种立地竖起的箜篌显得小巧玲珑。

东汉时期,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它在隋唐时代,用于“胡乐”的龟兹、疏勒和高昌诸乐以入高丽乐中。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够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的伴奏方面,都较其它乐器更为优越。后来箜篌又东渡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这种有曲形共鸣槽,并有脚柱,张着二十多条弦的竖箜篌,在中国乐坛上盛行于晋到隋唐时代。宋吴自牧《梦梁子》卷三里曾这样描写道:“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缕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是大型的箜篌。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今天,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在我国大同云冈石窟有奏乐场面的浮雕上、敦煌的“隋唐乐队”壁画上和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上,都能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

凤首箜篌是东晋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的,四百年多以后,唐德宗(公元780一805年)时,从强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这是颈有辖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缅甸竖琴。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高丽乐中。古代描写箜篌的诗屡见不鲜。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刘兰芝“十五弹箜篌”的诗句。最著名的一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李贺在京都长安作奉礼郎小官的三年间写的,诗中所提到的李凭是当时宫廷里著名的乐工。

箜篌盛行于汉、唐时期,它是唐十部乐中重要曲乐器之一,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达三百年之久。为了挽救这古老的乐器,前些年,我国音乐研究部门根据历文资料再制了它,使古老的箜篌复活了。

新制成的箜篌,装有两排同样的弦,每排有四十四根。由于是双排弦,它可以演奏两个声部的复调旋律。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同时可以模仿古筝的推、揉、控、龈和模仿古琴的泛音奏法。如今箜篌常用于独奏。重释相为鞘舞伴奏,并在民族乐队中应用,探受听众的喜爱。月宫的吴刚和也听得入了神、着了迷。

参考资料:

://cache.baidu/c?word=%F3%ED%F3%F3%3B%CA%C7&url=%3A//%2Ecnlxx%2Ecom/yiya/Article%5FPrint%2Easp%3FArticleID%3D829&b=14&a=0&user=baidu

缪 拼音:jiū liǎo miào miù móu mù 繁体字:缪

部首:纟,部外笔画:11,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糸,部外笔画:11,总笔画:17

五笔86&98:XNWE 仓颉:VMSMH

笔顺编号:55154154134333 四角号码:2712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F2A

基本字义

--------------------------------------------------------------------------------

● 缪

(缪)

móuㄇㄡˊ

◎ 〔绸~〕见“绸”。

其它字义

--------------------------------------------------------------------------------

● 缪

(缪)

miùㄇㄧㄡˋ

◎ 〔妣~〕错误。

◎ 〔~巧〕计谋,机智,如“岂有他~~,阴阳不能贼?”

◎ (缪)

其它字义

--------------------------------------------------------------------------------

● 缪

(缪)

miàoㄇㄧㄠˋ

◎ 姓。

其它字义

--------------------------------------------------------------------------------

● 缪

(缪)

mùㄇㄨˋ

◎ 古同“穆”,恭敬。

其它字义

--------------------------------------------------------------------------------

● 缪

(缪)

liǎoㄌㄧㄠˇ

◎ 古同“缭”,缭绕。

English

--------------------------------------------------------------------------------

◎ wind around, bind; prepare

箜怎么读

首先说,“引”的意思大概是“引发”、“引起”的意思。“箜篌引”,就是由听箜篌曲而引发的感慨、感受。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名篇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箜篌引

王昌龄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箜篌引

秋眉男铗歌,瘦马朽梅徒奈何?

虹云破锷困龙吟,锟鋙黑丸自蹉跎。

青石厉镞恨攒眉,狁狻孰系海月磨。

狼牙血锈铜花生,残生竟欲敛襟坐。

切玉割炙无新味,后庭叩弦说娑罗。

何日断犀斩毒龙,仗剑纠纠驱明驼!(葛巾紫)

箜篌引

无车亦未弹铗歌,掉臂长安竟如何?

铜骨常负盐车重,霜蹄渐老叹蹉跎。

一旦穷秋狼烟起,羽檄飞时剑重磨。

铁骑奔突风沙暗,踏平东海不扬波。

天狼坠却天山定,楼船千帆下新罗。

斩将毒龙掷玉阶,故园明月待明驼。(南乡子)

李凭箜篌引赏析

拼 音 kōng?

部 首 竹 笔 画 14 五 行 木 繁 体 箜 五 笔 TPWA

基本释义

〔箜篌〕古代拨弹乐器。分竖式、卧式、手持式三类。竖式箜篌是今竖琴的前身。

箜的笔顺

1 丿

2 一

3 丶

4 丿

5 一

6 丶

7 丶

8 丶

9 ?

横撇/横钩

10 丿

11 丶

12 一

13 丨

14 一

相关组词

箜篌 箜簧 竖箜篌 卧箜篌 箜篌引

百科释义

箜,读作:kōng。该字基本字义是用在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如箜篌。

李凭箜篌引 ?6?1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