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秋诗句 古诗

2.古诗中秋月

中秋夜是唐代诗人谁写的诗_中秋夜还是中秋月唐李峤

中秋月二首 其一

唐初 ·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秋暮忆中秋夜与王璠侍御赏月因怆远离聊以奉寄

唐 · 鲍防

前月月明夜,美人同远光。

清尘一以间,今夕坐相忘。

风落芙蓉露,疑馀绣被香。

望初月简于吏部

唐 · 顾况

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

始从西南升,又欲西南没。

全移河上影,暂透林间缺。

纵待三五时,终为千里别。

中秋夜临镜湖望月

盛唐 · 陈羽

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

圆光珠入浦,浮照鹊惊林。

澹动光还碎,婵娟影不沈。

远时生岸曲,空处落波心。

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

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临。

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

中唐 · 戎昱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

唐 · 冷朝阳

埽榻相逢宿,论诗旧梵宫。

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

庭簇安禅草,窗飞带火虫。

一宵何惜别,回首隔秋风。

中秋夜不见月

唐 · 元凛

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

四野雾凝空寂寞,九霄云锁绝光辉。

吟诗得句翻停笔,玩处临尊却掩扉。

公子倚栏犹怅望,懒将红烛草堂归。

中秋夜泊武昌

唐 · 刘淑柔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和崔中丞中秋月

唐 · 张南史

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

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

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二月望日

唐 · 徐凝

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不寒不暖看明月,况是从来少睡人。

中秋月

唐 · 潘纬

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明。

岂是月华别,祗应秋气清。

影当中土正,轮对八荒平。

寻客徒留望,璿玑自有程。

中秋夜洞庭圆月

唐 · 姚合

素月闲秋景,骚人泛洞庭。

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

练彩凝葭菼,霜容静杳冥。

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

圆彩含珠魄,微飙发桂馨。

谁怜苹客,此夜宿孤汀。

中秋月

唐 · 朱庆馀

自古分功定,唯应缺又盈。

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静觉风微起,寒过雪乍倾。

孤高稀此遇,吟赏倍牵情。

旅中秋月有怀

唐 · 朱庆馀

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

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

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中秋月

唐 · 薛莹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中秋月

唐 · 方干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中秋月

唐 · 无可

蟾宜天地静,三五对阶蓂。

照耀超诸夜,光芒掩众星。

影寒池更澈,露冷树销青。

枉值中秋半,长乖宿洞庭。

中秋月

唐 · 马戴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

皓气笼诸夏,清光射万岑。

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

中秋对月

中唐 · 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关于中秋诗句 古诗

《中秋月》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未到任有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在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此诗即作于兄弟中秋赏月之时。苏轼晚年贬官岭南途中回忆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即徐州),作此诗。”

作品原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黄昏时的彩云完全消散,万里晴空充满了清寒。白茫茫的天河悄然无声,冉冉东升的明月像一轮移动的白玉盘。好景不长,难聚易散,这一辈子少有这样的夜晚。纵使明年今夜也有这样的明月,你我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观看?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中秋月”,描绘出彩云消逝,清凉寂静,圆月如玉的中秋美景;后两句抒怀,感叹好景不长,聚散无定。全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孤独的个体心理体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也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

整体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无论是“鼓盆而歌的庄周、“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的中秋月夜图。高明淡荡的寒月淡淡濛濛的暮云似水银泻的寒光······极空灵、平静、凄清,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寒“清”“无声”“转”传达了诗人凄凉孤独空寂虚幻的心境。后两句由外转向内。

面对此景此时,诗人浮想联翩,感慨无限。此夜要长好,他日月难圆,告慰劝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寄希望于未来。这里苏东坡用移情手法物我相融,孤月与孤人融为一体,“月下无人更清淑的情形,令人难忘。对月伤怀,感受生命流逝的死亡母题,也正体现在此。

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

百度百科—中秋月

古诗中秋月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二首

唐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

唐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中秋月

唐齐己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中秋月

唐李洞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中秋月

唐方干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中秋月

唐薛莹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中秋月

唐曹松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绝微云。

众木排疏影,寒流叠细纹。

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中秋月

唐马戴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

皓气笼诸夏,清光射万岑。

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

中秋月

唐朱庆馀

自古分功定,唯应缺又盈。

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静觉风微起,寒过雪乍倾。

孤高稀此遇,吟赏倍牵情。

中秋月二首 其二

宋韩琦

月满中秋夜,惜最明。

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江平。

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

水调歌头·偏赏中秋月

宋朱敦儒

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金风玉露相间,别做一般清。是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莫指关山路,空使翠蛾颦。

中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译文]

一轮月在寒冷的夜空中升起,人们都说五湖四海今夜都能看到相同的圆月。可是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今晚没有大风和狂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