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与木匠相关的内容

2.诗经里面的诗歌《伐檀》怎么理解?如何解析这首诗歌?

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翻译

4.“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全文是什么?

5.伐檀和蒹葭的异同

6.坎坎伐檀兮是什么意思?

诗经伐檀_诗经伐檀朗读

伐檀出自诗经中的《国风·魏风》。

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伐檀》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从思想内容上看,这应是伐木的奴隶们唱的歌。他们在砍伐檀树的时候,想到自己长年劳累,生活却痛苦不堪;而那些既不耕种又不的奴隶主们,却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奴隶们觉得这太不公平了,于是,从心底发出愤怒的声音。

这首诗共三章(诗往往有好几段组成:就现代诗而言,一段称作一节;而诗经的一段则称作一章),每章九行。粗看起来,每章内容基本相同;但细细玩味,却别有一番洞天。

这首诗共有三章是用了反复咏唱的手法,这是对的。但,其所以要反复咏唱,主要不是因为音乐的需要,而是因为诗人要反复表达奴隶们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只喊一声,不足以倾泻他们积久的怨恨与愤怒!所以,反复咏唱的形式,是被非不断倾吐不可的内容决定的。

《诗经》中与木匠相关的内容

伐檀释义是:篇名。《诗经》里的诗,通常拿开头一句里的两个字作为全诗的题目。檀,檀树,木质坚实,古代用作制造车子的材料。

伐檀是一首古代的诗歌,它描述了一个人在河边砍伐檀树,并对其进行了讽刺和批评。在诗中,诗人用“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来形容砍伐檀树的情景,表现出砍伐者辛勤劳作的形象。

然而,接下来诗人通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等诗句,暗示了这个砍伐者所取得的成果并非自己努力所得,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

整首诗以檀树为引子,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权贵们,批评他们不尊重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却坐享其成。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这些权贵们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伐檀》这首诗的意思是:砍伐檀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本不属于他的东西,那么他就像那个砍伐檀树的人一样,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白话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诗经里面的诗歌《伐檀》怎么理解?如何解析这首诗歌?

连载3:2.1《诗经中与木匠相关的内容》

所谓“诗三百”,指的是经孔子修订的先秦《诗经》约有305篇。在这些记录了先秦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与木匠相关的大约七篇。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1. 《伐檀》

《诗经》中有一则古诗《伐檀》,是专门描述古人在山上伐木,利用河水来运输,并以此制作成马车和日用品的。可谓是最早记录木作的文字了。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开篇“坎坎”是一个象声词,代表伐木的声音。整篇诗歌用反复咏叹的方式,表达了伐木工人的心情,既有“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时的激动心情,又有联想到日夜劳作而遭受到的不公平而叹息。

2.《伐木》

除了《伐檀》,还有一首《伐木》,有着另外一层意味: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整篇诗歌的意思就是:咚咚作响伐木声,与鸟儿的鸣叫声呼应在一起;小鸟鸣叫是因为追求知音。我们这些伐木工,难道不重视友情和亲情吗?天上的神灵啊,请聆听我们的心声,赐我们和乐与宁静。让我们早点干完活,一起喝一杯吧。

3.《山有枢》

同样是说到伐木,诗经中还有一首《山有枢》,也是表达了自古家具制作的情节的,原文是这样的: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上有“枢和榆”,指的是“榆木”;有“栲和杻”,指的是椿树;都是指的树木,有“漆和栗”,都是指的漆树等等。

4.《伐柯》

而自古以来,家具的制作就与婚礼结合在一起,《诗经·伐柯》这样写: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说的是“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诗意美得不得了,自有一种爱情的酸甜在。

5.《棫朴》

除了这些民间的种种行为和习俗,工匠们还要参与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一是战争。《诗经·棫朴》中记述了木匠们伐木,准备祭祀的工作: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翻译过来就是“棫树啊朴树啊,很茂盛,这些木材要砍下来制作器具,用于祭祀天神。周王气度恢宏,满朝文武手捧各种祭祀的器具,簇拥其中;祭祀后周王就要带领我们去出征了!那些用最好的木材认真琢磨,雕刻了各种花纹,就像精美的金器和玉器一样闪亮。这些都是我们献给周王的,歌颂他的勤勉和爱民。

6.《皇矣》

在《诗经·皇矣》篇,更是详细记录了木匠们参与到的战争和君主大婚:“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意思是,我们到山林里去砍伐,把杂树清理掉,也把横卧在路边的枯木去掉。把山林修齐好,树木齐整,灌木丛也簇簇修剪。感谢上天给我们派来明德的君主,带领我们彻底打败了犬戎部族。现在,老天又给他挑选好了贤良淑德的皇后,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就会更加稳固了。

7.《殷武》

在《诗经·殷武》篇,记录了木匠们如何选料,如何精细加工宗庙的细节:

原文如下:“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意思是:我们要登上那座景山的山巅去,那里的松树和柏树挺拔参天。我们要把它砍断搬来,把它的枝节削去,把树皮刨下,把木材加工完善。长长松木要制成方椽,楹柱要选用粗壮溜圆的排列起来。这样修建的祭祀大庙,可以让神灵安恬。

可见,中国古典家具的形成历史悠久,既有鲜活的劳动气息,又有浓重的国家意志;既带着人们浓郁的乐观又有胸怀天下的气魄。这种精神在中国古典家具传承中一脉相承,影响着一代代的工匠们。

(待续)

~张仔《揭开红木的面纱》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红木的影响和应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翻译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首诗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关于此诗诗旨,《毛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把诗中的“君子”与诗的主人公混为一谈,硬牵住“君子”来做文章。朱熹在《诗集传》里说:“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后世若徐稚之流,非其力则不食,其厉志盖如此”,认为这首诗是“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其实,诗的主人公是劳作中的农民,诗句里的“君子”是指统治者,这首诗对“君子”,完全是讥讽之意。戴震所说的“讥在位者无功幸禄,居于污浊,盈廪充庖,非由己稼穑田猎而得者也。食民之食,而无功德于民,是谓素餐也”,大致已得其意。这是一首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

全诗三章叠咏,意思大致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陈其事,第三句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河水,不由得对大自然的美赞叹不已,伐木者体会到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但是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

本诗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全文是什么?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 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的本质。章法结构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参考资料:

朗诵中国

伐檀和蒹葭的异同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伐檀兮是什么意思?

《伐檀》和《蒹葭》的异同如下:

一、相同点

《伐檀》和《蒹葭》都出自《诗经》。

二、不同点

1、主要内容不同

《伐檀》: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蒹葭》: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2、特点不同

《伐檀》: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

《蒹葭》:此诗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

《蒹葭》对后世影响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风·蒹葭》的影响,由此可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此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二首》)的诗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

“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当代通俗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就叫作《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出自:《伐檀》佚名〔先秦〕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翻译: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赏析

此篇三章复沓,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

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

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