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华山》说课稿+课堂实录?

2.《咏华山》教学设计

3.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

4.赞美华山的诗

5.咏华山的古诗

6.一年级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7.第二册《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古诗朗读划分_咏华山古诗朗读

关于华山的诗有《咏华山》《题王母祠》《登高》等。

1、《咏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首诗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华山所作,诗中用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和险峻。前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突出了华山的高耸入云,巍峨无比。后两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则利用红日和白云的高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华山的高度。诗人在描述华山的险峻之余,还展现出了他的豪迈气概和胆识。

2、《题王母祠》—唐·李商隐

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他通过描述华山王母祠的荒凉和寂寞,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求仙的讽刺。前两句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描绘了王母祠的冷清和与世隔绝,使人感到神仙生活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则借用麻姑的故事,表达了对栽种黄竹的倡导和对栽种桑树的警告,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3、《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山上望千尺之高、俯瞰离江之远,形成了阔大辽远的意境;同时借用猿猴、飞鸟等意象,渲染出苍茫动荡的气势。诗人在描述华山的险峻之余,还展现出了他的豪迈气概和胆识。

华山的景点:

1、华峰:华峰是华山的主峰之一,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华峰因其陡峭的山势、雄伟的景象而闻名。登上华峰,可以俯瞰整个华山景区,眺望远处的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壮丽神奇。

2、仙人崖:仙人崖位于华山西峰的南侧,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岩壁景观。传说这里曾经有仙人出没,因此得名仙人崖。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千姿百态的岩石和瀑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西岳庙:西岳庙是祭祀华山神的庙宇,也是华山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这座庙宇始建于汉代,经过多次修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华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咏华山》说课稿+课堂实录?

《咏华山》教学反思1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教学时紧扣华山的?高?,以读为主,辅以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才华。

 整篇文章的中心句可以说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来写的,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主要抓住了这句话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华山很高。?于是,我抓住这个中心,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华山很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逐个体会文中的句子。对于每一句话的教学,我都是通过体会字词,观察,指导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的。其中,我还利用了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讲到华山很高时,我就相机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讲到?远远近近的山?时,我就在黑板上请学生贴上远远近近的山,体会山的?多?,并与华山形成对比,体会华山的高;讲到?太阳显得那么近?和?朵朵白云?时,就相应的请学生贴上太阳和白云,帮助学生体会太阳的?近?和白云的?多?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通过问题?为什么太阳会变得近,白云会到身边?来理解华山的高。接着,我又问学生,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华山很高呢?学生们都能说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为什么会爬的这么艰难呢,通过介绍华山,学生理解很好。在理解完每一句话时,我都会回到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让学生知道这几句话都是描写了华山的高。最后我又通过引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啊;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真高啊!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通过引读,再次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高。

 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

 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咏华山》教学反思2

 今天,因教体局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要求,我和刘萍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阅读课,我上的是苏教版一下第八单元第25课《咏华山》。现将我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名师起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想,作为一名教学新人,我还是要而且是一定要多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帮助自己成长!于是,课前我利用网络,查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优秀课件以及课堂实录,并结合本班级学情撰写了教学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这为了接下来的课堂的实战提供的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导入部分我用的是生字词复习导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而精读部分毫无疑问是第二自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反复的有层次的朗读基础上体悟小寇准的赞叹:啊!华山真高哇!对于这个重点的突破我用的是比较朗读的方式,在我范读的基础上,让生找出文中写华山高的语句,找到句子后,逐层用PPT出示,让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是通过将?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与?华山?作对比进而突出华山的高俊。,初步学习?对比?这一写作手法。整体来看,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也能从学生的朗读中明确感受到孩子对?华山?之高的那种崇敬与赞叹之情。

 ?用板画的形式,感受华山之高?是本节课的亮点。怎么板画呢?即在学生朗读描写华山高的语句时师相机板画出华山、红日、白云、远远近近的山,构成一幅和谐而优美的华山登顶图。此举有效的降低了诗句理解的难度,得到了听课教师合肥师范学院周良平教授的好评,但周老师同时提出,如果把板画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激发,同时整个课堂也会充盈灵动性!

 低段的课堂离不开识字写字教学。本节课我安排的写字是会写?与?与?齐?这两个字。?与?是独体字,它的第一笔是短横,而不是竖折折钩,一定要特别强调。而?齐?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范写过后,我让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同时同桌互评。我在巡视的过程中,挑选了两份学生作业投影展示,一份是书写漂亮美观的,一份有待改进的,我让生上台指出两位同学的优缺点,并用红笔现场修改,打分,让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学评价,帮助同学一起进步!

 对于要改进的地方周老师是这样建议的:第一,?回首?的意思是回头,而不是低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也想到这个问题,但我以为这是小诗人登山山顶后向下俯视时所看到的景象,所以解释为?低头?可能更合适。)。周教授说无论是从登山的过程还是登山山顶之后的欣赏来说,都应该是回头看,人们在登山的过程中如果想欣赏已领略的风景肯定是回头看,此处可以结合登山经验来阐释。第二,对于句子?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中?才?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的意思的解释上,而应该挖掘到?才?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成分,即是对小寇准七岁就能写出如此?好诗?的赞叹与敬佩,这才是语文应传达的知识。

 整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还是较好的,尤其是学生的朗诵水平,那是刚刚的啊,我想,这与我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密切相关的。作名一名专业的知识传递者,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学生的明天的发展埋下饱满而有力的!

 自邀课《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咏华山》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咏华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华山》教学设 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咏华山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称赞 宋代 山腰间与 一齐 七岁 情不自禁 寇准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寇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咏华山》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24、yong咏华hua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

 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

 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

 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太阳离我们那么远,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觉得那么高,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华山真--(高啊)!华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出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

 1、看书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

 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走之儿、门字框)

 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5、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七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

 "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

 (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

 (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

 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指名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

 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

 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们的(),()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

 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

 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

 b、看图: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我们平时看太阳感觉那么(远),站在华山顶上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间飘着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间"?我们平时看到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蓝天上,现在只到华山的山腰间。对太阳和白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

 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

 a、师生接读

 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

 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

 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

 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

 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

 哪个字是"头"的意思?

 (4)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

 (5)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quot;好诗!好诗!"一个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写生字。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1、仿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咏华山》教学设计三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出示)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赞美华山的诗

#一年级# 导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山路远远近近山腰间

 艰难情不自禁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一)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字音关,第二字形关,第三写字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1、字音关

 (1)出示生字卡片。

 (2)自学生字。

 (3)小组内过关,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一认读过关。

 (4)集体朗读、正音。

 2、字形关

 (1)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2)同桌交流学习方法。

 (3)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写字关

 (1)交流怎样才能写好这7个生字。

 (2)老师友情帮助,在田字方格中范写、指导。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 望,再闯关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咱们现在就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领略华山的雄伟。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小结:今天许多小朋友靠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来到了华山。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四、朗读交流,感悟课文。

 1、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中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美美地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着教师的样儿也美美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4、把你读懂的告诉给同桌的小朋友。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

 5、全班交流。边说边读、贴、找,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预设一:我读懂了华山真高哇!

 (1)你真聪明,这么重要的内容一下子就读懂了。

 (2)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3)华山到底有多高呢?猜猜。

 (4)出示,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大约2000多米,相当于700多层的楼房高。

 (5)谁来读好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华山很高很高。

 (6)指名读,师生点评。

 预设二: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咱们跟随他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华山的风景吧!

 (1)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2)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3)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教师先贴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贴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贴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贴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贴的位置。

 (4)感情朗读这两句,读出华山的美与高。

 预设三:我读懂了是寇准写的这首诗。

 1、你从哪儿读懂的,读给大家听听。

 2、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有感情朗读。

 预设四:寇准写的这首诗,你们喜欢吗?

 1、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想发现它吗?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设计意图:首先与学生拉近乎,这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简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 望。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感受到华山的高与美,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与才智。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他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贴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用发现秘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思,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背诵表演,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先生是怎样夸奖他的?练习背诵课文,准备表演。

 2、一生当先生,一生当小寇准,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3、评议演得怎么样?

 4、寇准写这首诗时多大呀?哟,比你们还小,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平常所看到、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你也会成为出色的小作家的。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激发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六、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我还带来了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1、到抽屉里找一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挑一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3、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你们也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学到古诗,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

3.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4.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学反思

 一、品词读句,感受华山之高。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文中人物一起去看蓝天、望太阳、赏白云、观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变化。

 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接着步步深入,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要求理解,如:“举头”、“首”、“齐”等等,让学生互动交流中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吟诵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5.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学反思

 在《咏华山》这篇课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所以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朗读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实际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 望。

 三、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本篇课文重在描写华山之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咏华山的古诗

赞美华山的诗如下:

一、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宋·寇准《咏华山》

1、释义:

只有天空在上方,再也没有山峰与我齐平。抬头望去,红日渐渐接近,回头看,白云低垂。

2、赏析:

诗人首先用只有天在上来强调天空的高远,与大地、山峰相对,使读者感到自己置身于高处。这句话传达了一种高远、空灵的感觉。同时,更无山与齐表明在这一刻,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山川的情感,他的视野似乎无边无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二、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唐·李洞《华山》

1、释义:

碧山远远地延伸到了长秋,日落之际,泉水源头在华州喧闹。炊烟弥漫了万户人家,甚至侵入了关令的宅院,四季之间,云雾常常笼罩着使君的楼阁。

2、赏析: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秋天的美丽和生活的宁静,同时也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杜牧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深刻韵味。

三、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唐·张乔《华山》

1、释义:

谁会拿起倚天剑,把它用来切割倚天峰?众多的水流逆流而上,与其他山峰相互对峙。

2、赏析:

这段文字可能具有象征性质,意味着某种不可思议或非凡的力量,可能是在描述一种超自然的景象或者象征某种巨大的挑战。它鼓励读者思考超越常规的可能性和奇迹。由于文字简洁而抽象,它可以引发不同读者的各种联想和解释。

一年级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1.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华山歌

[唐] 刘禹锡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3.华山高

[元] 杨维桢

思美人兮西华山,我欲往兮如天难。

上通帝座二气之呼吸,下冲龙门百折之昆仑源。

秦关桃林之寒贔屭于其左兮,右抱万顷白玉所产之蓝田。

金天太白实主宰,井鬼上应精灵躔。

巨灵一擘万古不可合,首阳下有根株连。

云台仙掌现真迹,朱衣赤须垂橐晞。

明星玉女不许以玉眼见兮,玉盆绿水洒不竭,一匹石马谁来牵?嗟尔华山人,不归来兮徒留连。

人间尘土那可以久住?白云蹋尔夷眠。

天池注脑晞绿发,玉浆渴饥飡莲。

伐毛洗髓不足较,白日一嗔三千年。

觉来招酒姆,骑茅龙,访子先。

更呼山东李谪仙,搔首问青天。

巨灵接见娲皇前,惊呼一笑轩辕之子弥明癫。

4.华山

[宋] 陈抟

半夜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

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

5.华山

[唐] 李洞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

万户烟侵关令宅,四时云在使君楼。

风驱雷电临河震,鹤引神仙出月游。

峰顶高眠灵药熟,自无霜雪上人头。

第二册《咏华山》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咏华山》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