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城子·记梦》的赏析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翻译赏析

3.《江城子·记梦》:总有一种情,让人泪流满面

江城子记梦教学设计_江城子记梦板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 赏析:

?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

? 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

? 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

? 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

《江城子·记梦》的赏析

江城子那首诗词中题是记梦,词人在梦中忽然回到了儿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全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扩展资料: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翻译赏析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诗人的一个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江城子·记梦》:总有一种情,让人泪流满面

1、原文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2、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3、简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东坡的这首《江城子·记梦》是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当时王弗已经去世了十年,苏东坡这一年38岁。

是梦境重逢,又是生死相隔,读之令人催心断肠!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十七岁去世,两人走过了十一年的风霜雪雨。

在最好的年华遇上,是幸福。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人,进士王方之女,这样的出身在古代于女子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她比别的女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诗书。

从苏轼所写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可以看出两人日常的点滴。

苏东坡说,婚前他不知道王弗识字。婚后,她终日陪伴在东坡身旁,却从未告诉夫君自己精通诗书,但是当东坡偶有遗忘时,她即能提醒。

可以想象,苏轼在那一刻是何等的惊喜—— 那是得遇知己的感觉。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本对婚姻没有太高期许,苏轼却被之神砸到了:

新婚之时,他只看到她外秀如花,端庄贤良;相处日久,他才发现她内秀如竹,聪慧娴静。

越爱,越深爱。 这是何等的幸福!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苏轼会客之时,王弗常立于屏风之后,听其谈话,提醒夫君不要被奸佞之辈所蒙蔽。

能够对人事进行品评、并且恰到好处,此女子,视野开阔,胸有丘壑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然而,“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两人仅仅相处了十一年,王弗就身染重疾,不治而卒,年方27岁。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让人徒有一声长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附近的山头亲手种植了3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三万株啊,在王弗离开的岁岁年年,日日月月里,像松树一样扎根于土地深层的,还有无尽的思念,愈久弥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于人一生而言,不算短的一段岁月。人生有几个十年呢?

于苏轼而言,第一个十年懵懵懂懂;第二个十年给了寒窗苦读;第三个十年和王弗相伴,如今,已到了不惑之年,是第四个十年了。

十年前, 苏轼春风得意,才名扬天下,身边红袖添香。

十年间,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挤压,出任地方官,从杭州到密州,四处转徙,艰辛备至。

十年后, 历经宦海浮沉,奔波劳碌,苏轼已是风尘满面了。

“茫茫”二字,给人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像是无边无际绵绵不绝的丝网笼罩于天地之间,人在其中,不知归路。

“两茫茫”,说明死者和生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生者茫茫,死者茫茫,相思之情,跨越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那么二十年呢?三十年呢?……从别后的每个日月,可不都是“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说明是从未刻意地去怀念;然而,“自难忘“,思念从未断绝。“自”,本来之意,这是潜意识中的思念,此情无计可消除啊。这两组矛盾心态的张力,揭示了内心隐蔽的情感。

不思量已经是难忘了,那么,”思量“之时呢?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不可能不思量,情感潜流,一旦打开,是否汹涌澎湃无休无止呢?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是的,情感的闸门已经打开,但是妻子葬于遥远的故乡,隔千里,隔生死,到哪里倾诉心中的凄凉?

有那么一瞬间,好想再见你,好想握着你的手,好想和你倾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有一种悲伤叫做:“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死别!

不能相逢,已是悲哀!更悲哀的是,若能相见,你应该已不识得我?

因为,十年后的我,不再年轻,不再雄姿英发,我已饱尝了生活的不易,世路的艰难,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落魄潦倒,我霜发染鬓!

这一句让人想起《神雕侠侣》中杨过等待小龙女十六年时的情景:

当然,中的杨过和小龙女还可以见面,杨过跳下深谷跃入寒潭,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生活摆设,他摸着床几,早已泪珠盈眶,再也忍耐不住,眼泪扑簌簌的滚下衣衫。忽觉得一只柔软的手轻轻抚着他的头发,柔声问道:“过儿,什么事不痛快了?”

让我们想一下苏轼和王弗的见面吧,见到苏轼,王弗真会不识吗?

不会的,那是自己刻骨铭心思念的人儿,曾经一千次一万次想过相见的场景,怎能擦肩而过呢?她是否也会像小龙女一样,柔声问一声:“夫君,你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了?”

是的,“尘满面,鬓如霜”暴露了一切,十年的坎坷风雨,尽在其中。然而,愈是不幸,愈是思念曾经的幸福啊。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幸好,这个世间还有梦,可以打破生死,可以穿越时空,于是在飘渺朦胧的梦里,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你。

还是那亲切的小轩窗,还是温柔娴雅的你,还是熟悉的梳妆场景,久别重逢,该是何等地惊喜!

然而,为何没有拥抱?没有诉衷肠?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是在梦里也知道这是梦一场?

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醒来,依然是: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走出幽梦,回到千里孤坟,在冷寂的明月夜,思挂亲人,年年断肠!

我,走出幽梦,回到官场,在冷寂的明月夜,伤时感怀,年年断肠!

年年,夜夜,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古到今的悼亡词很多,唯有东坡此首最动人心。

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皆在其中!

这种魅力源于何处?

语淡情真!

通篇都在直抒胸臆,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

语言朴素,不见雕琢;情感真挚,字字血泪。

真,为文之技,为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