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自那?

2.柳永(宋)《八声甘州》上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A

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4.游敬亭山记文言文翻译

5.宋词讲解之《八声甘州》

天际识归舟的上一句是什么_天际识归舟

大概意思就是:就是说,好几次都把别人的归舟,当作自己丈夫的归舟了。这种意境与温飞卿“过尽千帆都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译文: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可以比看,心里甚是期待丈夫的归来,久久怅惘等待,望见有归来扁舟便以为是丈夫的归舟。

而这种多次误认更衬托了其期待丈夫归家的迫切心境,带着期待,发现认错之后必然是失望的心情,却又无可奈何,诚如后说“倚栏杆处”“凝愁”,继续着结果未知的等待。

扩展资料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

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译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

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

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

百度百科——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出自那?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出自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柳永(宋)《八声甘州》上阕“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A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原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翻译

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诗中以归流、归舟与旅思、孤游之间的相互映衬与生发,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倦于羁旅行役之思和幽居远害之想。其语言之清新、构思之含蓄、意境之浑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也是借行旅中的景致感受来抒写思想情怀,起句依然气势不凡,“天 际”二句意境缥缈,语辞澹雅,富于诗情画意,以“识”“辨”二字写诗人 当此之际的情态,更有一种无法言传的隽永清怅意味。后人评论以为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 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旅 思”以下,谢朓淡淡地流露了他对黑暗时代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但摇摇不 安的心绪却解脱消溶在自然界的恬淡和谐中,清丽的江上风光让他领悟到了 山水与都邑、仕与隐融合一体的“朝隐”之趣。这几句诗直抒胸臆,坦率畅 晓,可见他心中的天真自得和一厢情愿的幻想。结尾则含蓄有余味。

‘天 际识归舟,云间辨江树’,写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隐含着诗人含情眺望凝视,表现出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心与境偕,情与物遇,方能创造出活景。在江水滔滔,水天相接的广阔深远的背景上,衬托出几点归舟,几行烟树,这幅图画把一个远离故都的人的愁情,表现得多么活灵活现。读者好象能看到他站在船头凝神远望,遐想、忧思的情景。

宋词讲解之《八声甘州》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说宣城,不知道提起它能让人有多么愉悦。姑孰位于江水的上游,那里山高水急,江水沿着青山蜿蜒流淌,弯弯曲曲的水面上雾气缭绕,山水非常秀丽。我曾经路过响潭,那里鸟儿鸣叫的声音和流水声汇集起来,连两岸的山壁都有回响。我平时看到敬亭山上有赤色的雾气,山势高耸突兀,一直都有前去攀登的想法,但由于官职在身,不得动身。等到了却公事,我就去敬亭山眺望四周的景色。一条小道蜿蜒延伸,所见之处全都被植物的绿色覆盖浸染,数不清的篁竹幽树,连成一片,寒气逼人,使人体内的血液,都变成了绿色,而原来一直所说的鸟鸣莺啼,只能远远听见,竟然不知由何处发出。厨师跟随在我的后面,于留云阁上设酒慰劳我。此刻,临风远眺,又更体会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之诗句的精妙。谢朓啊!李白啊!归来吧!我要和你们攀沿红色的天梯登临而上,与苍天对话!日薄西山,美景渐渐模糊,山巅的激风呼啸奔突,再加上饥饿的猿猴出洞哀号,令我惊悚不已。归来后躺在船上,梦中登上一座大亭,亭中有一棵古柏,大概有五六抱粗,高一百多丈,世人谁也没看过,谁也没到过,峭壁参差处,一块榜紧嵌其间,榜上写着“敬亭”,但又与我所见的现实“敬亭”不同。可叹啊!昼夜各自参半,人生苦短而梦幻太长,回望渺茫的时空,梦在哪里?游览过的地方又在哪里?又怎么知道我以前的游览经历不是梦,而做梦时不正是在游览?万历三十年四月记。

  《八声甘州》

 年代:宋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2]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3]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4]苒苒物华休。[5]

 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6]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7]

 想佳人妆楼颙望,[8]误几回天际识归舟。[9]

 争知我,[10]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1]

  作品赏析

  注释

 [1]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2]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3]凄紧:一作凄惨。

 [4]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5]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久留。

 [8]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9]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0]争:怎。⑾恁:如此,这般。

 [11]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