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曾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翻译_曾经沧海难为水翻译成藏文怎么说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的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广阔无边,不会再被别的水所引,

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传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元稹(779—831),唐著名诗人。字微之,洛阳人。自幼丧父,其母授书传。九岁能属文,十五岁擢明经进士,补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稹性明锐,挺身直谏。王叔文执政时,稹谓宜选正人辅道,并多次谏争,为执政者所嫉妒。宪宗时,出为河南尉,以母丧解。后拜监察御史。按狱东川,弹劾节度使严砺违诏增加赋税数百万及没收涂山甫等八十余户田产、奴婢,时严砺已死,余党怒稹,分司东都,后回京师途中,与宦者仇士良争房,被仇士良击破脸面,贬江陵士曹参军,经白居易等论诬,徙通州长史。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稹长于诗,时与自居易齐名,天下传颂,号其诗体为“元和体”。穆宗在东宫,妃嫔近习皆诵之,宫中呼“元才子”。长庆初,崔潭峻把元稹歌词数十百篇上奏,拜官祠部郎中,知制诰。变诏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然而其进非公议,为士人訾薄,稹甚不平,作《诫风俗诏》历抵群有司以逞其憾。后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与裴度同任宰相,因不合罢相,出同州刺史,又徙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召为尚书左丞。官终武昌节度使,赠尚书右仆射。所论著甚多,行于世。早年与白居易厚交,世称“元白”,同倡导府运动。其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请问曾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1、曾经沧海难为水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

2、原文:《离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朝代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翻译: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释义:

曾沧海难为水:意思是,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意思是,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出处:

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解释:

其中:“海水”、“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

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

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百度百科-曾经沧海难为水

百度百科-离思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