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峨眉山月歌

2.《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3.《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4.李白在峨眉山写的诗

5.《娥眉山月歌》古诗拼音怎么读?

峨眉山月歌古诗原文_峨眉山月歌古诗朗诵及讲解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古诗词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古诗的诗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描绘了峨眉山的美景和诗人李白在旅途中的感受。这首诗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来表现峨眉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

首先,峨眉山月歌的第一个意义是描绘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在诗中,峨眉山被描绘为半轮秋月,它的影子映入了平羌江水中。这种描绘方式非常优美,让人感受到峨眉山的壮丽和神秘。同时,诗中也提到夜发清溪向三峡,说明诗人是在夜晚出发的,这也为描绘峨眉山的美景增添了神秘感。

其次,峨眉山月歌的第二个意义是表现诗人的情感。在诗中,诗人通过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旅途中,诗人思念着心爱的人,但是因为旅途的遥远,无法相见。这种情感通过月亮这个意象被表现得非常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最后,峨眉山月歌的第三个意义是表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在李白的其他诗歌中,他也经常使用月亮这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静夜思》中就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李白乘船经过峨眉山,看到山上的月影,触发起思乡之情。

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故可持续百首,然百首之中,子美七十三首,此公八首,余十一首,皆区区子美之所作也。”从这条资料看,李白在平息安史之乱后又沿江出蜀,漂泊东南,在舟行途中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了李白在船行途中看见峨眉山上的月亮,触发起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的古诗

《峨眉山月歌》

七言绝句,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峨眉山月歌》(李白)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李白在峨眉山写的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著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著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娥眉山月歌》古诗拼音怎么读?

李白在峨眉山写的诗是《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和《登峨眉山》。

拓展知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古诗简介: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诗人连用5个地名,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带拼音的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rù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yè fā qīng xī xiàng sān xiá ,sī jun1 bú jiàn xià yú zhōu 。

《峨眉山月歌》李白作七言诗,描写了在一个秋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表达了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之情。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