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2.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3.看淡一切释然的诗句是什么?

4.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_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孟浩然特点

赠孟浩然翻译及赏析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原文: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高坟五六墩,_兀栖猛虎。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翻译及注释

翻译清晨登上北湖亭,遥遥_望瓦屋山。天空萧肃白露漫地,开始感觉秋风西来。游子生活寄托主人,言语行动必须察言观色。这鸟主人和卫灵公一样,目送飞鸿,不理睬孔夫子,邈然不可攀附。游子长吁互相劝导勉励,为什么要来吴关啊?听说这里有忠贞仗义之女的古坟,她曾经在溧水湾救助困穷的伍子胥。清美的风彩了然在眼,太阳也笑开了颜。高坟五六墩高,险峻高耸犹如猛虎栖息。遗体遮蔽在九泉之下,芳名感动千古之人。伍子胥曾经向她乞食,此女曾经箪食壶浆救济伍子胥。伍子胥得以转运,从而报仇泄愤,攻入楚国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她的英名凛冽长存于天地之间,闻她的芳名如胸怀霜雪一样高洁冰清。豪杰在没有发达的时候,走十步,有九步如同在攀登太行山。咱们一起拂衣而去,管他个臭主人,咱们一起万里翱翔去!

注释1始觉:一作「始知」。2目色:一作「日色」。

诗词作品: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_赠孟浩然诗词作者:唐代李白诗词归类:怀古、赞美、女子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全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扩展资料:

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

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赠孟浩然全诗的意思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可乘轩履冕,这里泛指高官。轩,车。冕,冠。

中圣:指酒醉。《三国志?魏志?徐邈侍》截,尚书郎徐邋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遗说:“中圣人。”操听说后甚怒,鲜于辅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清芬:意为高洁。

解释我敬爱孟夫子,他风雅潇洒闻名于世。少年时鄙弃高官荣华,老年后隐居林泉松山。望月畅饮酒,常常人醉乡。迷恋花与草,不走仕途不做官。巍巍高山挺立,自叹不可登攀。只有在此跪拜,恭敬赞美你的高洁。

解析二十七年,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本诗即作于此时。李白对年辈稍长的孟浩然是十分钦慕的。此诗第一联,以“风流”二字评价孟浩然。何谓”风流?即第二、三联所述:孟夫子年轻时即摒弃富贵荣华,一辈子隐居襄阳,在“岩扉松径长寂寥”的山林问,孟浩然“隐者自怡悦”,其胸襟之散淡,为李白所钦羡;李白好饮喜月,孟浩然也常常赏月饮酒,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孟浩然则根本不出来做官,不必侍奉皇帝。这一切,构成了孟浩然高洁的人品,为李白所仰慕,互有“高山仰止”之慨。诗歌只撷取了几样事物,寥寥几笔,即写出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李白不轻许人,然其对孟浩然的钦佩却如此

赠孟浩然全诗

全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扩展资料: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赠孟浩然一个弃字

赠孟浩然中弃轩冕中弃: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不感兴趣.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孟浩然清高的人品崇敬之情.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是“往、到达”的意思。这首诗是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2、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2,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参考资料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看淡一切释然的诗句是什么?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原文: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翻译及注释

翻译 清晨登上北湖亭,遥遥瞭望瓦屋山。天空萧肃白露漫地,开始感觉秋风西来。游子生活寄托主人,言语行动必须察言观色。这鸟主人和卫灵公一样,目送飞鸿,不理睬孔夫子,邈然不可攀附。游子长吁互相劝导勉励,为什么要来吴关啊?听说这里有忠贞仗义之女的古坟,她曾经在溧水湾救助困穷的伍子胥。清美的风彩了然在眼,太阳也笑开了颜。高坟五六墩高,险峻高耸犹如猛虎栖息。遗体遮蔽在九泉之下,芳名感动千古之人。伍子胥曾经向她乞食,此女曾经箪食壶浆救济伍子胥。伍子胥得以转运,从而报仇泄愤,攻入楚国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她的英名凛冽长存于天地之间,闻她的芳名如胸怀霜雪一样高洁冰清。豪杰在没有发达的时候,走十步,有九步如同在攀登太行山。咱们一起拂衣而去,管他个臭主人,咱们一起万里翱翔去!

注释 1始觉:一作「始知」。2目色:一作「日色」。

诗词作品: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 诗词作者: 唐代 李白 诗词归类: 怀古、赞美、女子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李白

看淡一切释然的诗句如下: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翻译: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2、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代罗隐《自遣》

翻译: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3、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代佚名《生年不满百》

翻译: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

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唐代李白《赠孟浩然》

翻译: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5、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明代洪应明《菜根谭》

翻译: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泊自然。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及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二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