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下一句是什么?

2.浊酒一杯家万里后一句

3.渔家傲原文及翻译

4.浊酒一杯家万里,下一句

5.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下一句是什么?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翻译

7.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后面一句_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下一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武陵春》)

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下一句是什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两句的大意是饮下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十分思念,但还没有在燕然山上刻下战功,不能考虑什么时候回乡。

《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为戍边的将士们所作的词,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孤独和对家乡和亲人弄弄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将士们爱国、报国的意志和建功立业的决心,展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

这两句词就是集中抒情的句子,饮酒后思及“家万里”,将士们的心中包含痛苦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是作为一名士兵,“燕然未勒”,又有何面目回乡。“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中写,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获胜,在燕然山刻石勒功记录胜利。“燕然未勒”代表着战事还未平息,将士们还没有立下功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回乡的。这表现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决心。

浊酒一杯家万里后一句

下一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一、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三、出处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扩展资料:

赏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渔家傲原文及翻译

燕然未勒归无计。

整句的意思是: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原句出自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浊酒一杯家万里,下一句

原文: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7)长烟:荒漠上的烟。

(8)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9)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

范仲淹文武兼备? 、智谋过人? ,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下一句是什么?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的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翻译

这个前一句是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后一句和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有点象,看样子意思应该是“喝着一杯酒,想象着千里之外的家乡,在无边的月光的照耀下,连影子也只有三个人。”表现的是独在异乡,孤单寂寞无法排解的郁闷心情。

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这句话的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该诗句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全诗原文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白话文释义: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后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