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宪宗李纯死于意外?还是一场政治阴谋呢?

2.《李纯(唐宪宗)》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3.唐朝史上第二个被女人的皇帝,是哪位皇帝?

4.?唐顺宗李诵之后的皇帝是谁?

5.唐宪宗执意不立皇后究竟有什么隐情?李纯不立皇后的原因

唐宪宗李纯时的宰相_唐宪宗李纯

唐朝中晚期一直是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皇权时常被威胁,甚至有不少皇帝的生命都被宦官掌控,但彻底解决宦官隐患的机会也曾经出现过,只不过没有被重视和实施,把握这个机会的就是唐宪宗李纯。

李纯是唐顺宗的长子,他从小就很聪明。有一天,李纯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乐,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德宗大为惊异,作为当今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德宗皇帝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李纯小时候就急着作“第三天子”,长大后真作皇帝了也的确是急不可耐。从作太子到登基作皇帝,他只用了4个月时间。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他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即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顺宗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时年只有宪宗28岁。后世一直猜疑他如此神速当上皇帝的原因,质疑宦官逼迫顺宗禅位为什么就选中了已经28岁的李纯,而不是其他更好控制的小皇子。另外,顺宗的突然驾崩也令人生疑。种种迹象也表明顺宗的禅位和驾崩决不是单纯的太监作乱那么简单,但这些猜测缺少证据支持,所以只能一直被后世的人们猜测。

宪宗继位虽有说道,但即位以后,他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就仰慕不已。所以,他的皇帝工作干得还不错,虽然也像他的老祖宗唐玄宗一样虎头蛇尾,但终归还是开启了一段“元和中兴”的好时光。他继位后虽然罢黜了“永贞革新”的“二王八司马”,但却没有停止削弱藩镇势力的改革,对格局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先后修理了刘朋、杨惠琳、李、田兴、吴元济等节度使,有的被杀,有的归顺,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元和中兴,使唐王朝一度回光返照。但因为宪宗的地位是由宦官逼迫老皇帝退位获得的,所以他信任宦官,提拔了不少宦官将军,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这种做法开了恶例,使原本只掌握禁军的宦官,又掌握了出师作战的权力,他不但没有限制宦官专权,反而从他开始加强了宦官专权的弊端,从而错失了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

导致后面的皇帝要么是有心无力(如文宗和宣宗);要么是有力无心(如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如穆宗和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不但使唐王朝深受其害,就是宪宗本人也没能逃脱被太监的命运。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辄就对身边的宦官进行责打、诛杀,最后竟被宦官陈志宏所杀。为所欲为的宦官杀了皇帝后,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传遗诏,命李恒继位。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宪宗任用宦官的行为,为人们验证“种恶因必得恶果”提供了最佳证明。

宪宗除了留下了宦官专权的隐患,还留下了不立皇后的恶例。他不立皇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让皇后干涉自己任意宠幸女人,《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宪宗说,“帝 *** 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从宪宗开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继效法,也都没有立皇后,原因与其类同。这一时期史书上所称的皇后,其实都是她们的儿子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的。可是物极必反,宪宗经常吃长生不老药以及壮阳药,越吃身体越虚弱,性情变得暴躁无常,身边亲信自危,竟因此死于太监之手,何其悲也!

宪宗和太宗、玄宗共同成为后世评价较高的三个唐代皇帝,并有“小太宗”的赞誉,使唐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兴之势。但在他统治后期却崇尚佛道,骄奢放纵起来,大兴土木追求神仙之术,尤其是留下了宦官专权的隐患。使宦官从此成为了操纵李唐王朝的重要角色,把唐王朝一步步推向了覆灭的轨道之上,李纯在这点上负有很大的历史责任。

唐宪宗李纯死于意外?还是一场政治阴谋呢?

通观唐代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唐宪宗。在对付藩镇割据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李纯,为唐顺宗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的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 *** 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 *** 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唐朝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积重难返,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土崩瓦解。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根深蒂固,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姓都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抱成一团,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皇帝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潸然泪下。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濉@逖┮瓜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迕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搴罄幢蝗蚊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寰褪瞧渲幸桓觥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兵临城下,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安史之乱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李纯(唐宪宗)》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盛世的梦幻终于破灭,换来的是逐日没落的王朝、地方势大的局面,史家普遍认为真正的藩镇割据大成是在黄巢之乱后,但在安史至此期间,中央王朝的政令已渐渐不出地盘,颇有恶化了的郡国并行制的味道。虽是走下坡路,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中晚唐出现了几个有为君主,颇有中兴气象,唐宪宗李纯就是其中之一。细观他的生平,非常类似李隆基,只不过雄起不久便折翼。

唐宪宗的死,在旧唐书中说是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联手,无人主谋,但从前情后事来看,从获益者和必要性分析,唐宪宗之死,应该是政治阴谋,而不是一时起意。说李纯类同李隆基,是由于他们在处置后宫、朝臣、地方、宦官方面的手法有很多相似,不排除是李纯学乃祖的。史家多以李纯重用潜邸时的宦官吐突承璀以为他转变了,其实不明他的政治手腕,以宦官制朝臣,李隆基时就有高力士,不过后人学得明显点,效果也差点。

李隆基鉴于武则天之祸,在废了第一任皇后之后,再也不立皇后,不让后宫坐大干政,影响家天下传承。这招李纯也学了。一辈子不立皇后,又宠爱多个妃嫔,固然有个人好色原因,不排除雨露均沾玩政治平衡。后宫中最有人望出身最高贵的是郭贵妃,郭子仪的孙女,醉打金枝郭瞹的女儿。但迎娶她入宫,不过是玩皇帝与高族的联姻,维护,却也一直不扶立为皇后,惹起朝臣不满和郭氏不安。

双方的激烈冲突出现在立储上,本来宗法制立嫡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李纯的不立皇后,变得后宫诸人都有上位机会,朝臣大多倾向于立他的第三儿子、郭贵妃所生的李宥即李恒,但宪宗力排众议,立了长子、纪美人所生的李宁,制衡和打压意图就很明显了。可是不幸,等不到接班,李宁就死了。又面临立储的问题,李纯打算立生母低微的第二子李恽,这次郭氏和朝臣再也不退让了,据理力争,只得立了李宥为太子。七年间,风波频起,到了元和十五年,唐宪宗生了废太子的心思,被郭氏一党得知,便发生宪宗暴毙一事,可见,郭氏一党无论从动机和结果来看,都是指使人。从后来宪宗十三子宣宗上位大杀,郭氏惭愧欲自尽,和废停郭氏子穆宗祭礼可知。

唐朝史上第二个被女人的皇帝,是哪位皇帝?

人物名字:李纯(唐宪宗)

拼音:LI CHUN

字号:本名淳

所属朝代:唐代

生卒年代:778—820

籍贯:

人物简介:即唐宪宗,唐代皇帝。顺宗长子。母庄宪皇后王氏。贞元二十一年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位。锐意改革吏治,整顿江淮财赋,志平僭叛。晚年服金丹,为宦官陈弘志等谋杀。805—820在位十五年。李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李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唐顺宗李诵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朝第一个被杀的皇帝当属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了。他本来在唐高宗死后就登基为帝了,可短短55天却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给废了,还流放到了外地。一直到武则天晚年,良心发现了才接他回来重新立为了太子。神龙后,登基为帝,不过他却最终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老婆韦后手里,韦后为了当皇帝,效仿武则天毒死了唐中宗李显。

唐朝第二个被杀的皇帝当属唐宪宗李纯了。

李纯是唐顺宗的长子,唐顺宗李诵在位时间并不长,由于他痛恨太监,重用王叔文等人变法,结果惹恼了一众太监,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可以说李纯的顺利登基是有太监的功劳的,但是他也是一个奋发图强的皇帝,他可不愿意只做太监的傀儡,所以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元和中兴”。

可是到了执政后期,唐宪宗李纯却变了,开始迷信方士求长生,服金丹,尤其是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

在晚年,唐宪宗遇到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册立太子。

长子李宁的母亲是宫人纪氏,次子李恽的母亲竟没有留下姓名。穆宗排行老三,但是他却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那就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

唐宪宗一时拿不定注意,所以拖了很久也没有下定决心。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长子李宁也已经17岁了,而且他平素喜欢读书,举止颇符合礼法,深受宪宗的喜爱。

所以他最终顶住了压力,选择了长子李宁为接班人。但是李宁只做了两年的太子竟然病死了。李宁死后,唐宪宗不得不为选立继承人再次陷入抉择。

但当时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册立老三,显然这是郭氏在后面煽风点火。不过老二也有支持者,尤其是掌管着神策军的宦官吐突承璀,但无奈之下唐宪宗还是立了老三。

但是他对新太子一直不满意,对郭氏也大为不满。尤其是随后册立太子一年后,满朝文武竟然要求立郭氏为皇后,这就更让唐宪宗愤怒了。

而郭氏在朝野内外拉拢自己的势力,广结党羽,与吐突承璀等较量。吐突承璀一直再为让唐宪宗改立太子而努力,此后,唐宪宗因为长期服丹药身体恶化,眼看双方争权夺利已经白热化,郭氏集团竟然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把唐宪宗给害死了。

这样一来,太子顺利接班,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唐宪宗执意不立皇后究竟有什么隐情?李纯不立皇后的原因

  唐顺宗李诵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顺宗李诵之后的皇帝是唐宪宗李纯。

 公元805年,太子李诵即位,就是唐顺宗。

 唐顺宗患有中风病、不能说话,因此常居深宫,并以帘帷遮挡,亲信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身边,百官奏事,就由他俩帮助处理。唐顺宗当太子时,东宫侍读王叔文、王伾常与他议论时政,很得他的信任。他即位后,任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及待诏。王叔文、王伾掌据朝政,替唐顺宗出主意,支持唐顺宗实行政治改革。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都参与其间。

 唐顺宗即位后不久,就下令免去民间对官府的旧欠,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低盐价,取销宫市(即皇帝的手下人对市场货物的抢掠)。又宣布贪官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长史。王叔文还兼任度支及盐铁副使,唐顺宗和王叔文等进一步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

 唐顺宗的这些改革,自然引起了宦官和一些朝官的反对。四川节度使韦皋以唐顺宗有病为名,上表请太子李纯监国,宦官俱文珍等和反对改革的朝臣结合起来,拥立太子李纯为皇帝,唐顺宗被迫退位称太上皇。

 王叔文等人当政一百四十六天,政治改革因唐顺宗退位而失败。

 唐顺宗李诵在位仅八个月,次年即病死,享年四十五岁。

 公元805年,唐顺宗退位当太上皇,太子李纯被拥立为帝,就是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 *** 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06),宪宗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唐朝传二十一帝(不含武则天),在这些众多李姓皇帝中,能够得到后人较高评价的,仅太宗、玄宗和宪宗三人。唐太宗打造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盛世,唐宪宗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足以证明他有不同寻常之处。在执政方面,唐宪宗锐意改革,平定藩镇,重振中央 *** 威望,使唐朝在颓势中出现中兴气象,确实可圈可点。然而,唐宪宗在私生活方面,特别是终身不立皇后一事,却招来不少口舌。

在历史上,皇帝不立皇后,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历朝历代皇帝中,特别是一些开国皇帝、亡国之君、短命天子、荒*帝王,还有一些诸如殇帝、废帝、少帝、冲帝、哀帝之类的倒霉皇帝,生前没立皇后或者没来得及立皇后的不乏其人。单说唐朝,高祖李渊、殇帝李重茂、代宗李豫、哀帝李等人,或出于情感隐衷,或因为命运多舛,均没有立皇后。但是,像唐宪宗这样执意表示不立皇后的,在唐朝乃至历史上还找不出第二个来。

唐宪宗(778—820),名叫李纯,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李纯被封为广陵郡王。李纯生理发育较早,贞元八年时就由纪氏为他生下长子李宁,后来又由另一名宫嫔生下次子李恽。贞元九年,由时为皇太子的李诵做主,李纯纳郭子仪的孙女郭氏为王妃,并于贞元十一年生下三子李恒。贞元二十一年三月,李纯被立为皇太子,郭氏也升格为太子妃。同年八月,李纯登基改元,成为唐朝第十位李姓皇帝。

遵照祖制,唐宪宗初登大宝后,应当册立正妻郭氏为皇后,而唐宪宗却并未那样做,只是将郭氏封为贵妃。除了没立皇后,唐宪宗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忙于国事,连皇太子也没有空暇立。直到元和四年,在大臣李绛等人的强烈建议下,唐宪宗才将最喜爱的长子李宁立为皇太子。两年后,李宁病死。元和七年七月,唐宪宗又立李恒为皇太子,郭氏本应母以子贵,水到渠成地入主中宫,但唐宪宗仍没有将她立为皇后的意思。

唐宪宗起初不立郭氏,大臣们都在静观等待,没怎么闹腾;但是,李恒被立为太子一年半后,唐宪宗还不提立郭氏为皇后的事,大臣们就坐不住了。元和八年十二月,百官拜表请立贵妃为皇后,凡三上章,阐述国不可无母,力谏唐宪宗立郭氏为后,不料被唐宪宗以岁暮,来年有子午之忌(《旧唐书·后妃传》)拒绝。所谓子午之忌,即逢子、午之年不宜结婚,《唐会要·嫁娶》中也载有子卯午酉年……娶妇,舅姑不相见的时俗。

笔者查证,元和九年确系甲午年,唐宪宗所言不虚。然而,此后不犯忌的年份还有不少,但一直到唐宪宗去世,郭氏也没能坐上皇后的位子。显然,唐宪宗所说的岁暮和子午之忌,不过是一时的推辞,因为他压根就没想立皇后。唐宪宗为什么执意不立皇后?《旧唐书·后妃传》给出的答案是帝 *** 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新唐书·后妃传》也称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

私爱和嬖艳,均指后宫美女。作为一代帝王,不能否认,唐宪宗确有风流的一面,有泛爱的一面,有追求性福的一面。新旧《唐书》的说法很直接,唐宪宗之所以不立皇后,是因为怕皇后吃醋,进而干涉自己宠爱别的女人,妨碍自己在三千粉黛中寻欢作乐。老实说,这也未必不是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未免太过浅薄。笔者认为,皇后的问题,历来都是个政治问题,唐宪宗执意不立皇后,除了追求性福,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唐宪宗很注重吸取历史教训,在他看来,之前的几位唐朝皇后,诸如高宗的武皇后、中宗的韦皇后、肃宗的张皇后,她们要么牵制皇帝,觊觎皇权,要么党同伐异,拉拢山头,要么传圣旨,搅乱宫廷,都以皇后的高贵身份干预朝政,都让丈夫一筹莫展,忍气吞声。唐宪宗不立郭氏为皇后,就能避免郭氏将来像武后、韦后、张后那样为所欲为。郭氏的贵妃地位比其他妃嫔高出一大截,她虽然掌摄六宫,形同皇后,但终究不是皇后。

唐宪宗不立郭氏为皇后,还在于他顾忌郭氏的出身和地位。郭氏出身非同一般,她既是军功世家之后,又是皇室公主之女(父亲郭暧为驸马都尉,母亲为代宗长女N平公主),加之她的儿子李恒又是皇太子,是功臣、皇室、嗣君的联合和纽带。在大臣们眼里,郭氏无疑是最佳皇后人选;但在唐宪宗看来,郭氏的这三个优势,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对皇权构成威胁,何况她还是三者兼备,唐宪宗又如何敢将皇后之位交给她。

唐宪宗不立皇后,不光是冲着郭氏来的,其他宫嫔同样没份。终其一生,唐宪宗除了将郭氏封为贵妃,将纪氏封为美人,将杜氏封为秋妃,其他甚至生有皇子皇女的宫嫔一概没有得到封号。从唐太宗有三十五个孩子,封嫔妃十二人;唐玄宗有五十九个孩子,封嫔妃二十三人;唐宪宗有三十八个孩子,封嫔妃仅三人的史料记载来看,唐宪宗的确是在有意压制后妃。只要没有名号,这些宫嫔就没有机会干预朝政,就不会肆意兴风作浪。

唐宪宗执意不立皇后的做法,为后来的儿孙们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继任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生前都没有册立皇后。不过,这些后辈们未必能领悟到唐宪宗不立皇后的深层次原因,只是一味地追求性福而已。唐朝后期唯一一位生前立皇后的皇帝是唐昭宗,但如果不是他在颠沛流离时被何淑妃无怨无悔地患难与共精神所感动,估计当了十年淑妃的何氏也不会获此殊荣。可见,唐宪宗不立皇后对后世影响之大。

不立皇后,使唐宪宗及其后世得到了性福,避免了来自皇后和外戚势力的干扰,同时也引发了三大问题。一是缺少了皇后的管教,皇帝大都荒*短命;二是生母地位较低,皇太子缺失了应有的威信;三是没有了争权对手,宦官势力越发猖獗。唐朝后期,宦官欺负太子、谋害皇帝如同儿戏,不能不说与后宫空虚有着莫大关联。作为唐朝后期不立皇后的皇帝的带头大哥,唐宪宗对皇权旁落和帝国覆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