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全诗的意思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3.杜牧的清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清明》的古诗

5.清明节的诗

清明诗歌赏析_清明诗选

 在中国的古诗文中,写清明节的诗歌有很多,也有很多是文学史上的绝唱,我整理了小学古诗《清明 》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借问:请问。

 3.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清明》全诗的意思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杜牧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 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背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文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 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 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杜牧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手法: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主题: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感情:思乡之情。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高翥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高翥(1170~1241) 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有《四库全书》本。

万宽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现代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关于“人间孤月映梨花”的理解,为何是“人间”,因为“斯人已殁”而“月亮尚在照临世间”,为何是“孤月”,因为斯人在时,月亮寄托着素洁的情怀,是斯人最好的知己,当斯人作土,便会痴痴地想“是否月亮也会因为我的离去而觉得孤单呢?”为何是“梨花”,首先清明正是梨花开放的时节,坟前也往往植有梨树,“梨花”的谐音正是“离花”,代表着离别,更重要的是“梨花”和“孤月”一样“清华”,斯人虽去,但斯人的精神却化为梨花长存世间,这样的例子在“青陵台上相思树”的典故中可以应证,化用一“映”字,不仅把月光照映在梨花之上的清冷,高远,沉寂的视觉美感传达出来了,而且让梨花和月亮又照应在无声的对话中了,诗人正是通过梨花在此死而复生了。(寂寥江上客)

3句上承“不见家”,想象自己未来也是一样的归宿,感慨遂生。3句也照应到了题目,清明日,在满城风絮中茫然而望,青山隐隐,家山何在?3、4想象自然,感慨很深,意境极美。孤月与梨花都不是实指,作者只是以这个意象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与才华。百年之后如何谁也不知道,作者能如此预想,可见自视极高。(承景含光)

黄庭坚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王禹偁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全诗用十蒸为韵,首句借用八庚韵。故前面将蒸与庚青同列了。

现代诗词《清明》

春意注遍山水间,风调日和清明天。

识得古今人生在,烟雨山川泣英贤。——选自《读月楼诗存》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杜牧的清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

杜牧

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导读

这是一首写清明节最有名的诗。它以通俗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清明的春色,抒发了诗人节日的感受。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易读易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①。

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

①行人:指远离家乡、客居在外的人。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极度哀伤、心绪烦乱。②借问:请问。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诗

清明时节天空中细雨纷纷,

路上的行人个个伤心断魂。

请问你酒家什么地方才有?

牧童手指开满杏花的山村。

赏析

这是一首节令诗,是古代写清明节最有名的诗。

诗的头两句,诗人写出了清明时节细雨纷飞的自然景象,写行旅之人在濛濛春雨中孤身上路的苦闷。下句“欲断魂”,写行人的愁苦,既有季节的清冷,又有远离家乡的离愁别绪。因此,头两句既写了景,又写了“雨纷纷”中纷乱思绪的情。在交代情景之后,自然顺势写行人在雨中的思绪,想打听何处有酒店,以酒解寒解愁。但第三句并未写出地址,而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第四句把诗情推向全篇 *** ,但仍未写出具体地址,只有通过“遥指”,点出了行动趋向的目的地。“遥指”并非近在眼前,但却给行人一种希望。把“欲断魂”的愁苦情绪,导向“欲至村”的积极心态,虽然清明的雨还清冷地纷纷落下,但行人的心却因有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诗的结尾虽然中止,而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却在无限拓展,那濛濛细雨使人联想到伤心的眼泪,那细雨笼罩的杏花村给人一种朦胧温馨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清明》的古诗

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作者孤身行路之人上路寂寞的情绪和希望。

二、《清明》原文:

三、《清明》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四、作者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节的诗

清明的古诗为: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古诗翻译如下: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远远的指了一下杏花山村。

《清明》古诗赏析如下: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清明节的诗:《清明》、《清明夜》、《清明》。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赏析: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苹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

2、《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赏析:《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

3、《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只生愁。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