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入大荒流上一句是什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全诗意思

3.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样的情感?

4.云生结海楼的上一句

江入大荒流上一句_江入大荒流上一句是什

一、解释这句诗的出处: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回答您的问题:

1、翻译这一句:

重山随着荒野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江水汇集到了一条河流中。

2、具体解释: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三、所以说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壮阔的江山图,令人心境为之一动。

江入大荒流上一句是什么

“江入大荒流”出自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十四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全诗意思

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山随平野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在二十五岁左右,李白离开了四川,顺长江东下,从水路出三峡,抵达楚地的荆门。在这次漫游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描绘了从四川进入楚地的壮丽景色。我们可以想象,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诗人乘坐的船只沿着长江一路向东,逐渐离开了山区,进入了广袤的平原。这里的山和江,分别代表了诗人从四川走出来所要经过的山路和水路。

随着船只的前行,山脉逐渐消失在视线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辽阔的平原。而江水则汇入更宽广的河流中,奔腾不息地向前流淌。

这联诗不仅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这种从局促到开阔的情感转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释放和豁达。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李白诗作的特点:

1、自然豪放:李白的诗歌以自然、豪放为主要特点,他的诗作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形式,而是以自由、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诗歌常常是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2、想象丰富:李白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各种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的描写,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这些想象力的表现形式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清新脱俗:李白的诗歌语言清新脱俗,他常常运用一些民间口语和俚语入诗,使其作品更具有平民化和通俗化的特点。同时,他的诗歌也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4、抒情真挚:李白的诗歌抒情真挚,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友情、亲情、爱情等人类情感的感悟和思考。他以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和表现方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

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样的情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中国大地的壮美景象。在这首诗中,王之涣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和壮美景象,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句话是诗中的第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句。它描绘了中国大地的壮美景象,山峦连绵不断,平原广袤无垠,江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荒之地。这句话中的“山随平野尽”表现出山势与平原的交替,山峦在平原上逐渐消失,而江河则一路向前,直到流入大荒之地。

大荒之地

大荒之地是指中国北方的边陲地区,这里的地势高低不平,荒芜寂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

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闻名的,它包括了山川河流、湖泊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自然景观。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操作步骤

要欣赏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最好的方法就是踏上旅行的路程,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下是欣赏中国大地自然风光的操作步骤:

1.选择旅游线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

2.准备旅行装备:根据旅游线路的要求,准备好适合的旅行装备,包括衣物、鞋子、背包等。

3.了解当地情况:在出发前,了解当地的天气、交通、住宿等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4.出发旅行:按照旅游线路的要求,出发旅行,欣赏中国大地的自然风光。

云生结海楼的上一句

表达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上一句:

月下飞天镜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注释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