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曹植的七步诗(原为6句)的意思

2.七步诗重点词解释羹__漉__豉__萁__釜__然__(回答得好,我会追加分)

3.七步成诗原文及译文

七步诗意思和解释大全_七步诗意思和解释

七步诗曹植原文四句解释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在山东聊城市莘县人,一说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眷属随之,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扩展资料: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诗作。此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表达了他对曹丕的强烈不满和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用喻贴切,形象感人。

诗的开篇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写起的:“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两句纯是叙事,似乎没什么新奇之处,但才华横溢的诗人恰恰从燃豆萁煮豆的现象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命运之叹。

古诗曹植的七步诗(原为6句)的意思

煮豆燃豆萁的全诗是: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释: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 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

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

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七步诗重点词解释羹__漉__豉__萁__釜__然__(回答得好,我会追加分)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七步成诗原文及译文

燃:燃烧。

豆萁:豆茎。萁,豆秆。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泣:哭泣。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本是:原来是。

煎:这里是煎熬、迫害的意思。

今译:

煮豆烧的是豆秆,

过滤豆豉做成汁。

豆秆在釜下焚烧,

豆子在釜里哭泣。

本是同根一体生,

煎熬我何必太急!

原文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①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 ②应声:随着(命令的)声音,立即……; ③煮豆持作羹:煮熟了豆子做豆羹。羹,又浓汁的食品; ④漉菽以为汁:滤去豆渣做成豆羹汁。漉,过滤。菽,豆类的总称; ⑤萁:豆秸; ⑥釜:锅; ⑦然:同“燃”,烧。

有什么不懂可问我~

七步成诗逃过一劫

一次,曹植被人告发经常喝酒骂人,他还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但他并没有犯什么大罪,也没有招兵买马,要以阴谋反叛的罪名处罚他不能服众,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治他的罪。

曹丕把曹植从封地召到洛阳,指着大殿上一幅“两牛相斗于墙下,一牛坠井而死”的水墨画,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但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如作不成就要从重处罚他。

曹植答应后,未走完七步就作成一首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相遇块山下,欻(xū,忽然)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和群臣都感到吃惊。

曹丕又说:“七步成诗还慢,要你应声而作。”曹植说:“请命题。”曹丕说:“你我是兄弟,以此为题,不许犯‘兄弟’字样。”曹丕心想,成则罢了,不成便痛下杀手。

没想到曹植不思索,应声赋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中以“煮豆燃萁”为比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动了骨肉之情,深有惭色,也可能是怕世人耻笑,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只把曹植贬为安平侯作罢。曹植以其超群的文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