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这三首诗怎么用画

2.望天门山的古诗三首

3.古诗三首三年级上17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近义词反义词讨音字

4.17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每个字的意思

5.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及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_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堂笔记

17课古诗三首的意思如下:

1、《望天门山》高高的天门山中间断开了,成为东西两座山。好像是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的。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2、《望洞庭》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上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3、《饮湖上初晴后雨》山色迷茫,在雨中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是淡雅装饰,还是盛装打扮,都那么的合适,真是美丽动人,多姿多彩啊!

望天门山介绍: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整体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

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三年级《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这三首诗怎么用画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在这首诗中,李白描绘了他在舟行过程中,远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描述了天门山的气势和江水的奔流。天门山在江水冲击下,犹如巨斧劈开,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门户。碧绿的江水在此回旋澎湃,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两岸的青山对峙,美景难以言表。一叶孤舟从日边悠然飘来,与宏大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整首诗充满了李白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他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望天门山的主旨思想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穷魅力。他用瑰丽的诗句描绘山势的雄伟、江水的奔腾,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体现了诗人的一种自然主义情怀和环保意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李白在诗中描绘了自己独自一人,面对着宏大的自然景观,他不禁豪情满怀,表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精神风貌。

3、他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探索。这种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表达,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

5、他用自己的诗句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赞美之情,展现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这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觉意识。

望天门山的古诗三首

三年级《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这三首诗怎么用画的回答如下:

首先,让我们来尝试用画笔描绘《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场景。画面的中央是巍峨的天门山。你可以用深色的颜料画出山体的轮廓,使其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感觉。在山体的顶部,你可以用更深的颜色画出山峰,以表现出山的高耸和陡峭。

在山的左侧,画出滚滚的长江水。

用你的画笔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水面,翻滚的浪花和闪烁的阳光,表现出江水的动态和生命力。在江水的中央,可以画一艘小船。船上的桅杆和风帆可以象征出诗人在观察自然时的位置和视角。

在画面的右侧,画出诗人所在的湖面。

你可以用淡色调的颜料画出湖面,以表现出湖水的宁静和清澈。

在湖面上方,画出诗人所望的云雾缭绕的天空。

你可以用你的画笔描绘出云层的层次和深度,表现出天空的辽阔和神秘。

在整个画面的背景中,可以添加一些细节,如飞鸟、飘动的树叶等,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自然感。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望天门山》的绘画。你可能会发现,通过绘画的方式,你更能理解诗人的心情和视角,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接下来,让我们来尝试描绘《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场景。

画面的前景是一片平静的湖面。

你可以用淡色调的颜料画出湖面,以表现出湖水的宁静和清澈。

在湖面的中央,可以画一艘小船。

船上的桅杆和风帆可以象征出诗人在观察自然时的位置和视角。

在画面的背景中,画出连绵起伏的山峦。

你可以用深色的颜料画出山体的轮廓,以表现出山的厚重和雄伟。

在山峦之上,画出晴朗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

你可以用明亮的颜色画出天空,以表现出天空的辽阔和明亮。云朵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你的想象来描绘,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层次感。

在画面的某个角落,可以画出一道彩虹。

彩虹的色彩可以鲜艳也可以柔和,以表现初晴后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在整个画面的背景中,可以添加一些细节,如飞鸟、飘动的树叶等,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自然感。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17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近义词反义词讨音字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每个字的意思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17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近义词反义词讨音字如下:

1、望天门山:

近义词:中断-中断,开放-张开,相照-映照,回流-倒流,遥望-眺望,攀谈-交谈。

反义词:中断-连续,开放-封闭,来往-单向,遥望-近观。

拼音:tiān mén zhōng duàn kāi,bì shuǐ dōng liú shàng。

释义: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张开,江水暴涨冲击山崖向东流。

2、饮湖上初晴后雨:

近义词:水光-水色,潋滟-荡漾,奇特-特别,传说-传闻。

反义词:晴-雨,潋滟-平静。

拼音:yǐn hú shàng chū qíng hòu yǔ。

释义: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朗后来又下雨的景色。

3、望洞庭:

近义词:和-和煦,镜未磨-未磨镜,青螺-青色的田螺。

反义词:和-不和,未磨-已磨。

拼音:wàng dòng tíng。

释义:遥望洞庭湖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及说课稿

17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每个字的意思如下: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问题归纳: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

《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4、《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5、《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三年级# 导语望天门山》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及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原文

 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材设计说明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