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鹤鸣九皋什么意思

2.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什么意思

3.“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4.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5.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_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拼音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比喻 贤士身隐名著。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成语例句: 鹤鸣九皋 ,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

繁体写法: 鹤鸣九皐

成语语法: 作宾语;指隐士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鹤鸣九皋什么意思

意思是: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清亮。比喻即使君子隐居了,但名声仍然显著,地位虽然卑微,却荣耀显赫,即使谦让仍能胜过他人。

出自《小雅·鹤鸣》,原文节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清亮。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赏析:

虽然君子没有官位也高贵,没有俸禄也富有,不用说话也能取信于人,不用发怒也有威严,处境穷困依然荣耀,处境孤独仍然快乐,君子那些最高贵、最富有、最庄重、最严肃的实质都集中在这种学习之中了吗?所以说,尊贵的名声不能用拉帮结派的方式去争夺,不能靠自我吹嘘去占有,也不能靠权势地位的威胁去获得,必定要靠真正刻苦学习,然后才能得到。

如果一心一意去争夺,名声反而会失掉;如果谦让,反而会得到。遵循正确的原则行事就能保持尊贵的名声,虚夸欺诈就会得不到高贵的名声。所以,君子致力于自己内在的思想修养,在行为上要谦让,应当致力于自身美德的积聚,遵循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这样,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像日月那样显明,天下的人就会像雷霆那样轰轰烈烈的响应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什么意思

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汉语词汇。拼音:hè míng jiǔ gāo 释义:古人以鹤为天上的瑞鸟。《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皋,水边的岸地。汉人更传说鹤是长生不死的神禽,骑着它可上天与神仙相会。 鹤鸣九皋,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

诗经有云“鹤鸣九皋”,九皋山名。在今 洛阳市嵩县 东北。 :“《河南通志》: 鸣皋山 ,在 河南府 嵩县 东北五十里,一名 九皋山 ,昔有白鹤鸣其上,故名。”此地历史悠久,临近周代洛邑(今洛阳)。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古人将鹤称之为仙鸟、吉祥之鸟,常把松与鹤放在一起,象征延年益寿。由此可见,人们对鹤钟爱有加。黑颈鹤的美的化身,那黑亮的大眼睛,黑色的长颈,红色的头冠,一双修长的长腿,身上洁白的羽毛和尾部黑色羽毛搭配得非常和谐。鹤的叫声非常独特,仰天长鸣,孤傲尖唳,是观鹤之时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该句话意思是一句汉语成语,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能够传到天空。它被用来形容声音非常响亮、清脆悦耳,以及传播得非常远。这个成语的“九皋”是指泽中深处,而“鹤”则是一种高雅的禽鸟,常常被赋予了吉祥、高洁的象征意义。因此,“鹤鸣九皋”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寓意高雅、高洁的事物或声音。“鹤鸣于九皋”也被用来比喻贤者的名声能够远扬,即使身居偏远之地,其才华和品德也能够被人们所了解和赞赏。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赞美那些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字面意思是鹤在高地鸣叫,声音响彻四野。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寓意不明,程俊英先生认为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本文分类:诗词名句 发布时间:2014/7/24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

注释

皋:水边的高地。九皋:指深泽。

翻译

鹤即使身处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

鉴赏

诗句以鹤即使身处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比喻真理和才能是不可抹煞的。小雅·鹤鸣,这是《诗经》中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比喻,富有艺术感染力。

鹤鸣于九皋⑴,声闻于野。鱼潜在渊⑵,或在于渚⑶。乐彼之园,爰有树檀⑷,其下维萚⑸。他山之石,可以为错⑹。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⑻。

九皋:九,虚指;皋,沼泽

渚:河中的小洲

鹤长鸣于深泽,其音传于旷野。

鱼儿深潜水中,一些游到浅滩。

爰(yuán):于是

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乐哉这个小园,那里长着香檀,下面还有灌木。

它:一解其它,一解为山名

错:打磨玉石的石头

它山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磨玉。 ?

鹤长鸣于深泽,声音响彻青天。

鱼游戏于浅泽,有的潜在深渊。

榖: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乐哉这个小园,那里长着香檀,下面还有楮树。

攻玉:加工,雕刻玉器

它山之石坚硬,可以用来琢玉。 ?

此诗全篇赋物,无一句写人事,这种现象,在《诗经》中极为少见。也正因为如此,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极大的发挥空间。

陈子展《诗经直解》云:

《鹤鸣》,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

依此来解,诗歌主题句为"乐彼之园"。诗中所罗列,均园中之物,并构织出园中之景。水泽边白鹤鸣叫,水中鱼儿自由自在。树林中,草木丰茂,有散发着香气的檀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楮木。园中的小山上,石头坚硬,可以用来打磨和雕琢玉器。如此小园风物,既具观赏价值,又兼顾实用美学,颇得《山海经》的蕴致,称其为最早的山水诗未尝不可。

此诗方玉润则认为招隐诗,并发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诗人平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于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鱼之飞跃,树木之葱茜,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

此诗劝讽去求一个隐于山林中的贤士。诗人闲居在家,一定是有一个贤人被他看中,又不肯明确地向朝廷推荐,所以按顺序将园中实景一一描述。使周王读后,感到园中禽鸟鱼类飞翔跳跃,树木郁郁葱葱,有水有石清澈坚硬,每一处都让人愉悦。那园中人清高淡泊的声誉,处世之高尚超脱,德行交往之纯粹,都可以一一感受到。

方氏认为,诗人借赋园中之景,来衬托园中主人高尚的情操。因此,园中之景不再是纯粹的客观景物,而带有一定的隐喻内涵:鹤是古代文人的挚爱,羽毛洁白、体形优美,而且能一飞冲天,用来比喻才华卓越、志向高洁(纯粹没有功利之心)之人;檀为香木,楚辞中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人格;鱼游于浅滩,等待垂钓之人,比喻有用世之心,鱼游于深渊,比喻避世而隐居,此言贤士在仕与隐之间欲作抉择;山石之质坚,比喻贤人志向之坚;灌木与楮木的存在,以喻贤人宽厚包容的胸怀。

诗序中毛氏亦认为此诗与人才相关,是"教宣王之求贤人之未仕者",是给宣王进谏用人之策。

如"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毛氏解释为"尚有树檀而下其萚",郑玄进一步解释说"人曰有树檀,檀下有萚,此犹朝廷之尚贤者而下小人",就是把贤人放在高位上。 "它山之石"被释为其它地方的山石,喻其它国家的人才也可为我所用。而"在渚"、"在渊"则比喻人才世乱而隐,世治而仕。

还有一种说法是园中之物各代表一类人才,以此劝讽周宣王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人尽其用。

子曰:"兴于诗"。《诗经》可以启发人的心智,诗读多了,于智商、情商都有所裨益。今人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读诗,会让人不局限于眼前,而通过现象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⑴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渊:深水,潭。

⑶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⑷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这里用来比喻贤人。

⑸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⑹“他山”二句:利用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⑺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⑻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攻,加工,雕刻。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诱发读者产生思古之幽情。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1]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