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胡乱华后,这些游牧民族很凶残,那么他们对汉人都做了什么残暴行为?

2.“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分别是现在哪些地区的族人?

3.五胡乱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都怎么样了?

5.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到底多可怕_五胡乱华有多惨?这是一段令人作呕的历史

那有什么的, 历史评价很高,在文人眼力,那不是什么汉族差点被灭族,是汉族太残忍居然灭了蝎族(文人思想:人家蝎人杀你就杀你吧,你干嘛家,不死无所谓啊,但是你家,是不对滴。。。抗日战争之所以还没有丑化,是不敢得罪***,比较人家日本人杀你是他不对,但是你为什么要反抗呢,你为什么要杀日本人呢,是不对滴。。。)。掩盖思想为民族大融合,其实当时汉人的能力非常强大,但是为什么会变成两脚羊,主要来源与儒家思想,不反抗思维加上不敢反抗和家人无脑子阻止怕事思维。如果你听过10个日本人灭了好级10W中国人,那不是神话,是真实的事情,难道日本人真那么牛逼,当然不是,还是因为那个思想在作祟。冉闵,民族英雄,不得不说,没有他,汉族早就不存在了,不是说他多牛逼,而是他成功打败胡人,引起了胡人的注意(汉人被成为两脚羊的食物,食物你懂的),没想到食物也有战斗力,第二汉族和胡人矛盾虽然非常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反抗,没有一个人有反抗的思想(当然也存在汉人当官的,但是汉奸和间谍这个词语就不多说了)。冉闵的成功,加上命令给汉人极大的鼓舞,至少可以说是帝王说可以杀胡人,帝王不说,我就不敢杀胡人。其实胡人被平民干的鸡飞狗跳的,死伤逃跑的不计其数,造成蝎族只剩下1W人了,不过它们跑到南方,南方我就不多说了,除了岳飞以外,就没见过人(而且岳家军也是民兵和收服的农民兵),但是过于愚蠢的南方接纳它们后造成1W人蝎族差点灭了南方的种,所以才是汉族最黑暗的时代,不过北方是重灾区,毕竟自古至今想当皇帝,首先平北方,南方可以无视。如果你知道北魏的话,有些东西就和冉闵有关,本来汗人是食物,但是冉闵告诉胡人汉人也是人,不是羊。鲜卑后面的皇帝都非常崇拜汉族的礼仪文化,自此开始汉族从羊的名称上变会了人,由于鲜卑大力提倡交汉(和有地位的汉人结交),结汗(规定胡人女人必须嫁给汗人),用汗(大量的汉族人才),最终统一了全国,但是毕竟是少数民族,在最高点是站不住脚的。很快就被灭了。

五胡乱华后,这些游牧民族很凶残,那么他们对汉人都做了什么残暴行为?

相比之下,五胡乱华的可能性非常小,如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是我党一家独大,除大汉外,其他民族已经被同化或者边缘化,已经不能兴风作浪,不足为虑。

倒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种类似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感觉,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等你发觉了,自己已经中毒太深,无法自拔了。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这种态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外来文化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机,带来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个外部参照系,这就是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外来文化可能激起惊涛骇浪,也可能带来民族的阵痛,这就是挑战。可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海燕会更坚强;经历过 海浪冲击的鹅卵石会更美丽,而绎历过外来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会更加灿烂辉煌。

“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分别是现在哪些地区的族人?

众所周知,很多王朝的更替,受害最大的就是老百姓了,在以前王朝更替的时候,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继承皇位出现错误,最后间接地帮助其他人上了皇位,还有皇族的,这都是引起皇室纷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朝代的更替必然会有战争。这场战乱的参加的地区也会很大的,许多游牧民族钻了空子。在古代,很多塞外的游牧民族开始入侵中原,

建立起众多的。他们持续被侵占的中原地方,有些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百姓是非常残忍的,他们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彼此之间不仅相互,而且对汉人心狠手辣,有些游牧民族绑走了好几万个汉人少女,途中吃的只剩八千人,吃不完的少女变成了拖累。他们吃不了,还不放人,不死不罢休,冷血的将她们全部淹死,这就是史书上曾经记载的易水断流。

五胡乱华以后,战争进入白热化,汉人们剩下的也就是不多了,仅有四百万汉人,汉人在这些外族的眼里是不和他们一样的人类,是可以吃的动物,所以说有些游牧民族就肆意地把汉人当作食物来使用,而且有些游牧民族,他以为乐趣,他喜欢的快感,

而且特别喜欢吃人肉,也就打仗上还是个优点,对待汉人最狠的。他们抢粮食,大量的人口,搬走少女做军粮,短短半年内游牧民族的人数迅速增长,有时候甚至和汉人一样多了。

五胡乱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1、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可能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2、羯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俘虏几乎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

3、鲜卑

鲜卑族建立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经历后来的历史进程,到隋朝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消失。

4、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扩展资料:

五胡乱华过程:

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前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310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太子刘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刘聪部下石勒,歼晋军十多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多人,并大肆发掘陵墓、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祸”或“永嘉之乱”等。?

313年,刘聪毒死了晋怀帝。怀帝侄司马业(或作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

316年前赵刘曜攻长安,俘虏晋愍帝。

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历时五十一年的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百度百科-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之后,五个胡族都怎么样了?

五胡乱华,是中国纯正汉族灭亡的开始,是中国文化走向下坡路的前兆,那当时的惨状可以说与今天的世界大战比起来更可怕,那时候人没有作为人的资格,特别是女人,要么被当做畜生任意宰杀并且食用,要么被践踏之后砍掉双脚放进锅里煮,其惨状至今仍仍然令人颤抖,那时候由于正室朝廷的衰败,各诸侯国作乱,导致中原元气大伤,西北和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入侵,演变到最后你争我夺,致使各族仇杀,最终引发了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大案,几个少数民族被灭族,其惨状我不像多说了,他的历史意义只能说,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的民主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包容他人,不要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你也可以想想看当别人不把你当做人来看待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是什么?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社会,不要老想着自己有什么不公平,我们要维护正义,要维护全人类的正义精神,见到将要发生的坏事,要敢于制止,这样才能够避免社会的各种不公正的事情发生

五胡乱华

这些胡人部落起兵造反,连皇帝司马业都被人,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到处血流成河,中原成了人间炼狱,汉族人民到处被人,是前所未有的悲惨场面。胡人的胡作非为,来到中原后无恶不作,不眨眼,每到一处,必定百姓,五胡到来使得中原生灵涂炭。使繁荣的中原地带变成了荒芜人烟的地方,到处是被的尸体还有绝望的百姓自杀的尸体,这些胡人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也没有善终。

其中一个胡族是匈奴,匈奴在中国的历史上,算是最厉害的异族了,常年在边疆危害百姓,虽然被战败很多次,但是仍然野心勃勃,一直没有被歼灭,与汉朝打了几百年。附属于匈奴的一个羯族,下场悲惨,最后是彻底被灭族。羯族起源于西域的小月氏,在胡人中,对汉族为祸最深,害人不浅,五胡中实力最强,最终被融合消失。

最强大就是鲜卑族,由于有较大的背后力量,最后剩下的一支鲜卑拓跋部,最终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五胡其中还有个羌族,后来跟氐族人争夺关中,被大量之后苟延残喘,基本灭族。

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是五氐族,这个胡族与汉族人员交往密切,而且还会说汉语,与汉族有着较深的关系,所以对待中原人士的祸害也没有那么严重。五胡乱华给中原带来了噩梦般的影响,最终也得到了报应。

和这个关系不大。冷兵器时代胡人是非常强大的,胡服骑射就是最先进的装备;只要不压制便会掘起。汉武帝压制了胡人几百年。到三国内战时,人口锐减。从曹魏开始,为了补充人力,纵容胡人内迁,胡人又开始在中原崛起。到五胡乱华时,胡人开始压制过汉人。到263年 (景元四年)中原汉人767万,胡人870多万。在之后的近六百多年,胡人一直压制过汉人。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鲜卑为主,多种胡人并存,孝文帝改革,鲜卑汉族开始融合,促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汉族);隋朝(鲜卑,孝文帝改革之前意义上为胡人,游牧民族后代,今为汉族。)、唐朝(鲜卑,孝文帝改革之前意义上的胡人,现代汉族的一部分)、五代(沙陀)

157年(东汉永寿三年) 汉口10,677,960户 56,476,856人。

------以下为注释---------

《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

------以上为注释---------

公元1—3世纪,百年瘟疫(二千年来二大瘟疫之一)横行,战乱不止,人口减少,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汉人有好几次面临被灭绝。汉族开始衰败。

------以下为注释---------

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元凶流行性出血热(疑似),重灾区中国长江以北,死亡人数约2000多万。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建安七子”中,孔融208年卒,阮瑀212年卒,还有五个尚在,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都在217年这场瘟疫殒命。曹丕诗歌《又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植《说疫气》“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家族本来人口众多,达两百余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医圣家族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有的村庄甚至几乎全部死亡!275年(咸宁元年十二月)《晋书》“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276年(咸宁二年春正月)《晋书》“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赐诸散吏至于士卒丝各有差。”

(注:当时人通称其为“伤寒”。据学者考证,可能系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块。在瘟疫来临的初期,面对可怕的瘟疫,人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以上为注释---------

三国战乱、瘟疫、饥荒,人口锐减,从曹魏开始,为了补充人力,纵容胡人内迁,引狼入室开始。胡人入塞久,掌握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技能,上层部帅亦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待到三国之后的西晋,因内乱不休,无力对付近在肘腋下的匈奴鲜卑等族人,这就给胡人以可乘之机。所以三国时代正是胡人养精伺隙的关键时代,胡人开始逐渐汉化,不再是抢夺财物后就跑,五胡乱华后开始逐鹿中原。三国也是胡人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准备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料见下面的材料1)。

263年 (景元四年) 汉人767万,胡人870多万。(史料见下面的材料2)

265年晋武帝称帝,建立西晋,大力发展农业,战争结束,颁行户调制,实行占田制,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登记户口恢复,导致人口的增加。晋武帝在位的时期是西晋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280年灭吴时总人口:2,495,804户,16,163,863人(史料见下面的材料3)

------以下为注释---------

280年开始实行占田制,很多搜括而出的隐漏浮逃人户,未统计到的17年间大量的增殖人口,流民,注籍占田,使国家户籍剧增。(估计也和更新了蜀降时未更新的户籍有关)

------以上为注释---------

282年(晋武帝太康三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查无原史料的人数,百度百科“中国人口史”写约23,800,000人,基本上与户数377万相符的。)

------以下为注释---------

《三国志·陈群传》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不能居半,以此言之,魏虽始承丧乱,方晋亦当无乃大殊。”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推行轻徭薄赋,全国范围推行占田制。脱离户籍的人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就必须得重新向国家登记户口。隐户和冒牌荫户转变成国家的编户。太康三年国家编户的激增,主要应是这次与推行占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检括户口、整理户籍的结果。

------以上为注释---------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291年~306年八王之乱,人口锐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紧接着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几乎灭绝汉族的“五胡乱华”。汉人开始衰败,五胡匈奴、羯、鲜卑、氐、 羌等胡人开始瓜分中原,胡人开始掘起。

匈奴、羯、鲜卑、氐、 羌等胡人开始瓜分中原,屠城掠地,*虐食人,北方汉人被匈奴和羯族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晋书》“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五胡乱华导致华北汉人在八年之内消失80%的五胡乱华。汉赵刘聪(匈奴)在位时东晋有540万人口,华北地区有700万人口(数目自百度百科“中国人口史”)。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100万人(查无原史料的具体人数,人口数来自百度百科“中国人口史”://baike.baidu/view/4322.htm)。在汉人面临被灭绝的绝境中,终于迎来了挽救汉人于亡族的冉闵,349年冉闵夺取了后赵,发布了“杀胡令”,从而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汉族人民的复仇反抗怒火,于是汉族人民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女少长皆斩之”。匈奴人在中国遭到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共有二十万匈奴人被杀,迫使匈奴人西迁;羯族被基本杀绝。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350年,冉闵立国称帝,史称冉魏。向五大胡人展开了复仇之战。受到冉闵“杀胡令”的鼓舞,当时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和陕西的汉人,纷纷起义兴兵,关中80万汉人千里跋涉来投冉闵。汉人奋起诛杀“高鼻多须”之胡人无数,虽有很多长得像胡人的汉人被误杀,但也杀尽了胡汉混血儿,保证汉人血统的纯正。在这场血腥的报复战争中,大约有五十万以上的羯族与匈奴族被冉闵消灭,算上其他地区汉族的攻击和胡族之间的残杀,估计当时共有两三百万胡人死于汉民族的复仇之战。迫于冉闵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等族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返旧地。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人又不断相互攻击掠杀,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杀胡令间接杀了数百万胡人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并驱逐胡蛮出中土。《晋书》“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352年,前燕慕容儁(鲜卑)联合石祗和羌族姚弋环攻冉闵,冉魏灭亡。

汉人再次面临被灭族的危机,胡人开始强盛,开始进入了鲜卑汉族融合史,特别是孝文帝改革。

------以下为注释---------

“改汉姓易汉服改籍贯通汉婚讲汉语”,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一律改说汉语,在朝廷上说“胡话”就降职或者撤职。把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改变鲜卑人的籍贯;特别是鼓励同汉族通婚(与元朝完全不同,清朝也是到慈禧太后才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

------以上为注释---------

鲜卑族进入了逐鹿中原甚至压倒过汉人成为中原主宰的历史。

------以下为注释---------

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鲜卑为主,多种胡人并存,孝文帝改革,鲜卑汉族开始融合,促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汉族);隋朝(鲜卑,孝文帝改革之前意义上为胡人,游牧民族后代,今为汉族。)、唐朝(鲜卑,孝文帝改革之前意义上的胡人,现代汉族的一部分)、五代(沙陀)。有人肯定会反驳说隋朝唐代不是鲜卑,那有意义吗?隋唐本是鲜卑汉族融合史。其祖先本为鲜卑贵族,世代与鲜卑通婚。且不追究其先祖是不是孝文帝改革后汉化的鲜卑,且不论“附宗陇西狄道”,就论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哪个不是其祖上几代的妈必定是鲜卑女,身上有1/8以上的"狭义上的当时汉族"血统吗?其接下几代更不用说了,后继之君之母必为鲜卑女。且说汉人传是极看重血统的,立汉族庶女为皇后都有极大阻力,更何况连续几代立胡女为后,更何况连续几代立胡女所出为君。汉人传是极看重血统的。就算李渊、杨坚有1/8汉人血统,在隋和唐祖先开国四代后的君主连1/64都没有了。隋代和唐朝如果不是鲜卑,很难解释刻意与鲜卑通婚。有人说孝文帝规定鲜卑必须与汉族通婚的结果,娶鲜卑更证明唐隋是汉人;可是史实上并非如此,史实上只是不禁止鲜卑与汉族通婚,鼓励与汉族仕族通婚以巩固统治。查下北魏和隋朝汉化鲜卑族的官员史料就可以证实鲜卑族取鲜卑族的为多数。再退一步讲,就是孝文帝规定鲜卑族必须娶汉女,可是汉族并没有规定要娶鲜卑女,因为汉族的正统观念没那么快消灭,在封建汉人文化观念中,胡女所出非正统;就是在现在,汉族人的血统观念还大有人在。其实也不只是汉人,元朝的禁止蒙汉通婚,和清朝禁止满汉通婚就是例证。再更退一步讲,就是隋唐两朝的先祖是汉人,开国后多代皇后立鲜卑女和多代为鲜卑女所出继位的条件,就必须是朝廷中鲜卑力量压过汉族力量,鲜卑权臣的实力压倒过汉族权臣的实力,为其所必须依靠。即使是这样,也说明了鲜卑族执掌国家性质。

------以上为注释---------

------------------------------------------------------------------

材料1:

《晋书》

“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匈奴胡人也成为从事农耕的田客,以至太原诸部役使的匈奴田客即有达到数千人者。

《三国志》

“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

匈奴部众尚有被卖为奴婢者。总之,内迁的匈奴部众,已逐渐转向农业经济,并且纷纷沦为田客和奴婢。

《载记第一刘元海传》

“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父也……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

刘洲一家,作为匈奴的贵族,历汉、魏、晋三代而未衰,但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刘洲本人少时家境甚为富裕,故能诵读书传,他既明古学,故能与名儒士大夫贯通一气,而为太原士族王浑等友敬。由于刘渊懂得帝王统治人民的史实,更助长了其野心。一到时机成熟,刘邦昔日“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喟叹便在刘渊脑际盘旋,而欲“成高祖之业。”

三国战乱人口锐减,从曹魏开始,为了补充人力,纵容外族内迁,引狼入室开始。匈奴在三国时表面似无作为,不过为军阀的附庸。然匈奴入塞既久,其部众既渐从事农业,掌握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技能,上层部帅亦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其民族凝聚力既然保存,但许多人口又沦为田客、奴婢,深受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此皆可资匈奴上层贵族利用。待到三国之后的西晋,因内乱不休,无力对付近在肘腋下的匈奴等族人,这就给匈奴贵族以可乘之机。所以三国时代正是匈奴养精伺隙的关键时代,也是此后他们在中原首次建立少数民族王朝的准备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材料2:

240年吴人口: 《三国会要》:“吴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263年灭蜀时蜀魏总人口:《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口五百三十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