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金评媒的简介?

2.兰陵笑笑生的身份考证

3.为什么屠隆为“兰陵笑笑生”?

4.兰陵笑笑生生平简介?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写作目的?

兰陵笑笑生_兰陵是现在的哪里

全诗的内容是:

芳姿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凤目半弯藏琥珀,朱唇一伙点樱桃。

露来玉笋纤纤细,行步金莲步步娇。

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

这首诗出自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长篇《》。

译文:

天生丽质,抖露芳姿,更加妖娆;真乃秋水为神,冰肌雪肤。

凤目似半弯明月,瞳孔内散射出琥珀色的灵光。朱唇小口似樱桃一点。

纤纤十指如玉笋外露,小小金莲走起路来步步生娇。

体如白玉暗生香,貌似鲜花能解语。面对如此绝色佳人,实感叹千金易得,一夜难消。

扩展资料:

作品的赏析

《》是明代"四小奇书"之首,是一部描绘市井人物的,有人相信它是第一部文人独有的,因此于中国古代发展史之上有其独有的地位,于中国文学史之上具备开拓性意义,是中国古典的分水岭。

于中国古代之中,它也是第一部细腻的描述人物生活、对话以及家庭琐事的,这具备十分关键的意义。有人相信,尽管因为中有性描写,使它对于市井之民组成了吸纳;但仅有对于传统文化有非常感知的人,便能其实读懂、读透它。

《》是一部以此描绘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著,它杜撰宋朝旧事,事实上体现的是晚明政治与社会的各种现象,是一个社会断层的深入剖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求金评媒的简介?

罗贯中是江南百景图新上线的天级居民,在历史上是元末明初家,自幼喜爱民间文学,很多玩家想知道这个角色的属性咋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江南百景图罗贯中怎么样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一定要看看哦!

兰陵笑笑生人物属性介绍

一、属性(初始)

建造:17

农牧:76+

制作:53

理财:101

探险:17

二、天赋

世俗

在书局工作时,不需要花费铜钱,反而获得150%6/200%/250%6/300%的铜钱收入。(人物品阶越高, 获得收入越多。)

三、背景故事

兰陵笑笑生囊中羞涩,想去茶馆谋个茶博士的差事。茶馆老板上下打量了下他,冷冷问:「你都干过啥?」

「三百六十行干过三百行,说出来你都不信。」

「那为啥不干了?」

兰陵笑笑生来了兴致,滔滔不绝:「我修过阳伞,在伞上题了两句打油诗就被老板辞了。我还支过算卦摊,不过跟你说啊,人呐只要是爱听的就说算得准,不爱听就不给钱,那算个什么劲不如回家求菩萨你说是吧,我还不伺候了呢!」

茶馆老板见他伶牙俐齿,一定能把客人聊开心了,便让他来上工。

没过几日,兰陵笑笑生就辞工了。理由是茶馆的说书先生讲得太无聊,影响心情。

「世上的行当都太没趣了!」

就这样,兰陵笑笑生开始回家写故事,把各行当的世情奇事都写进了书中。以上就是江南百景图兰陵笑笑生人物属性介绍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深空手游网!

兰陵笑笑生的身份考证

兰陵笑笑生,明代文学家,《》的作者的笔名,兰陵即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且书中大量运用山东口语,作者有可能是山东人,或通晓山东环境。

由於兰陵笑笑生为化名,至今尚未发现其他直接证据可证明此人为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目前普遍的说法是王世贞[1][2],清代宋起风、顾公燮、李慈铭、梁章钜等学者也认为《》作者应是王世贞。

传说,王世贞之父被严世蕃所害,而严世蕃好读奇书,王世贞乃著《》,书里写了很多*秽的内容,看的人爱不释手,又在书角蘸以砒霜毒液,然後将书卖给严世蕃,严世蕃嗜读此书,不停以手在嘴上沾点唾液,把那一页再翻过去,读完此书,遂毒发身亡。这个传言并不可靠[3],鲁迅认为过於牵强附会:“后人之主张此说,并且以苦孝说冠其首,也无非是想减轻社会上的攻击手段,并不是确有王世贞所作的凭据”[4]。

许建平《金学考论》与霍现俊《〈〉发微》再次认定是王世贞作,许建平认为“21世纪《》研究应从王世贞研究作为新的突破口和起点”。

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至今尚在争议中,迄今已提出六十多位候选人,除王世贞之外、还有:贾三近[5]、屠隆[6]、李开先[7]、徐渭[8]、王稚登[9],此外还有汤显祖[10]、冯梦龙[11]、李先芳[12]、沈德符[13]、李渔、赵南星[14]、卢楠[15]、李贽[16]、冯维敏[17]、谢榛[18]、贾梦龙[19]、薛应旗[20]、臧晋叔、金圣叹、田艺蘅、王、唐寅[21]、李攀龙[22]、萧鸣凤[23]、胡忠[24]、丁惟宁[25]等人。

其中较有可信度的有:黄霖的「屠隆说」,卜键的「李开先说」,鲁歌、马征的「王稚登说」,许建平、霍现俊的「王世贞说」,潘承玉的「徐渭说」等,被称为五大说。

0?0

/jd火山10级

2009-06-19 回答

1932年,北平图书馆从山西介休收购到一部明刻本《词话》。这个版本刊行于公元1617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刻本,内容更接近原著,刻本前还附有一篇署名“欣欣子”的序,指明书的作者为“兰陵笑笑生”。这样,就为人们考证《》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线索。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和江苏武进县,古时均曾名“兰陵”,但从书中大量使用山东方言来看,作者应是山东人,而不会是江苏武进县人。1 9 3 3年,吴晗著文,通过大量的考证,考证出了《》的成书年代应在明万历十年到三十年,因而作者不可能是嘉靖间大名士。人们虽肯定了《》作者系山东人,但在《峄县志》中却找不出关于欣欣子或笑笑生或《》一丝一毫的信息来。

《》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一直众说纷纭。近日在山东省诸城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围绕学者张清吉提出的“丁惟宁说”,“金学”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奇书”《》成书约在明万历年间,以“”、“奇书”闻名,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作者“兰陵笑笑生”作为第一位独立创作长篇的作家,其真实面目成为历史谜团,50多种说法各持己见。

万历丁巳(1617年)刻本《词话》开卷就是欣欣子序,欣欣子序第一句话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传》”。显然,《》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是郡望,“笑笑生”是作者。所以该序最后一句话是“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

“笑笑生”只是笔名,究为何人呢?该本欣欣子序后接着有一篇廿公《跋》,廿公跋第一句话说“《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就是说,“笑笑生”是明嘉靖间“一巨公”、“大名士”。

参考资料

求金评媒的简介.搜狗[引用时间2018-1-16]

为什么屠隆为“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只是笔名,究为何人呢?该本欣欣子序后接着有一篇廿公《跋》,廿公跋第一句话说“《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就是说,“笑笑生”是明嘉靖间“一巨公”、“大名士”。

“一巨公”也好,“大名士”也罢,仍无真实姓名。这就为后人留下研讨《》作者的充分余地。《》作者成为《》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其广有影响者为: 此说见于房文斋先生所著《——兰陵笑笑生秘史》,东方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该书指认《》一书为丁纯父子之作,兰陵笑笑生就是丁纯、丁惟宁。

丁纯(公元1504—1576年),字质夫,号海滨,山东诸城天台人。27岁考中举人,做了20多年的“岁贡”,却屡试不第。直到50岁上,方才除授钜鹿县训导,后又升任长垣县教谕,成为一县学政的全权主持者。由他开始撰写《恶豪传》,后经其子丁惟宁继续创作,更名为《》。

丁惟宁(公元1542—1611年),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后授保定府青苑县知县、山西长治县知县、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中宪大夫湖广副使。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主编万历版的《诸城县志》,年仅45岁退职后还家,居于九仙山山麓下(即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丁家楼子村),现村中有丁公祠堂(文物保护单位)。

丁惟宁在五莲县兰陵峪旁隐居二十余年,埋头撰写《词话》。后继其第五子丁耀亢(公元1599—1671年)增删、修正、校订、出版。兰陵笑笑生即丁纯父子之称。“兰陵”并非山东峄县之兰陵,而是山东五莲县九仙山之阳的一条深谷,原名就叫“兰陵峪”,乡民俗称“兰陵口子”,后改为“洗耳泉”。

为《》写跋的“廿公”写道:“《》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盖有所刺也。然曲尽人间丑态,其亦先师不删‘郑卫’之旨乎,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继丁其伟、金亮鹏先生考证,“廿公”就是丁惟宁的第五子丁耀亢。“世庙时”,是指明世宗嘉靖朝。丁纯在嘉靖年间乡试中举后,被授为直隶钜鹿训导。明清时代的诸城一带,有以先人在何处做过官,便以其地冠称某公的习俗。这里的“钜公”,正是丁耀亢对其祖父之尊称。

“欣欣子”为谁?即钟羽正也。钟羽正,字淑濂,号龙渊,青州钟家庄人。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任礼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中,曾主编《青州府志》。署欣欣子,暗寓欣然自得、欣然自适之意。笑笑生,“笑”什么?一则,笑对世事之荒谬坎欹;二则,笑对人生之祸福。

“东吴弄珠客”,即董其昌也。董为晚明著名的大才子、书画家,是丁惟宁的挚友,称《》“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警世宝典”。

这一学说得到金学界的高度关注,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学会会长王平认为,“丁惟宁说”的论点有很大说服力。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也认为“兰陵笑笑生”之谜有望在诸城找到源头。

按:《》的作者是否丁纯父子?“兰陵”是否山东五莲县九仙山庄之峡谷?“兰陵笑笑生”是否就是丁纯、丁惟宁?凡此种种,国内外金学专家正在进一步考证中,此说尚未有定论。 最早透露这一信息的是明袁中道《游居柿录》。1939年阿瑟·戴维·韦利(英)在英译本《》的导言中首次提出,却闹了一个音近而误、张冠李戴的笑话。不期60年后,潘承玉《新证》却完成了此说剥茧抽丝、瓜熟蒂落般较为全面的论证。该书首先通过对中佛、道教描写的分析,把《》的作者定位为“一位生平跨嘉、隆、万三朝,而主要活动在嘉靖朝的人物”。接着“指出作者同时又是资料丰赡的戏曲学者、技巧纯熟的戏曲作家、素养全面的画家与擅长应用文写作的幕客”;“作者应该有边关甚或御敌的生活阅历”,“具有较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御敌卫国意识”;“作者有强烈的方言俗语爱好”;“作者必有以上各方言区(按指绍兴、山东、北京、苏州、山西、福建、广东等)的生活经验”;“有著书藏名于谜的爱好”。并通过《〈〉地理原型考》、《〈〉中的绍兴酒及其他绍兴风物》、《〈〉中的绍兴民俗》、《〈〉中的绍兴方言》等考证,“证明作者必为绍兴人”。然后逐一论证“徐渭符合《》作者的一切条件”。潘承玉还把诸谜如“廿公”、“徐姓官员”、“清河县”、“兰陵”、“笑笑生”等破解为“浙东绍兴府山阴县徐渭”,归结到“绍兴老儒说”。潘承玉还考索了《》的抄本,认为董其昌是流传线索中的中心人物,而陶望龄是传递抄本的关键人物,而“陶望龄手上的《》来自徐渭,而且极可能就是徐渭的原稿”。潘承玉还做有《文本与徐渭文字相关性比较》,“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徐渭文字是徐渭所写,《词话》也是徐渭所写”。他进而论证“绍兴士人与严嵩”、“沈练与严嵩父子”、“徐渭与沈练”,在《缘何泄愤为谁冤》一节中,认为“徐渭因感于乡风并激于沈练的死而写《》,而他握以行文的这支笔,则同时饱蘸了他一生的全部不幸”。严格地说,潘承玉才是徐渭说的创立者。

潘承玉《新证》出版于1999年,书中他详细论述了《》作者之“徐渭说”。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邢慧玲在阅读了潘承玉此书后,特地从河南赶到绍兴。看了绍兴的城市结构,邢慧玲惊叹中所描写的“一府两县”格局和“县前街”、“东街”、“大街口”、“狮子街”、“灯市”以及“五里原”等等内外景观布置在绍兴城几乎全部找到实景。看完徐渭晚年故居“青藤书屋”,邢慧玲惊呼:“《》中西门府所在地就在绍兴!我要潜心研究,将毕生精力献给徐渭,献给《》的作者徐渭!”

《新证》为何让邢慧玲如此信服?

在《新证》中,潘承玉对《》文本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分析,列表详细对比中关于佛教与道教描写前后的变化。通过对比,潘承玉提出:《》所写年代是由佛教长期失势转而得势,道教长期得势转失势的时代。所反映的时代跨嘉、隆、万三朝而以嘉靖朝为主,全书定稿约在万历十七年后,进而得出结论:作者非嘉靖或者万历年代人物,应当是一位生平跨嘉、隆、万三朝而主要生活在嘉靖朝的人。

《》中,涉及小曲27支、小令59支、散套20套30种,涉及《西厢记》、《两世姻缘》等戏剧作品24部。

很多场合,人们应该说、骂、哭的时候,作者难掩戏曲创作的冲动,以“曲”代之,创作出众多戏曲;《》在人物描写上惟妙惟肖,巧妙运用了绘画中的白描技法,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竹坡说:“读《》,当看其白描处。子弟能看其白描处,必能做出异样省力巧妙文字也”;除了诗、词曲、骈文等文学性文体,《》作者运用了部分非文学性应用文体,其中多为官场用文,如第四十八回曾御史的奏章,“违越光仪,倏忽一载。知己难逢,胜游易散。此心耿耿,常在左右……”。

根据以上三点,潘承玉提出:《》的作者除了是位家,必定还是一位娴熟的戏曲作家、画家和善于写作官场应用文的幕客。

关于的地理原型潘承玉也做了新的考证。

在《》第一回中,清河县知县说武松:“虽是阳谷县人氏,与我这清河县,只在咫尺。”武松打虎之事“传得东平一府两县,皆知武松之名”。

在明朝,“一府两县”在同一城的现象并不多见,中东平府含有两个县治,阳谷县与清河县,西门府所在地为清河县。中虽明确说明西门庆所住地址为“大宋国山东清河县牌坊”,但是明朝时,东平府并非“一府两县”的格局,由此认为所写故事的发生地即山东清河县的观点不严密。

如果西门府不在山东,那么地理原型究竟在哪里?

潘承玉查遍明代各史,发现整个北方地区仅有顺天、西安两府,南方地区有应天、苏州、杭州、湖州与绍兴五府,存在“一府两县”现象。

为了确定具体原型到底是哪座城市,潘承玉继续寻找《》中的线索。

第四十八回中写道:“(东平府)调委阳谷县丞狄斯彬,沿河查访苗天秀尸体下落”,“巡访到清河县城西河边”,由此得出两县治的具体方位是:清河在东,阳谷在西,两县中间有界河。

明朝,在可查证的“一府两县”的府城中,两县治呈东西向排列于府治两侧,并以河为界,只有绍兴一府。

通过对文本与明朝史实的研究,潘承玉提出颠覆金学界传统论断的新观点:《》中所描写的地理原型非山东清河县,而是浙江绍兴市。

至此,中妇女唯一发型为“杭州簪”,向西门庆借银子的“杭州刘学官”又称“前边刘学官”等等,与第七十四回,薛姑子宣卷讲到:“这赵郎见词不能依随,一日作别起身,往山东买猪去”,与第九十四回,媒婆薛嫂听人说:“我那边下着一个山东卖棉花客人。”与地理原型为绍兴在逻辑上完全吻合。因为,只有是绍兴主人才会对朋友说我这边有个山东客人,山东主人没必要故意称对方客人是山东客人,只有在江南杭州附近满足“一府两县”格局的绍兴,才会称“杭州刘学官”为“前边刘学官”。

既是绍兴人,又集画家、戏剧家和幕客为一体,明朝时哪位绍兴人士最有可能是《》的作者呢?

最终种种线索集中于一人,此人便是明朝绍兴大名士徐渭。

2000年10月,吴敢教授在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长篇论文《20世纪〈〉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说:“潘承玉所作《新证》是所有《》作者研究成果中逻辑最为严谨、推论最为精微、行文最为典训、结构最为周到的一种。”

兰陵笑笑生与王世贞有深仇大恨

无论是《词话》,还是《绣像》,均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影射王世贞(1526-1590年)乃至太仓王世贞家族的内容,态度甚不友好。

一,两个版本第十七、十八回,均出现了倒霉的兵部尚书王黼,因为保卫京师不力,致使敌军深入,被言官弹劾,五月下狱,被皇帝亲自判决秋后斩首。王世贞的父亲王忬(1507-1560年)恰好就是这样死的,死后也恰好被追封为兵部尚书。王世贞和亲友,极其忌讳此事。

二,两个版本第六十五回欢迎六黄太尉的山东官僚行列中,出现了两个例外人物,他俩既不是北宋晚期的真实人物,也不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进士。一个是“右布政陈四箴”,现据考证是影射万历十七年冒死上谏的大理寺官员雒于仁。一个是“青州王士奇”,现据考证是影射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和他的长子王士骐。同时出现的黄甲、凌云翼、狄斯彬同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江南省试举人,王世贞恰恰在这一科。而王世贞和凌云翼、狄斯彬、曹禾、黄元白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三,两个版本中西门庆的官商事业继承人张二官名叫“张懋德”,王世贞的弟弟王二官名叫“王世懋”。如果是王世贞或者门客这样写《》,情何以堪?

四,《绣像》敌视王世贞,进一步升级。第一回中应伯爵说“如今年时,只好叙些财势,那里好叙齿”,明显影射李攀龙、王世贞因为少年显贵而排斥老诗人谢榛的丑行。

五,《绣像》第三十回回目“蔡太师擅恩锡爵”,明显犯了“王锡爵”(1534-1614年)的名字。王锡爵是太仓王氏的领袖,帮助王世贞升官,帮助王忬封赠。在《绣像本》看来,这都是“蔡太师擅恩”。

六,《绣像》第七十二回王招宣府上“世忠堂”有对联“乔木风霜古”,这句诗本来是杨士奇的,后来被王世贞抄袭过。书中把这句诗挂在臭名昭著的王招宣府,讽刺可谓毒辣。王招宣府只有王三官,那王大官和王二官哪里去了?

七,《绣像》第九十三回败家子“陈敬济”当了道士,取名“陈宗美”,成了娈童。王世芳(1503-1563年),字济美,王世贞堂兄。王世懋(1536-1588年),字敬美。王世贞,自己字元美。如果是王世贞或者门客这样写《》,情何以堪?

可知作者兰陵笑笑生既是严嵩的仇家,又是王世贞的仇家。二者交集,现有作者嫌疑人中唯有徐渭符合这一条件。 究竟谁是《》的真正作者?书上所署笔名“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方人士?这个中国文学史和金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专家学者和读者。2008年11月浙江学者陈明达推出长篇论文《()作者蔡荣名考》,论文中解释《》作者为明朝黄岩人氏蔡荣名。

蔡荣名(1559--?)字去疾,别字簸凡,明黄岩人。出身书香门第,习研古诗文。曾祖父蔡余庆,进士出身,曾任汀州知府。祖父蔡绍科,举人,曾任大理知府。叔父蔡宗明,进士出身,官至礼部郎中。蔡荣名少小聪慧异常,17岁时考中头名秀才。但他我行我素,偏激狂傲,不耐繁文缛节,多次赴省试均未中举。于是就纵情诗酒,醉中成诗。著有《太极注》、《芙蓉亭诗钞》。蔡荣名于24岁北上拜谒王世贞,深受赏识,延为上宾。留住在府。陈明达从八个方面考证:1,书中大量独特的黄岩方言证实只有黄岩人才能写得出来。2,蔡荣名的出身、经历和秉性符合写作《》的身份;《芙蓉亭诗钞》更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3,王世贞鼎力相助蔡荣名完成写作《》。王世贞诗“袖携天台石,吐作弇山云”。“两年两扣先生门,沾沾所见惬所闻”及蔡荣名《弇山行》证实,《》初稿是蔡荣名的,也是蔡荣名在弇山园两年最后定稿的。4,王世贞“袖携天台石”;欣欣子序“吾友笑笑生为此,爰馨平日所蕴者,著斯传”;《》36回955页:蔡状元道:“学生蔡蕴,贱号一泉,”“泉”,水源也,黄岩话“水、书”同音,均念“xu”。意思就是蔡蕴书源也。三者均指《》书稿出处,证实笑笑生就是蔡荣名。5.“兰陵笑笑生”出自王世贞诗“吾怜蔡去疾,不去陶陶酒人疾”中的“陶陶酒人”,兰陵指代酒。“欣欣子”的“欣欣”出自王世贞诗“沾沾所见惬所闻”中的“沾沾”;6,欣欣子书于明贤里之轩”。“欣欣”的第二个含义是“欣欣向荣”,所以,整个署名隐含“荣名闲里书之于轩”。7,《》跋中的“钜公”指张居正。王世贞与张居正是同年,要影射张居正,必须让作者隐姓埋名,所以托名“兰陵笑笑生”。8,历来许多学者不解的疑惑在蔡荣名身上都能找到答案。如“三七”、“凤城”、“芙蓉亭”等的出处。 此说见《》满文译本序。该书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五月谷旦序:“此书乃明朝闲散儒生卢楠斥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著之说,不知确否?”

卢楠,明代文学家,字少楩,大名浚县人。太学生,明末广五子之一,著有《蠛蠓集》等。他是王世贞的高足,富有才华,极为熟悉浚县、临清一带的社会风情、市民生活,具有创作《》的条件。王汝梅教授在《谈满文本序》一文中,申述了卢楠说,然无确证。 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字犹龙,别号茂苑野史、龙子犹、顾曲散人、姑苏词奴、詹詹外史、平平阁主人、墨憨斋主人等等,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崇祯中,由贡生授福建寿宁知县。清兵渡江时,参加过抗清斗争。受李贽为代表的晚明进步文学思潮影响颇大,重视、戏曲和通俗文学。编纂话本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民歌集——《桂枝儿》、《山歌》;笔记——《古今谈概》、《情史》;改写——《平妖传》、《新列国志》;散曲集《太霞新奏》;戏曲《墨憨斋定本》等。冯梦龙是晚明一位极为活跃而多才、多艺、多产的作家。《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志》中曾称赞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他幼年家贫,读书用功,对文、史、哲深有研究。曾在私塾里教过书,讲解《春秋》,所以后来能写出《春秋衡库》。中年时期,靠卖文为生,曾给苏州的书社(店)编写过大量的书稿、书籍。据《太霞新奏》中的有关记载和散曲,我们知道他青年时期曾经热恋过一位叫侯慧卿的著名歌妓。后来侯慧卿嫁了人,使他大失所望,遂绝迹青楼,结束了放浪的生活。可见冯梦龙曾经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放浪于青楼。由于他在青楼歌场、茶坊酒肆活动,使他对市民的社会生活十分了解,也使得他有机会观察和分析那些沉沦于社会底层的女性们的生活和心态。他做官是在56岁的晚年。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魏子云认为《词话》中的《祭头巾文》一文,在冯梦龙所编写的《魏忠贤斥奸书》的“凡例”中,有“金陵游客”冯梦龙写《头巾赋》的记录,所以,《开卷一笑》和冯梦龙的《古今谈概》、《古今笑林》、《智囊补》等著作后,认为文句“不惟有其语态雷同处,且有引言惯用语”,可以“肯定《词话》是冯梦龙参与的改写本,连‘欣欣子’与‘东吴弄珠客’都是冯梦龙的化名”。陈昌恒先生则从考索冯梦龙的名号入手,得出“东吴弄珠客”、“兰陵笑笑生”、“欣欣子”等都是冯梦龙的化名。它三篇序跋,署名、尾语不同,但实为一文,倘排比研究,则构成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同时具体论证了冯氏创作《》的三个阶段。另有些学者指出,“崇祯本”《》词话亦宜出自冯梦龙之手。在《》的早期传播和成书过程的研究中,冯梦龙的特殊作用,应值得注意。

专家们认为《》不一定是世代累积型的一种集体创作,但并不否定曾经有人系统整理或最后修定,而且这个最后修定,也难以确定是一次或多次,多次是指在一次初步完成后,又经同时或不同时代的人对作品进行较大的或最后的修定、写定。同时要解开《》作者之谜,还必须从三个框框里跳出来:第一,“嘉靖间”,第二,“山东人”,第三,“大名士”。才能比较科学地去探讨,而现存万历本,即丁巳年(公元1617年)刻本,应是初刻本,初刻即是新刻,也即是首刻,这与冯梦龙关系极大,最后修定者或写定的非他莫属。 此外还有李先芳说、沈德符说、冯维敏说、谢榛说、臧晋叔说、金圣叹说、田艺蘅说、王说、唐寅说、李攀龙说、萧鸣凤说、胡忠说、刘修亭说、李卓吾说、汤显祖说、陶望龄说、丁耀亢说、丘志充说、袁宏道兄弟说等,不一而足。

还有更早一些的“绍兴老儒”、“金吾戚里门客”、“某孝廉”等。据统计,这个名单截止到2013年已有60余众之多了。但这绝不是最后的数字,说不定哪一天,这个名单就要上升到三位数了。

除此之外,还有“世界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说。而丁朗先生则认为,《》的原著作权,并不属于“兰陵笑笑生”。所谓“兰陵笑笑生”基本上是一个冒名顶替、欺世盗名的人物。他有可能是现存《词话》第五十三和五十四这两回的修改者。更大的可能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纯粹是炮制序文的那位夫子为了满足出版商的需要,心血来潮,随手杜撰出来的一位“乌有先生”、“子虚”。丁朗先生主张“挂一张寻人画像在北京街头”,他给这位作者花了一幅肖像,认为他应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他长期生活于北京东部城区。二、他经常出入于“本司三院”之类的地方。三、他对武官生活的了解超过了他对文官生活的了解;他对京城知识的了解超过了对外地知识的了解;他对实际生活知识的了解超过了他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他的书本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知识等等)又主要来源于宋元活本和各种戏曲的戏文之中。四、他几乎没有什么诗才,甚至不大懂得诗词格律,而对流行歌曲及民间小调的爱好,非同一般。五、他与曲艺界关系密切。六、他同嘉靖朝失势一派的太监们观念一致,爱其所爱,恶其所恶。而且他本人极可能是个性无能者和性变态者。七、他同明嘉靖丁未科的某些进士有交往,同时可能与嘉靖皇帝有深仇大恨。(见丁朗著《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尽管《》作者候选人名单越来越长,而且如黄霖关于屠隆说,卜键关于李开先说,鲁歌、马征关于王稚登说,许建平、霍现俊关于王世贞说,潘承玉关于徐渭说等,在当今《》研究成果中可以并称五大说,但平心而论,尚没有一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同时以上所有说法均无直接证据证明兰陵笑笑生的籍贯与姓名。四百多年以来,学者们为了解开这个谜,作了多少深文周纳的辨析、研究,至今仍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周续赓副教授曾幽默地说,除非哪一天地下出土了什么有关文物,否则这场争论便永远不会完结。

兰陵笑笑生生平简介?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写作目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能写好《》的人,一定是一位看透世间丑态,对一切都玩世不恭的人,而屠隆就是这样一个人。屠隆在官场很失意,被罢官后便纵情于酒色之中。他喜欢叙说男女之事,而且在《开卷一笑》中曾用“笑笑先生”代名,和“笑笑生”很相近。此外,屠隆祖籍在江苏武进,有人说“兰陵”就是江苏武进,恰好应了“兰陵笑笑生”。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场景、思想内容的描绘上,都和屠隆的生活及思想很相近,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屠隆就是《》的作者。

万历丁巳(1617年)刻本《词话》开卷就是欣欣子序,欣欣子序第一句话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传》”。显然,《》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兰陵”是郡望,“笑笑生”是作者。所以该序最后一句话是“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

“笑笑生”只是笔名,究为何人呢?该本欣欣子序后接着有一篇廿公《跋》,廿公跋第一句话说“《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说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就是说,“笑笑生”是明嘉靖间“一巨公”、“大名士”。

“一巨公”也好,“大名士”也罢,仍无真实姓名。这就为后人留下研讨《》作者的充分余地。《》作者成为《》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其广有影响者为:

一、王世贞说。明屠本?《山林经济籍》与《万历野获编》最早透露出王世贞作《》的信息。宋起凤撰于康熙12年的《稗说》与清初的《〈玉娇梨〉缘起》均指实为王世贞。其后清人陈陈相因,推波助澜,一时形成非王世贞莫属的舆论。此说20世纪30年代遭到鲁迅、吴晗、郑振铎等人的严重打击。19年朱星重倡此说,并列举出十条理由:(一)王世贞是“嘉靖间大名士”;(二)他能写,另有传世;(三)他有能力个人完成宏篇巨制;(四)他有完成大作的足够时间;(五)他是大官僚,所以能写出官场大场面;(六)《》中的地名与王世贞经历相合;(七)他崇信佛道,正是《》所宣扬;(八)他好色醉酒,具有写作《》的情怀;(九)他祖籍山东,又做官山东,具有运用山东方言的条件;(十)他知识面广,能写出《》这样的百科全书。黄霖、徐朔方、赵景深等撰文商榷,此说重又混入诸说林立的迷茫之中。许建平《金学考论》、霍现俊《〈〉发微》再次举起此说大旗,从外证、内证两方面,重新全面予以论证,许建平甚至认为“21世纪《》研究应从王世贞研究作为新的突破口和起点”。

二、贾三近说。这是20世纪新时期《》作者新人第一说。倡论者为张远芬。其《新证》提出十条证据:(一)兰陵是山东峄县,贾三近是峄县人;(二)他有资格被称为“嘉靖间大名士”;(三)的成书年代与贾三近的生活时代正相契合;(四)他是正三品大官,其阅历足可创作《》;(五)中有大量峄县、北京、华北方言,贾三近分别在这些地区居住过;(六)中有几篇高水平奏章,贾三近正精于此道;(七)中有些人物类似贾三近;(八)多有戏曲描写,贾三近有此生活积累;(九)他曾十年在家闲居,有创作的时间保证;(十)他写过。

三、屠隆说。黄霖首倡。他发表了一组八篇文章,提出七条依据:(一)第56回的《哀头巾诗》、《祭头巾文》,出自《开卷一笑》,作者即屠隆;(二)有不少浙江方言,与屠隆籍贯相合;(三)他祖籍武进,古称兰陵;(四)他潜心佛道,与主旨一致;(五)他以“*纵”罢官,坚持写作“*雅杂阵”,其情欲观正是的思想倾向;(六)他具备创作《》的生活基础与文学素养;(七)他与刘承禧、王世贞关系密切,此两人均有《》抄本全稿,当为屠隆所赠。

四、李开先说。此说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的一条脚注,是存疑的语气,19年重印时便把“李开先的可能性较大”一句删除。据说这一条脚注系吴晓铃所加。吴晓铃1982年6月在美国发表《作者新考》讲演时重申此说。徐朔方因为是“集体累积说”的创始人,所以他主张李开先是《》的写定者。徐朔方的根据是:(一)李开先符合《》作者的基本条件,如为山东人,历任京官,创作有戏曲多种,其《词谑》、《诗禅》表明他对市井文学的爱好和修养,乃“嘉靖八子”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嘉靖间大名士”等;(二)《》本身证明了其与李开先关系密切,如第七十回〔正宫·端正好〕套曲五支,出自李开先《宝剑记》第五十出原文等;(三)《》与《宝剑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日下翠(日)《作者考证》支持此说,并提出四点新见:(一)李开先的院本集《一笑散》,其命名词意与感觉均与“笑笑生”相似;(二)李开先的生日是八月二十八日,西门庆的生日是七月二十八日;(三)《宝剑记》使替身(侍女锦儿)死去,而主要人物(林冲之妻)继续发展故事,这种手法与《》同出一辙;(四)西门庆形象不统一,具有二重性格,原因是有李开先的“自我投影”。后来卜键觅踪章城,访书南都,发现《李氏族谱》,著成《作者李开先考》一书,从《宝剑记》与《》、李开先与西门庆、清河寓意、兰陵意旨等诸多内证,以及个人素质、作文风格、交游类群等一些资质,集此说为大成。

五、徐渭说。最早透露这一信息的是明袁中道《游居柿录》。1939年阿瑟·戴维·韦利(英)在英译本《》的导言中首次提出,却闹了一个音近而误、张冠李戴的笑话。不期60年后,潘承玉《新证》却完成了此说剥茧抽丝、瓜熟蒂落般较为全面的论证。该书首先通过对中佛、道教描写的分析,把《》的作者定位为“一位生平跨嘉、隆、万三朝,而主要活动在嘉靖朝的人物”。接着“指出作者同时又是资料丰赡的戏曲学者、技巧纯熟的戏曲作家、素养全面的画家与擅长应用文写作的幕客”;“作者应该有边关甚或御敌的生活阅历”,“具有较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御敌卫国意识”;“作者有强烈的方言俗语爱好”;“作者必有以上各方言区(按指绍兴、山东、北京、苏州、山西、福建、广东等)的生活经验”;“有著书藏名于谜的爱好”。并通过《〈〉地理原型考》、《〈〉中的绍兴酒及其他绍兴风物》、《〈〉中的绍兴民俗》、《〈〉中的绍兴方言》等考证,“证明作者必为绍兴人”。然后逐一论证“徐渭符合《》作者的一切条件”。潘承玉还把诸谜如“廿公”、“徐姓官员”、“清河县”、“兰陵”、“笑笑生”等破解为“浙东绍兴府山阴县徐渭”,归结到“绍兴老儒说”。潘承玉还考索了《》的抄本,认为董其昌是流传线索中的中心人物,而陶望龄是传递抄本的关键人物,而“陶望龄手上的《》来自徐渭,而且极可能就是徐渭的原稿”。潘承玉还做有《文本与徐渭文字相关性比较》,“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徐渭文字是徐渭所写,《词话》也是徐渭所写”。他进而论证“绍兴士人与严嵩”、“沈练与严嵩父子”、“徐渭与沈练”,在《缘何泄愤为谁冤》一节中,认为“徐渭因感于乡风并激于沈练的死而写《》,而他握以行文的这支笔,则同时饱蘸了他一生的全部不幸”。严格地说,潘承玉才是徐渭说的创立者。

六、王稚登说。鲁歌、马征提议。他们提出十三条根据:(一)他最先有《》抄本;(二)他是古称“兰陵”的武进人;(三)他对屠隆不满,因选其《哀头巾诗》、《祭头巾文》入,以示讥刺;(四)中的诗歌曲与王稚登所辑《吴骚集》相似;(五)王稚登《全德记》中某些内容、用语与《》相似;(六)他的诗文与诗文一脉相通;(七)王稚登熟悉中的一系列方言;(八)他与均有中原正统观;(九)他符合“嘉靖间大名士”;(十)他是王世贞的门客,故以为王世贞之父报仇;(十一)中王招室一家是王稚登家“豪族”丑类之再现;(十二)三次引用他感触深刻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十三)反映的作者模样正与他的情况若相符节。

此外还有汤显祖说、冯梦龙说、李先芳说、沈德符说、李渔说、赵南星说、卢楠说、李贽说、冯维敏说、谢榛说、贾梦龙说、薛应旗说、臧晋叔说、金圣叹说、田艺蘅说、王说、唐寅说、李攀龙说、萧鸣凤说、胡忠说、丁惟宁说等,不一而足。

尽管《》作者候选人名单越来越长,而且如黄霖关于屠隆说,卜键关于李开先说,鲁歌、马征关于王稚登说,许建平、霍现俊关于王世贞说,潘承玉关于徐渭说等,在当今《》研究成果中可以并称五大说,但平心而论,尚没有一说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