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王昌龄贬龙标过五溪,遥有此寄的全诗是什么。

闻道龙标过五溪的上一句_闻道龙标过五溪是谁的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贬龙标过五溪,遥有此寄的全诗是什么。

“闻道龙标过五溪”的上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整句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原句出自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扩展

“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给人一种神秘和遐想。它似乎在讲述一个关于龙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龙标,它似乎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和特殊的使命。然而,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实际上,龙标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生物,而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龙标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象征着皇权和神权的神秘生物,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而龙标则被认为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标志或符号,它代表着一种力量或权威。

在某些传说中,龙标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或神力的象征,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

除了在神话传说中,龙标还出现在一些历史和现实人物中。例如,在中国的明朝时期,龙标曾被用作皇帝的标志之一,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此外,一些历史人物也被赋予了龙标的称号,以表彰他们的特殊贡献或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龙标虽然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真实生物或标志,但它仍然被广泛使用在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中。在文学作品中,龙标经常被描绘成一种神秘的生物或符号,代表着力量、智慧和神秘。

在**、电视剧等作品中,龙标也经常被用作一种特殊的符号或标志,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或力量。

回到“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本身,它并不是一首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诗歌,而是一首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短诗。在这句诗中,“闻道”意味着听闻或得知,“龙标”则是指代一种神秘、特殊的标志或符号,“过五溪”则是指这个标志或符号经过了五条溪流。

整句诗给人一种神秘、奇特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神秘、特殊的力量的向往和想象。

总之,“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虽然给人一种神秘和遐想的感觉,但它并不是一首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神秘、特殊的力量的向往和想象,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沉迷于虚幻的想象中,而要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简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