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三 诗

2.王昌龄的边塞诗赏析

3.古从军行有几个韵部

4.王冒龄《从军行》原文古诗

5.从军行 王昌龄的名句

从军行其三_从军行其三王昌龄翻译

从军行诗意是:第一首诗描绘了边疆思乡、乡愁的景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民团在部队里听乐观舞曲而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了将军要求埋葬阵亡将士的遗骨,表现了将军对将士的爱戴。第四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第五首描写了奔赴前线的边防军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高兴心情,体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渴望去边境杀敌立功;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有山有篝火的边塞景观。诗的意境苍凉慷慨,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

其一 从军行七首 其四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侧,有一座瞭望塔。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瞭望塔上,让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我的衬衫。这时,传来一阵凄苦的羌笛声,奏出的曲调,但笛声却增添了对千里之外妻子的思念。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在部队跳舞时,琵琶伴随着它奏出一种新的声音。无论怎么翻修,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勾起边防官兵的伤感。杂乐乱舞交织着思乡之情,对理智的渴望混乱而无止境。此时,秋月高照滚滚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 城市边缘的榆树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晚上,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顾战场,只见薄暮云低,荒山起伏。将军让皇帝把小分队请来,让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将士们也不能为埋葬在外地的战友而悲伤哭泣。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蒸腾而起的长云覆盖着连绵的雪山,古城与玉门接壤,相隔千里。在黄沙湾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戍边战士的盔甲,但他们决心不打败来犯之敌,誓不还乡。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北方沙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天空一片漆黑。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昨晚,先头部队在洮河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刚刚,活捉敌首领的消息传来。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译文: 这位将军,胳膊上绑着一个胡瓶,骑着一匹紫色的薄汗马,风度翩翩;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挂着一轮秋月。边境发生紧急军情,皇帝夜里给将军送了一封信,给了方上一把剑,让他领兵杀敌;将军从北京辞职去了前线,很快就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玉门关周围的群山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守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山上到处都是烽火台。人们需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过一会儿就看不到马了。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三 诗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陈志明)

本诗的注解是旧注,对“受降城”的解释与“解析”有矛盾。其实,本诗中的“受降城”不是指张仁愿筑的“三受降城”,而是指回乐城(唐灵州城)。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曾亲自到灵州(回乐)接受11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所以,灵州城(回乐城)又叫受降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地写了好几首诗以记其盛,其中有一首诗还被刻成石碑,竖立在灵州城内,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解析部分对了,注释部分沿用旧说,错了。唐代回乐(灵州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宁夏吴忠市。

王昌龄的边塞诗赏析

王昌龄?

00青海长云暗雪山,?

00孤城遥望玉门关。?

00黄沙百战穿金甲,?

00不破楼兰终不还。?

00格律:?

00○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0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00○●○○●●○?○○○●●○△?

0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00○○●●○○●?○●○○○●△?

00注释:?

00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002.青海:指青海湖。?

00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004.穿:磨破。?

00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00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0?

00参考译文?:?

00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00作品赏评:?

0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00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00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00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00“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0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00相关材料:?

00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00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古从军行有几个韵部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旳战斗刚刚结束旳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旳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旳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旳月光。城头上催战旳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旳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旳英武气概,胜利者旳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旳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旳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旳威风。这英武旳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旳。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旳沙场,那咚咚旳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旳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旳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旳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旳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旳雄壮旳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旳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旳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旳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旳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旳画面,战斗旳激烈与战场旳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旳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旳场景描写战士旳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旳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旳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旳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旳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旳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旳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旳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旳飒爽英姿,激昂振奋旳风貌写了出来。

王冒龄《从军行》原文古诗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有七首,共有7个韵:

这首诗押“删”韵。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押“ou”韵。

《从军行·其二》_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押“eng”韵。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这首押“ang”韵。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押“an”韵。

《从军行·其五》_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绻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押“un”韵。

《从军行·其六》_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首押“an”韵,引“刺楼兰”典故。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首押“ong”韵。

从军行 王昌龄的名句

王昌龄《从军行》共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以上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内容可以来中华诗词网校。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