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2.贯休禅师的简介与作品赏析

3.一盏清茶一首诗,品茶读诗,浮生如梦

4.他是文不输佛印的高僧,精通诗词书画, 后来结局如何?

5.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贯休最有名的一首诗_贯休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哪首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系列:关于写景的古诗词

春晚书山家屋壁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赏析

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濛,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濛濛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濛濛」,状雨 *** 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楼主所写的都有说记载,但以第三首即: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为最常见的版本。

原因:本诗并没有在公开场合传播,原作只有钱尚父与贯休知道(甚至连钱尚父身份都只是猜测)。诗人是很喜欢推敲的,比如说身字和人字,一开始写身,后来觉得人字更好……纯属无稽之谈,同楼主共候正解。

贯休禅师的简介与作品赏析

山居诗二十四首原文:

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绿圃空阶云冉冉,异禽灵草水潺潺。无人与向群儒说,巖桂枝高亦好扳。难是言休即便休,清吟孤坐碧溪头。三间茆屋无人到,十里松阴独自游。明月清风宗炳社,夕阳秋色庾公楼。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不闻荣辱成番尽,只见熊罴作队来。诗里从前欺白雪,道情终遣似婴孩。由来此事知音少,不是真风去不回。万境忘机是道华,碧芙蓉里日空斜。幽深有径通仙窟,寂寞无人落异花。掣电浮云真好喻,如龙似凤不须夸。君看江上英雄冢,只有松根与柏槎。鞭后从他素发兼,涌清奔碧冷侵帘。高奇章句无人爱,澹泊身心举世嫌。白石桥高吟不足,红霞影暖卧无厌。居山别有非山意,莫错将予比宋纤。鸟外尘中四十秋,亦曾高挹汉诸侯。如斯标致虽清拙,大丈夫儿合自由。紫术黄菁苗蕺蕺,锦囊香麝语啾啾。终须心到曹溪叟,千岁槠根雪满头。慵甚嵇康竟不回,何妨方寸似寒灰。山精日作儿童出,仙者时将玉器来。筠帚扫花惊睡鹿,地垆烧树带枯苔。不行朝市多时也,许史金张安在哉。心心心不住希夷,石屋巉巖鬓发垂。养竹不除当路笋,爱松留得碍人枝。焚香开卷霞生砌,卷箔冥心月在池。多少故人头尽白,不知今日又何之。龙藏琅函遍九垓,霜钟金鼓振琼台。堪嗟一句无人得,遂使吾师特地来。无角铁牛眠少室,生儿石女老黄梅。令人转忆庞居士,天上人间不可陪。五岳烟霞连不断,三山洞穴去应通。石窗欹枕疏疏雨,水碓无人浩浩风。童子念经深竹里,猕猴拾虱夕阳中。因思往事抛心力,六七年来楚水东。尘埃中更有埃尘,时复双眉十为颦。赖有年光飞似箭,是何心地亦称人。回贤参孝时时说,蜂虿狼贪日日新。天意刚容此徒在,不堪惆怅不堪陈。翠窦烟巖画不成,桂华瀑沫杂芳馨。拨霞扫雪和云母,掘石移松得茯苓。好鸟傍花窥玉磬,嫩苔和水没金瓶。从他人说从他笑,地覆天翻也只宁。腾腾兀兀步迟迟,兆朕消磨只自知。龙猛金膏虽未作,孙登土窟且相宜。薜萝山帔偏能gx,橡栗年粮亦且支。已得好消息,人间天上更无疑。岚嫩风轻似碧纱,雪楼金像隔烟霞。葛苞玉粉生香垄,菌簇银钉满净楂。举世只知嗟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可怜扰扰尘埃里,双鬓如银事似麻。千巖万壑路倾欹,杉桧濛濛独掩扉。斸药童穿溪罅去,花蜂冒晓烟归。闲行放意寻流水, *** 支颐到落晖。长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稀。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闲行不觉过天井,长啸深能动岳灵。应恐无人知此意,非凡非圣独醒醒。慵刻芙蓉传永漏,休夸丽藻鄙汤休。且为小囤盛红粟,别有珍禽胜白鸥。拾栗远寻深涧底,弄猿多在小峰头。不能更出尘中也,百炼刚为绕指柔。业薪心火日烧煎,浪死虚生自古然。陆氏称龙终妄矣,汉家得鹿更空焉。白衣居士深深说,青眼胡僧远远传。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巖残雪白猿啼。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自休自已自安排,常愿居山事偶谐。僧树衣临绝壑,狖争山果落空阶。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坞烧崩腾奔涧鼠,巖花狼藉斗山鸡。蒙庄环外知音少,阮籍途穷旨趣低。应有世人来觅我,水重山叠几层迷。自古浮华能几几,逝波终日去滔滔。汉王废苑生秋草,吴主荒宫入夜涛。满屋黄金机不息,一头白发气犹高。岂知知足金仙子,霞外天香满毳袍。如愚何止直如弦,只合深藏碧嶂前。但见山中常有雪,不知世上是何年。野人爱向庵前笑,赤玃频来袖畔眠。只有逍遥好知己,何须更问洞中天。支公放鹤情相似,范泰论交趣不同。有念尽为烦恼相,无私方称水晶宫。香焚薝卜诸峰晓,珠掐金刚万境空。若买山资言不及,恒河沙劫用无穷。 诗词作品: 山居诗二十四首 诗词作者: 唐代 贯休

一盏清茶一首诗,品茶读诗,浮生如梦

贯休出生在823年,卒于912年。贯休是他的法名,他的本姓是姜。而禅师是对出家人的一种尊称,顾名思义贯休就是一位僧人了。

贯休禅师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他的一生都很清贫,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地方。可以说贯休禅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兼僧人。贯休的一生,才艺超群,他不仅擅长作诗,绘画,还对书法有一定的见解。在这些领域中,他的作画才能最显著。他在绘画中又十分擅长画有关僧人方面的画像。像他画的罗汉,造型奇特,是一种独特的创新。他创作的诗主要是批判官宦欺压百姓。其中一首《献钱尚父》献给吴越王的,吴越王看后很喜欢,可是让他把诗中的一句换成四十州,贯休就不高兴了,说他是根据事实所写,既然没有四十州,怎么可以随便更改,由此就可以看到贯休不趋炎附势。

贯休是一位僧人,大概我们会认为他和政治官场那些没有什么关联了,一心一意的吃斋念佛,其实不然,贯休对那些不为人民做实事的贪官十分厌恶,他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他在自己诗句中还强烈谴责了那些给百姓施加各种压力的贪官。他敢说敢做,从来不会畏惧那些官场上的那些所谓的压制。贯休在生活态度上十分随意,他走在大街上会边吃边走,一幅随意的样子,根本不在乎旁边的指点,可能就是他这种大度,潇洒的心态,对他活了89岁的高龄有一定的帮助。

而贯休禅师这个称号,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肯定。

贯休笔

贯休作诗的风格有多种,《笔》这首诗就是其中一个代表风格。一看诗的题目就会想到这一定是抒发一种对笔的喜爱,然后联系一下贯休的背景,作这首诗的背景也就了解清楚了,也很符合贯休的作诗方式。因为贯休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大的,所以他钟爱于自己练书法的笔,所以作一首诗来抒发自己对笔的喜爱的感情。

《笔》这首诗内容不长不短,一共八句诗。前四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在歌颂笔的伟大和他在练习书法时候的一些感想,不管是谁在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是一定要坚持,练习书法的笔会一直在你身边,等你要练习成功的时候,笔的功劳就显现出来了。从开始决定练习书法,刚开始有点难,不仅写不好,而且还让自己感觉很辛劳。所以前四句的意思就是抒发贯休在刚开始练习书法时候的困难情景及感想。后四句还是描写笔,在刚开始写的时候,不知道笔该在哪里停顿,哪里收尾,但只要多练习,慢慢就会找到感觉。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何妨成五色,永愿助 *** ”,意思就是只要坚持练习,还怕成不了个书法大家,展现了贯休练习书法的决心和他要在书法上有一番成就的决心。

贯休作的这首诗总体上就是描写书法方面的内容,情感很单一但却很丰富,就是对笔的喜爱和对书法的热爱。

贯休 山茶花

山茶花这首诗有好几位诗人写过,现在来介绍一下贯休大师所写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的是一种植物,其实在了解完诗句后发现山茶花只是一个借代,贯休想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

山茶花内容简短,只有四句诗,但却将贯休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前两句主要描写的在这种大好的天气下,山茶花盛开,但贯休却觉得这么美丽的山茶花即使绽放也是一种死气沉沉,没有艳丽的感觉。这么美丽的山茶花都没有了美感,可见贯休心中压抑着的情怀。贯休用“猩血”来描写山茶花,他的本意是借助山茶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的讽刺。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朝廷根本不为民众办实事,只是到处压榨人民,让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苦。后两句的描写主要围绕一个字“怨”,山茶花的凋谢,是因为枝叶上长出的新山茶花,将怨字融到这种环境下,可见贯休心中的怨气了,他的怨气是争斗朝廷的,因为朝廷对百姓的压榨,让民众对朝廷充满了愤怒与怨恨。所以总结这首诗就是通过山茶花来表达贯休对当时朝廷的不作为的一种不爽之情。结合贯休的一生,他即便是个僧人,但他一直关心着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他有着一颗爱民的心,虽然不是朝廷官员。贯休许多诗文都表现着类似的情感。所以贯休所作的这首山茶花的诗与他自身的情感十分符合。

贯休 孟姜女

贯休是一位僧人,擅长作诗,画画。孟姜女是一个传说的主角,哭长城的故事。因为所处年代就不同,想必这两人的渊源不是在交往上。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到,他俩的渊源是这样来的:因为贯休是一个很会作诗的僧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了改变就是源于贯休作的诗。因为在之前的历史记叙中,尽管这个故事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故事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的来说,叙述的情况还基本没有脱离史实,只是增加或删除了一些小的细节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到了贯休的手中,可真是发生十分惊人的变化,因为贯休在当时的年代很有声望,他所说的一些话大家也会信以为真,贯休作的这首诗就是描写孟姜女的哭声把已经逝去的人都哭回来了,他们十分饥饿,到处追逐。这么夸张的故事情节,让大家对孟姜女的故事彻底发生了大转变,都相信原来是这样的传说故事。但后人都知道,贯休的这个诗描写的内容真的是和之前的故事相比,已经不是一点半点的差距了,他把整个故事都颠覆了。

可以说贯休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不过这种想象力却和事实不符,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以上内容就是贯休和孟姜女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那种有过节的关系,而是用一首诗把他俩联系在了一起。

他是文不输佛印的高僧,精通诗词书画, 后来结局如何?

世间最雅,不过诗酒茶花。作为人生八大雅之一的茶文化,糅合了诸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回味无穷。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文人墨客多爱茶,从茶中探求宇宙奥秘,从淡淡茶香中品悟人生百味,正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茶性恬静淡泊,诗意蕴高远,两者相遇,造就了最美的茶诗词。让我们放下纷纷扰扰的一切,静静地品一杯茶。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张继 《山家》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唐·李涛《春昼回文》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唐·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三界无家是出家,岂宜拊凤睹新麻。

幸生白发逢今圣,曾梦青莲映玉沙。

境陟名山烹锦水,睡忘东白洞平茶。

喜擎绣段攀金鼎,谢脁余霞始是霞。

——唐·贯休《酬周相公见赠》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北宋·苏轼《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烹茶人换世,遗灶水中央。

千载公仍至,茶成水亦香。

——南宋·丘崇《武夷茶》

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

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

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

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眠。

——北宋·黄庭坚《阮郎归·摘山初制小龙团》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北宋·黄庭坚《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唐·卢仝《七碗茶》

古洞云深锁百花,香泉飞饮万人家。

春风吹出越溪女,来摘山中待诏茶。

——清·丘逢甲《咏春》

从来隽物有嘉名,物以名传愈自珍。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已知焙制传三地,喜得揄扬到上京。

吓煞人香原夸语,还须早摘趁春分。

——清·陈康祺《碧螺春》

长眉短眉柳叶,

深色浅色桃花。

小桥小店沽酒,

初火新烟煮茶。

——明·杨基《即景四首·其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唐代·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已心清。

汤看蟹眼初开鼎,叶煮莲须细入瓶。

满颊生香知腊味,一时高唱起春声。

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

——清·上官献瑶《雪水烹茶》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提及文过人风度翩翩的僧侣,许多人都会想到西行取经的玄奘以及常跟苏东坡拌嘴的佛印,在唐朝末年,也有一位文不输他们的高僧。

这位高僧法号贯休,俗名姜德隐。贯休七岁的时候就因为家里贫穷而被送往和安寺出家,随后开始钻研经书。很快,寺庙里的住持便发现了贯休的独特之处,原来,贯休可以过目不忘,那些苦涩难懂的经书在贯休眼中与普通文字并无区别,都可以轻易记住。也正因此,数年后,贯休虽然年龄尚小,却成为了闻名一方的高僧。

贯休

前蜀高祖王建也听说了贯休的名字,特意邀请其去蜀地,并封其为“禅月大师”,以贯休在民间的声望,刚立国没多久的王建此举有些政治意味,但这也可以间接看出贯休之名。

盛名之下无虚士,贯休过目不忘的本领虽好,可经书跟诗词并不是光背就行,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那透露的却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深层的内容需要人的理解以及钻研。

贯休便懂得钻研之重要,他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一直努力地去汲取知识,凡是遇到不懂之事,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弄懂。如果说过目不忘是他成功的地基,那懂得钻研,勤学苦练便是他成功的桥梁。

从入蜀后,贯休便没有停留下自己的脚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贯休将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全部刻在脑海之中,并验证先前在书本上所学,即理论结合实际,这是他成功的最后一步。

有了这三点,贯休得以成为了唐末五代初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高僧,他在经书,诗词,书画上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经书并无太多好谈之处,僧者读经书,这是他的本职,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理所应当之事。

至于诗词,唐末时词虽然已经产生了,但真正盛行还是在宋朝,所以贯休作品当中更多的还是诗。内江圣水寺方丈以及内江市政协委员的智海法师就十分崇拜贯休并喜爱他的诗词,智海法师通过各种古籍整理了五百多首贯休所作诗词,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贯休的诗与当时颇为盛行的山水诗不同,他的诗融入了一些佛理以及个人思想,使诗显得更有灵魂,举一首他较为著名的《献钱尚父》为例“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钱鏐

当年贯休为了躲避黄巢战乱,来到了吴越之地,当地的统治者是吴越王钱鏐,贯休见到吴越之地风景优美,百姓也多是笑口常开,便觉得钱鏐应该是非凡之人,于是提笔写了《献钱尚父》送给钱鏐。

钱鏐得到诗后大喜开外,对此诗赞不绝口,但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他认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当中的“十四州”显得不够阔气,他想让贯休改为“四十州”,以此来表达他的雄心壮志。

贯休却不搭理钱鏐,他献诗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觉得钱鏐尚且算个好统治者,所以他又给钱鏐留下了一首诗,随后便潇洒离开。诗为“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短短一首七言律诗,彰显出家人洒脱之意。

《十六罗汉图》之一

再说书画,《益州名画录》当中曾如此评价贯休“善草书图画,时人比诸怀素,画师阎立本。”怀素也是一位高僧,其狂草享誉古今,甚至在后世得到了“草圣”的评价,阎立本在画界的地位极高,他曾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绘像。当时的人能将贯休与这两位大师相提并论,可见贯休的书画究竟到了何等境界,可惜的是鲜有真迹留存至今,其最出名的《十六罗汉图》更是流传海外,被日本皇宫内厅收藏。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院内鲜花迷濛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 1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2濛濛: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3?(xī)鶒(chi):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鶒,幽屏卧鹧鸪。」4桑柘(zhe):桑木与柘木。深:茂盛。5蚕:农家养蚕女。渌(lu):水清而深的样子。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创作背景

 贯休是晚 唐诗 僧,《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这组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创作时间是晚春时节,具体年份不详。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鉴赏

 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濛,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濛濛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濛濛」,壮雨 *** 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第二首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著「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 唐诗 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慇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饰、绮丽、纤弱的诗来,贯休以其作品明快、清新、朴素、康健之美,独树一帜。 明代 杨慎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诗话》),真可谓独具只眼。

诗词作品: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诗词作者: 唐代 贯休 诗词归类: 乡村、写景、抒情、喜悦、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