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的诗都有哪些?

2.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翻译及赏析

3.哪位知道北宋哲理有名的诗有什么?

4.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

5.有关于钱塘潮的著名诗句吗?

著名宋诗100首_宋诗十大名篇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忆钱塘江宋诗-李觏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宋代的诗都有哪些?

“浓妆淡抹总相宜,欲把西湖比西子”全诗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出处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作品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作品赏析

其一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名家点评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第二首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第二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翻译及赏析

非原创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

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一位专家说:“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缪钺《论宋诗》)这是比较允当的评价。

 

北宋诗歌

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在皇帝的秘阁(藏书处)编书,经常写诗唱和,后来编成《西昆酬唱集》(传说神仙所住的西方昆仑山上有座藏书楼,故用“西昆”比喻皇帝的秘阁)。他们刻意模仿晚唐诗人李商隐,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典故,诗歌内容浮泛空虚,造成很坏的诗风。由于这些人社会地位高,故影响很大。

在“西昆体”盛行时期,没有受其影响并有自己独特创造的诗人是王禹偁〔chēng称〕、梅尧臣和苏舜钦。王禹偁受白居易的影响,关心民生疾苦,感情真挚,诗风流畅自然。且读他的一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野兴”,就是久住城市之后,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那种开朗、清新的感受。颔联是名句:沟壑中的草木在晚风中发出那种特有的声响,仿佛在倾诉着什么,座座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中默然伫立,仿佛在冥想着什么。这一联就是所谓的“诗眼”,对仗工稳,妥贴自然,表达出人们感受过而又未说出的那种感觉,令人不禁称妙。棠梨叶落,养麦花开,村头的桥,原野的树,这一切和作者家乡的景象又多么相似呵!于是勾起他一股浓郁的乡思,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不尽的联想。这首诗是在真情实感的催动下写出来的,是创作,不是编造,因而真切感人。

苏舜钦也是宋初有成就的诗人。他作过两任地方官,曾因直言敢谏一度被削职为民。他的诗劲健有力又平易近人,受到欧阳修的高度称赞。可惜由于宦途多舛,只活了40多岁便死了。他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传诵最广: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晴朗的田野好看,阴天的原野同样美好。坐着小船沿淮河航行,在幽暗的氛围中突然发现岸上一树明丽的鲜花,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傍晚停泊在古庙旁边,诗人躲在船篷下看满川风雨大作,河中波起浪涌,又是多么富有生气。全诗由静写到动,表现出大自然的一派生机,也描绘出诗人细腻的感受。这首诗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相似,但绝非抄袭,而是创造,也许比韦诗还要好。

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都是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的诗古朴淡雅又刻画入微。他的夫人谢氏死后,他深情地写了几首《悼亡》诗,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由于悲伤过度,每次出门都精神恍惚如在梦中,见人勉强寒喧更增痛苦。回到家中无人共语,在无眠的寂寞中觉察到孤萤透窗而入,一雁掠空而飞。世间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全付精神在其中消磨殆尽。全诗情景融合无间,把失偶的悲凉完全喻示出来。他的一些描绘民生疾苦的诗更有价值,与杜甫有相一致之处。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一代文坛领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创作,矫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边患最严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时常侵扰,两朝边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欧阳修的《边户》诗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骚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公元1004年,辽、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战,宋胜辽败,可是宋真宗在战胜的条件下和辽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输币纳贡。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政策。战争虽然暂时避免了,可是边界居民的苦难并未解除,要同时向南北两个缴纳租赋,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网。全诗明白晓畅,有坚实的内容和可贵的思想。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稍后于欧阳修的重要诗人是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时北宋著名大政治家,在宋神宗时实行过变法,晚年隐居江宁(今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是著名诗人。他的绝句最为有名,情感真切,对偶、用字都极为讲究,达到了最高水平。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时的邻居杨德逢的别号。这首诗赞赏了其居所的景致。主人爱整洁,爱自然美,“长扫”、“自栽”又表明其勤快,可见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从窗口向下看,一条白亮的水渠将绿色的秧苗围护起来;抬眼望,南面的两座山峰推开屋门将青翠的山色送到房间中来。仿佛有情的大自然也来助成他居所的美。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同大自然平等和谐的情感。他的五言绝句《梅花》也是名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人特别喜爱梅花,用它来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因而梅花成了诗、画作品常见的题材。常见的梅花有白、红两种,这里咏的是白梅。它和白雪同色,以其特有的芬芳预报春天的消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思歌咏它,表达了对春来的喜悦。王安石的绝句思想新颖,功夫老到,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绝句高手杜牧相提并论。

北宋时代的诗歌到苏轼、黄庭坚出现之后,才达到高峰。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又是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在上述任何方面都是佼佼者,是个全面的文学艺术天才。他做过多任地方官,官至礼部尚书。他一生多次被诬陷,遭贬谪,流徙各地,饱尝了宦海浮沉的苦涩滋味。可是他生性旷达乐观,笑着面对生活,在学问和诗文创作上不懈地努力追求,终于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苏轼是个有操守有良心的好官,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做些好事。他的好些诗都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下面这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便是其一: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蚕要吐丝了,麦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连阴天,大雨连绵不止,农夫不能下田,农妇不能桑,眼看平日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靠什么度日?诗人替农民心焦。观音菩萨(白衣仙人)本是救苦救难的,可是她却漠然地坐在庙堂里无动于衷。苏东坡博学,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萨能有灵验,故予以讥讽。也有人认为诗人是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尸位素餐不关心民瘼〔mò漠〕的官老爷,这也是可能的。

有人曾用“清雄”两字概括苏诗的风格。所谓“清”,就是清新自然,所谓“雄”,就是雄健奔放。下面这首《有美堂暴雨》就有一股磅礴的气势: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之上。炸雷起于脚底,可见大雨来势之猛;顽云拨不开,形容乌云铺天盖地无可躲避。雨势使作者联想到仿佛天外来的一股黑风把大海都掀立起来,形成这场从钱塘江(浙江)以东飞临的大雨。荡漾着的西湖犹如倒满的酒杯,水面似乎都已凸起,无数雨点落向水面,像万千鼓锤击鼓催战。最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想起了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据《旧唐书》说,唐明皇想让李白作诗,发现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便让人往他脸上洒清水才使李白清醒过来。苏轼想象:大约老天为了唤醒李白作诗,也用了唐明皇的办法,不过它就不是用一杯水,而是把海底的水全都倾倒出来,因而形成一场特大暴雨。鲛室,就是海底,传说海底生活着一种鲛人。琼瑰是美好的玉石,在此形容雨水。诗中“顽云”、“黑风”、“飞雨”等处修辞奇特而又准确,加上浪漫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形成了雄放的风格。

在宋哲宗时代,由于蔡京等政敌的陷害,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被流放到海南岛,直到哲宗死去才遇赦北还。在北归时他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参星和北斗星转移的位置判断夜已近三更,这时连绵的风雨也都骤然停止。天晴月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留下,天空和大海都现出本来澄明清澈的面目。这两联是写景,其中也寓有政局已清明,他自己的磨难已终止之意。下两联是议论。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他的主张不得实行,那就乘木筏飘洋过海去隐居起来。《庄子》里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说法,即黄帝曾在洞庭湖畔演奏过《咸池》乐曲。苏东坡诗里说,自己想效法孔子飘洋过海去隐遁的想法落了空,但是却听到了犹如《咸池》之乐的大海雄壮的涛声,也算是一种收获了。自己被流放到蛮荒的海南,吃尽苦头,但却观赏了一生从未见过的自然美景,领略了淳朴美好的海南风情,因此吃再大的苦,甚至多次濒临死亡的危险,都无悔无怨。苏东坡这种旷达的襟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多见,很可爱。

苏东坡还有许多活泼精巧耐人寻味的小诗广被传诵,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乃是杭州景致。一场急雨,来得猛,走得快,一阵过后依然是亮瓦晴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句活泼生动,恰到好处,全诗把雨前雨后的景象描绘殆尽。又如诗人被贬黄州时写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诗人在黄州居住的地名,后来他以此作号。这首诗是写他一个人月夜散步的感受。雨过天晴,月光如水,为生活奔波的人都已散尽,把美好的月夜留给了“野人”(作者当时有职无权,逍遥散淡,故自称“野人”)。“荦确”指凸凹不平的石头。诗人孤独,苦闷,但他仍在观赏自然之美,享受清静之乐,连拄杖碰击石头的铿然一响,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读了这首诗,人们可能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崎岖以及人应取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同样应该享受生活,这正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苏东坡还有一些这类小诗,通常被称为理趣诗,如大家都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还有《琴诗》等。在诗中讲道理,或者说在诗中透露出一些哲理,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也是苏东坡诗的一个特点。

有人把苏轼比作宋代的李白,有一定道理。李白和苏轼当然不同,但有共性,就是都具备一种浓厚的浪漫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个“放”字。不同的是,李白是“狂放”,苏轼是“奔放”。“奔放”,其中蕴含着某种理性,所以更令人感到亲切。

如同把苏轼比作李白一样,还有人把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比作杜甫。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最后在贫病中死于今广西宜山县。他敬仰杜甫,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化用古人诗文入诗,叫做“点铁成金”。很多诗人受其影响,形成一个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就被称作“江西诗派”。诗歌如一切艺术一样,贵在创新,因此黄庭坚的主张是不足取的。但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才气很大,其诗歌有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瘦硬”风格,即追求骨力劲健,不求肌体丰腴。我们试读他写给好友的一首《寄黄几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本此,以求“无一字无来处”。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10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彼此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官清廉,家徒四壁。《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黄诗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句是说,想象你10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鸣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黄诗除艰涩难读的一类之外,还有一些明白如话的小诗,如: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题名是《鄂州南楼书事四首》,这是其一。鄂州治所在今武汉,那里夏季是“大火炉”。远处有山光水色,近前有十里荷花,在寂静无人的清风明月之夜到这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是一大快事。诗句琅琅上口,轻灵自然,读后令人产生快感。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被苏轼赏识和奖掖的人。他比苏轼小八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极为亲密。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作了许多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差不多的诗。苏轼死后,黄庭坚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称赞他: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轼是被其政敌流放的,他们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苏轼处之泰然,仍然作和陶诗明志和。黄庭坚说苏东坡和陶渊明两人平生境遇并不一样,但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人生态度却十分相似,都将名传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一说,其实并不尽然,杜甫和李白的关系,黄庭坚和苏东坡的关系都是反证。黄庭坚还有一首怀念诗友的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是怀念著名诗人陈师道和悼念著名词人秦观的。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官秘书省正字,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生活清贫,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也曾官秘书省正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文思敏捷,常“挥毫万字”,一口气写出。黄庭坚深情地想起他们:不知道穷困的陈师道是否得到温饱?而秦观已于贬所藤州溘然永逝。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生前就已文名远播,然而他也如他的朋友秦观一样被流放,被迫住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城头残破的戍楼里,并在那里凄凉地死去。

 

南宋诗歌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个中国建立,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就是南宋。

南宋时代的诗虽然仍受着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巨大的兴亡巨变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使南宋时代的诗歌具备了时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其次是以范成大为代表的田园诗。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了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的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海山楼在广州。诗中充溢着浓郁的伤时忧国的感情。楼头的栏杆面海而立,眼前壮阔的景象正好用来象征诗人报效国家的博大襟怀。岸边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随同海潮一并送入诗人眼帘,海山楼四围的春色携带绵绵细雨一并来到楼前。大好河山自然地撩起诗人的爱国之情。半壁山河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的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的悲剧。尽管自己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相像,但情感却又大不相同。杜甫登单父台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君臣相得,国家富强;而自己此刻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的现实,国家民族陷入苦难之中。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是孔子弟子宓子贱当年抚琴的地方。陈与义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牡丹》,意味深长: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是洛阳人。伊、洛即伊水和洛水,洛阳即是洛水之北的意思。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龙钟客,指年老体弱的人。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作者已有10年不见家乡的容颜了。洛阳以盛产牡丹名闻天下,此刻作者在遥远的异乡独自一人默默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独立东风”一句涵着多少意思?粗说,可以说是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的种种预测和憧憬,等等。作者没说出来,读者可作合理的联想,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在南宋有“中兴四大诗人”的说法,这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说的。这四人年龄相仿,且是好友。其中的尤袤留存下来的诗少而且差,所以不被称道,其余三人名气都很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诗开始学黄庭坚,后来改学晚唐诗歌,形成了自己活泼、平易、自然的风格。如他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签是兜鍪〔dōu móu 都谋〕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总动员。雨天插秧,雨笠像是战士的头盔,簑衣像是铠甲,尽管这样还是从头到肩胛都湿透了。抢农时,连吃早饭都顾不上了,只管低头干活。未等秧苗侍弄妥贴,又要忙去照料鹅鸭。全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忙”字,然而“苦”字也透露出来,诗人的同情也就不说自明了。这就是“意在言外”。他的小诗《宿灵鹫寺》既是写景又像说理,很有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灵鹫寺在江西广丰县。夜间住在寺里,像是下了一夜大雨,待早晨起来看,才明白根本没有雨,是急湍的山泉扰了诗人一夜。泉水在山里响个不停,流到山下的溪流里就没动静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就知道,诗人描绘得非常贴切。有人说这是一首寓言诗,用泉水比喻读书士子,在野时有许多激昂慷慨的议论,待到当上官就一声不吭了。这么理解也很贴切,作者本意很可能就是双关的。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以善写田园诗闻名后世。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村生活自然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王维一类诗人笔下只写农村的幽静闲适,不写农村的苦楚;在王建一类诗人笔下农民的苦难表达得很充分,但极少有淳朴善良的风俗和生活情趣的描绘。范成大两者都写,凭着爱的感情去写,凭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去写,因此可以说他的田园诗超迈往者,后来也没有人超得过他。我们从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48首)中选出几首欣赏一下: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卖茶。

夏日的农村很恬静,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菜花田里无声地飞舞,这时突然鸡飞狗叫,有个行商出现在村子里,大家纷纷出来买茶,呼兄唤嫂,携儿抱孙,和小贩讨价还价,小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这是多么好的一幅风俗画!诗人以和农民平等的感情将它写出来,这本身就是美。

哪位知道北宋哲理有名的诗有什么?

--------原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是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代著名的诗词歌赋?

宋诗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推荐以下几首

《题西林壁》-苏轼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理趣诗的著名范例,而唐诗中少有这种诗。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亦是理趣诗,突出特点是: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有关于钱塘潮的著名诗句吗?

先秦诗歌:诗经,楚辞,

汉代:古诗十九首,东门行,有所思,上邪,妇病行,十五从军征,战城南

魏晋南北朝:曹操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曹植白马篇,美女篇,送应氏,阮籍咏怀,陶渊明的所有诗,左思咏史,民歌:西洲曲,子夜歌,木兰辞

唐诗: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李贺,刘禹锡,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陈子昂,韩愈

五代词:冯延巳,李煜,

宋诗:苏轼,陈师道,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欧阳修

宋词:婉约派:晏殊,柳永,李清照,周邦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陈亮

元曲:四大家作品,张养浩,郑光祖,张可久,乔吉;元好问词

明清:吴伟业:圆圆曲;前后七子,袁枚,沈德潜,纳兰词,朱彝尊,陈维松,黄遵宪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一江钱塘两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卧兰舟上,醒来身后六百桥。

天宝谪仙骑鹤去,诗风大袖月宫寒。

钱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纵酒澜。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势穷追烟霏尽,悲风怒卷大潮来。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携八方清风与君当马 万维想象与君当车 四时鲜花与君当礼 千般祝福与君当帖 挟琴访友 平平一心拜尽古代今朝真情至性雅士

借泰山宝塔为我支笔 钱塘大潮为我润墨 五台诸峰为我镇纸 四川盆地为我作砚 倚马挥毫 洋洋万言写就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