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简述

2.秋兴八首 其一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3.秋兴八首其一前三联表现手法

4.杜甫《秋兴八首(选三)》古诗注释与赏析

5.秋兴八首其一,诗中那一联是主旨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在诗的前四句,营造出进入秋天的意境,使用凋伤、萧森、天涌、地阴,这几个词表达了秋天万物凋落,进入白露节气以后,天气渐寒,又碰上白帝城的阴雨天气,给人一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预示着大难之后,人们的处境,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在前四句描写天气,而营造出惨淡的气氛中,引出后四句,思念家乡,人们都加入到抵抗战乱,来表达忧国忧民情感。

古人写诗喜欢以物喻情,以景喻情,杜甫尤擅以景喻情,秋天萧瑟,天气阴霾,战乱纷起,在这时候,诗人加入到为战士制作寒衣之中。诗人忧心忡忡之下,还要为制止战乱,尽自己微薄之力,已经不仅是忧国忧民,更是在力所能及之下,竭尽全力,为人们更好生活,带来希望。

诗人杜甫的高尚之处就在于,他不止写诗抒发感情,更是身体力行,为忧国忧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方面是值得推崇的。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简述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希望纳

秋兴八首 其一诗歌的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1、《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本诗是借着悲秋之情抒发“悲人生之秋及国运之秋,渴望落叶归根及对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的希望”这一主题。

2、原诗:

《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释义: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前三联表现手法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作者:唐·杜甫

原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的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接地阴沉。

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园之心。

赶制寒衣家家在动用刀尺,白帝城高处听到夜晚捣衣的砧音。

扩展资料: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苦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脉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串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的作品。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以及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以悲秋为诗歌主旨,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感、家国愁、思乡情,意义比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杜甫《秋兴八首(选三)》古诗注释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的象征:以骇浪滔天,暗寓了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心潮翻卷。

颔联的象征:以阴云盖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尾联的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咏怀古迹 》 主要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来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秋兴八首其一: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秋兴八首: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为组诗序曲,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遥念长安,慨叹当年政治、人事变化以及边境的不安;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盛况,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秋兴八首其一,诗中那一联是主旨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杜甫《秋兴八首(选三)》古诗注释与赏析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①。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③。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④。

注释

①玉露,白露。萧森,萧瑟阴森。二句谓江峡之间,白露既下,凋伤枫林,殷红惨目,气象萧森。②江,长江。兼天,犹连天。塞,关隘险要之处,此指夔州。接地阴,指风云笼罩,地上阴暗。二句接上极写巫山巫峡秋气萧森之状。③丛菊两开,即两见菊开,此是就去蜀时日而言。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南下,秋居云安(今重庆云阳),是一见菊开也。大历元年暮春,自云安至夔州,至秋,是两见菊开也。他日,常指后日、来日。也可指往日、前日。这里是后者。他日泪,犹言往日泪,流了多年的眼泪。孤舟一系,由蜀至夔,是沿水路乘舟东下,一身系于孤舟,故云。故园心,思念长安的心情。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也是杜甫的祖籍所在地。因此,在这里故园、故国是合二为一的。这两句里的“开”、“系”都有双关义:开,是指花开,也是指泪下。系,是指身系孤舟,也是指心系故园。④二句谓深秋时节家家都在为游子赶制寒衣,傍晚时分白帝城高处传来阵阵捣衣声,更触动漂泊者的怀乡之情。催刀尺,赶裁寒衣。砧,捣衣石。

评析

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作。秋兴之兴,是感兴、发兴之意。杜甫漂泊多年,寓居夔州,往事历历,时萦胸臆。值兹秋日,见草木之凋谢,景物之萧森,触景伤情,引发了对长安的思念与回忆,写下了这组联章体七律。这组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四首是过渡,前三首以咏夔州秋景为主而遥忆长安,夔州详而长安略;后五首以回忆长安为主而回应夔州,长安详而夔州略。八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思想是“故国之思”。所思之情事,广泛而又具体,基本内容是,长安盛衰之变,个人遭遇之感。然国事多而己事少,体现了杜甫忧国忧乱忠君爱国的一贯思想。《秋兴八首》是杜甫惨淡经营之作,艺术上堪称登峰造极。

第一首,是后七首的发端,自夔州秋景起兴,写面对三峡萧森景象而引起的羁旅怀乡之思。“故园心”三字,既是本诗主脑,亦是八诗枢纽。而末三字“急暮砧”又唤起次章首句之“落日斜”,可见针线之密。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①,每依北斗望京华②。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③。

画省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隐悲笳⑤。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⑥。

注释

①夔府,即夔州。贞观十四年(640)在夔州设都督府,故云。②此句是说常常依循北斗的位置而远望长安。每依,言夜夜如此。北斗,北斗七星。杜诗《月三首》其一:“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历历》:“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哭王彭州抡》:“巫峡长云雨,秦城近斗杓。”北斗在北,长安亦在北,故依北斗而遥望长安,抒发羁旅思乡之情。③古有渔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上句出此。听猿堕泪,身历苦境始觉其真,故曰“实下”。本应作“听猿三声实下泪”,因拘于声律,变化为“实下三声泪”。八月槎,《博物志》载:“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而《荆楚岁时记》引《博物志》则作“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而去”云云。槎,木筏。杜诗乃借用二事。奉使,以严武比张骞,指严武奉命重镇蜀为剑南节度使。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原应有随之返京朝天之一日,但因武死而化为泡影,故曰“虚随”。④画省香炉,指昔日在京华任左拾遗时。画省,汉代指尚书省,此指门下省。杜甫为拾遗之左省虽为门下省,然汉代无门下省,古人诗文往往古之官署与今之相当者为代称,唐代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并称,故三省皆可仿尚书省之例而称画省。违,违离。伏枕,指衰病。违伏枕,乃言因衰病伏枕而与画省香炉相违。实为婉辞,深寓感慨。⑤山楼,指夔州城楼。粉堞(dié),白色的女墙,借指城墙。隐悲笳,悲凉的胡笳声隐没于山城楼墙间。⑥二句是写伫望沉思之久,可见恋阙情深。石上藤萝月,是指初升的月亮。已映洲前,是说月升中天。

评析

第二首写由日落到夜深诗人伫立遥望长安的情景。“望京华”,乃八章之旨,特于此章拈出,与首章“故园心”实一脉相承也。孤城落日、哀猿悲笳,是夔州眼前之景;而奉使虚随、画省香炉,乃思归感旧之情。“虚随”、“伏枕”,感慨颇深。尾联通过写月光的移动,突现自己伫望之久,思京之切,一片报国之情,跃然纸上。

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①。

花萼夹城通御气②,芙蓉小苑入边愁③。

珠帘绣柱围黄鹄④,锦缆牙樯起白鸥⑤。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⑥。

注释

①瞿塘峡,在夔州东,为三峡门户;曲江,为长安名胜之地。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古人以秋属西方,其色白,故称素秋。此联高度浓缩:夔州与长安虽地悬万里,但一个“接”字联通时空,交织成苍远悲凉的艺术境界。此联既与第一首的“塞上风云接地阴”相呼应,又与颔联对句之“芙蓉小苑入边愁”一脉贯通。既写秋景之萧索凄凉,又深寓伤时念乱怀乡恋阙之悲。②花萼,即花萼相辉之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复道。唐玄宗先后于十四年和二十年两次扩建兴庆宫,自大明宫沿长安东郭城经通化、春明、延兴三门,直至曲江、芙蓉园,修筑复道,两墙对起,以潜行往来,是为夹城。因系唐玄宗为游赏方便所修,故曰“通御气”。③芙蓉小苑,即芙蓉园。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史载,安禄山反报至,唐玄宗在逃跑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置酒,四顾凄怆。边愁,指安禄山在边地叛乱而引起的忧愁。④珠帘绣柱,指曲江行宫别院之楼亭建筑,极写其富丽华美。黄鹄,即天鹅。因曲江宫殿林立,环绕水面,把黄鹄都包围其中了,故云“围黄鹄”。⑤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因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都被惊飞,故云“起白鸥”。⑥歌舞地,指曲江。曲江昔日为繁华的歌舞之地,可是如今屡遭兵燹,荒凉寂寞,真是不堪回首,故曰“可怜”。秦中,即关中。此借指长安。长安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建都所在,昔日歌舞地,今化为戎马场,意在告诫统治者勿耽于荒*佚乐,宜自强自励。可怜、自古四字,正寓无限哀伤和感慨。

评析

第六首回忆曲江当年歌舞游宴之繁华。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塘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禁感慨系之。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原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中第三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文章的主旨句。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愁苦;颠沛流离的无助、凄苦;思念家乡的孤寂之情。)的思想感情。供参考。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

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

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

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

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名称《登高》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言律诗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鬂(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