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居正长得好看有用吗,最后不还是被万历抄家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张居正简介

4.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居正此人的

5.张居正给李彩凤做了三件事,是那三件?

6.折节礼士的意思

明史张居正传_明史张居正传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1)背叛生于攀附。我徐阶不曾攀附你,何从谈得上背叛?(每句1分)(2)严嵩子严世蕃贪污横暴而无所顾忌的名声逐渐传闻,徐阶便让御史邹应龙弹劾他。(每句2分)(3)徐阶在朝廷有宰相风度,他保全好人。对嘉靖、隆庆的政事多有所纠正补救。(每句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出生刚满周岁,掉进枯井里,救出三日才苏醒。五岁跟随父亲路过括苍,从高山岭上掉下来,衣服挂在树上没有摔死。人们都以为他很奇异。嘉靖二年考中进士第三名,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为父服丧,丧服期满,补任原来的官职。徐阶身材短小皮肤白净,很注意仪表行为。生性聪颖灵敏,有谋略,而深藏不外露。

皇帝纳张孚敬的建议,想去掉孔子王的封号。奏议下发儒臣讨论,徐阶独自一人坚持不同意。张孚敬召见徐阶并满脸怒气的诘问他,徐阶据理驳斥不退让。张孚敬愤怒地说:“你背叛我。”徐阶严肃地说:“背叛生于攀附。我徐阶不曾攀附你,何从谈得上背叛?”恭敬地作揖出去了。被排斥到延平府任推官。连带办理郡中事务。释放被囚禁的囚犯三百人,毁坏不合理的祠庙,创办乡社学,捕捉大盗一百二十人。调任黄州府同知,提升为浙江按察佥事,进升为江西按察副使,督察学校教育工作。

俺答侵犯北京,徐阶奏请释放周尚文以及戴纶、欧阳安等人让他们立功赎罪,批准同意。宦官被敌人俘虏放了回来,把俺答要求贡物的信交给皇上。皇上把信交给严嵩以及徐阶看,在便殿召见他们并让他们就此事发表意见。严嵩说:“闹饥荒的盗贼罢了,不值得忧虑。”徐阶说:“逼近京城安营扎寨,像割草,怎么说是闹饥荒的盗贼呢?”皇帝同意他的意见,问求贡信在哪里。严嵩从袖中拿出来说:“是礼部处理的事啊。”皇帝又问徐阶。徐阶说:“敌人深入到北京城外了,不答应他们的要求怕激起他们的愤怒,答应那么他们索要我们的财物太多。请派人送信去哄骗他们以便拖延时间,我们有机会准备。等援兵聚集起来后,敌寇就会退却的。”皇帝连连称赞说很好。敌寇不久大肆掳掠而去,于是下发徐阶的奏疏,不许给俺答进贡。

皇帝居住的永寿宫遭火灾,迁居玉熙殿,狭隘得很,想有所建造。问徐阶,徐阶请求用三殿余下的材料,责令尚书雷礼建造,可按月完工。皇帝高兴,按照徐阶的意见办了。一百天就竣工。皇帝在完工的当天搬去居住,命名万寿宫。认为徐阶忠心,晋为少师,兼支付尚书俸禄。严嵩的地位便一天比一天下降。严嵩子严世蕃贪污横暴而无所顾忌的名声逐渐传闻,徐阶便让御史邹应龙弹劾他。皇帝勒令严嵩辞官,提拔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徐阶便代替严嵩为首席大学士。后来皇帝考虑严嵩侍奉劳苦,怜悯他。又因为严嵩离开后,怅怅不乐,便下令想退位从而修道养性并且传位,又谴责徐阶等人为什么用官位授给邪恶的人物,说的是邹应龙。徐阶说:“退位和传位,臣等不敢听命。邹应龙的迁调,是二部按照皇帝命令执行的。”皇帝才不追究了。

徐阶坚持直言劝谏,多是皇宫内的事,施行的占十之八九,宦官多是不敢正眼看他。正乞求辞官,而给事中张齐因个人的仇恨弹劾徐阶,徐阶就请求辞官回乡。皇上的想法也渐渐转变,允许他。向皇上辞行,全朝都上疏挽留,皇帝批复知道就罢了。王廷后来调查到张齐受贿,弹劾发配去守边疆。高拱再次出任辅相,为压制徐阶不遗余力。正遇上高拱又被张居正排挤而罢官,事情才解除。万历十年,徐阶八十岁,皇帝下令派行人去慰问他。赐给书信、金币。第二年逝世,赠为太师,谥号文贞。徐阶在朝廷有宰相风度,他保全好的人或事。对嘉靖、隆庆的政事多有所纠正补救。间或有顺从,也没有放弃大的节操。

2. 文言文《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

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登上第。世以此益恶之。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于是四维始为政,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文言文翻译: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年少聪明才思敏捷,十五岁就做了秀才。

当地的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不同寻常,说:"张居正是国家的栋梁啊。"不久,张居正在乡试中中举,顾璘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带赠送给他。

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徐阶等人都非常器重他。

张居正这个人,长脸眉目清秀,胡须长至腹部。敢于承担责任,自认为是豪杰。

但是很深沉,胸有城府,别人很难猜测到他的想法。严嵩当首辅,嫉妒徐阶,和徐阶关系好的人都避开了。

张居正言行自如,严嵩亦很器重他。 张居正执政,把尊崇主权、考核吏职、信守赏罚、统一号令作为主要措施。

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早上下达政令而晚上就要执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当逮捕法办,朝廷大臣议论感到为难。

张居正便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又派人飞快前往逮捕沐朝弼,他不敢动弹。押到朝廷后,请求宽免死罪,便把他押到南京监禁。

张居正认为御史到了各省,往往 *** 抚臣,想严厉纠正。御史论事稍有不合意,张居正就加以责骂,又敕令作长期考察。

御史刘台巡按辽东,误传捷报。张居正准备援引成例章法对他进行督责处罚,刘台上奏章指责张居正专横独断,肆行不法,张居正愤怒至极。

神宗皇帝特为张居正把刘台逮捕,投入诏狱,命人杖打一百,流放到边远地区当戍卒。由此,众给事中、御史更加畏惧张居正,内心都愤愤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皇帝派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卫他归家,为父服丧三月,丧葬完了就上道。居正请求广泛的接受新的阁员,皇帝下诏就命令居正推举。

居正于是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向来和居正不合,没有料想到能入阁,颇感激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与居正交好,居正于是安心离开了。

居正自从夺情后,更加不公纵权。这些官吏的升迁,多由爱憎。

左右掌权的人多通贿赂。冯保门客徐爵提拔任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进进士前几名。世人因此更加不喜欢他。

等到他逝世后,皇帝为此而不上朝,用下谕旨祭九坛的方法表示尊敬,把他当做国家元老和导师。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在这时四维才开始主政,言官弹劾篆、省吾,并弹劾居正,篆、省吾都得罪。刚提拔的人更加致力攻击居正。

诏令夺取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张居正所重用的人,几乎全部被削去官职。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同锦衣指挥、给事中抄居正家。张诚等将要到,荆州守令先期逮捕人口,禁锢其门,子女多逃避空室中。

等门启开,饿死者十余多人。张诚等尽挖掘其诸儿子兄弟的私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能忍刑罚,不久自缢死。 赞(一种文体,主要是评价性文章)说:张居正精于审视时化,敢于做改革事。

神宗刚亲政时,他所作所为扭转衰局振兴危国(隳:原意为毁坏的城墙,此处引申为。

张居正长得好看有用吗,最后不还是被万历抄家

1. 文言文~《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编辑本段明史历史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

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2. 翻译古文 选自《明史》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而性质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正德年间,历任两京御史。上奏时弊七件,里面说:“内府的军器局有军匠六千人,宦官做监督的人有二人,现在增加到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其他局都这样做,军队怎么会不消耗。”还说:“传奉官和滥收校尉勇士也最好革除。刘瑾虽然已经被杀,权力还是被宦官掌握。”有旨诘问,而且说“自今像蒋瑶一样议论朝政的人,不用再上奏。”随即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

调任到扬州。武宗南巡到扬州,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具而已,没有赠送的东西。各位嬖幸都很生气。江彬想抢夺富民的住房作为威武副将军府,蒋瑶执意不可。江彬气愤蒋瑶挫辱他,就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不为之所慑服。恰逢皇帝打渔获得一条巨鱼,戏言说价值五百金,江彬就诬告蒋瑶责备他的正直。蒋瑶怀揣他的妻子的簪珥、袿服进言,说:“金库没有钱,臣所有的只是这些。”皇帝笑然后打发他走。扬州府以前有琼花观,皇帝下诏索取琼花。蒋瑶说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经灭绝,现在没有可以用来进献的。又传旨征收异物,蒋瑶都说不是扬州出产的。皇帝说:“苎白布,也不是扬州出产的吗?”蒋瑶不得已,给皇帝进献了五百疋。那个时候,当权的认为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而且轻视蒋瑶,平民已经十分困苦。御驾回京,瑶扈到了宝应。宦官邱得用以铁纟亘捆绑蒋瑶,数日才释放,竟然随行到临清才返回。扬州人看见蒋瑶,没有不感动哭泣的。到升迁为陕西参政的时候,争相出资修建祠堂来祭祀他,名声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任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皇帝命令桂萼等审核巡抚官的去留,让蒋瑶回京等候调动。后来,累迁为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大殿修成,皇帝设置宴会。看见蒋瑶和王时中的席在外面,命令移至殿内,然后移皇亲到殿右来让蒋瑶,说:“亲近亲人不如尊重贤才。”他重视蒋瑶如此。当时土木繁兴,一年花费数百万钱。蒋瑶规画都说是皇帝的意思,好几次给与钱币。因为丁忧去官。很久之后,自南京工部尚书,皇帝下召改为北京工部尚书。皇帝临幸承天,蒋瑶随从。京师建立营,所率役的京军,多为豪家所占匿。到那个时候大兴土木仍然很频繁,每年招募平民充当劳役,花费二百余万钱。蒋瑶为这个说话,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藏匿的军人都出来,招募花费大减。因为年老致仕。

蒋瑶端亮清介。已经退休,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结了一个文酒社,徜徉于岘山之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3. 明史金幼孜文言文翻译

译文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

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后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当时,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东宫讲书,都先要准备所讲的经义,由阁臣阅正后,呈皇上批览,然后才得进讲。

解缙讲《书经》,杨士奇讲《易经》,胡广讲《诗经》,幼孜讲《春秋经》,幼孜借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进升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并传谕吏部,说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已任满,不要改作他任。

七年,幼孜随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

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

皇上敬重幼孜的文学才华,所过山川要害,总命他加以记载。幼孜就在马鞍上当场起草。

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

天黑时,幼孜从马上掉下来,胡广、金纯去而不顾,杨荣为他结鞍再行,走了一会儿幼孜又掉下来,杨荣便将自己的马让给他骑,第二天才到达行在所。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名使者追寻杨荣和幼孜,但都没有找到。

他们回来后,皇上非常高兴。此后每次北征,幼孜都随从,他还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后录》。

十二年他受命与胡广、杨荣等人编纂《五经》和《四书》、《性理大全》,升为翰林学士,十八年他与杨荣一起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二十二年(1424)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

只有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到达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朕梦见神人两次说上帝好生,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固在于除暴安民。

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诏谕各个部落。

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幼孜护梓宫返回。

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这一年十月命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

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正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不喜欢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以讨好君主。

贤良之臣,所言不被纳,便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应当引以为戒。”

幼孜等人叩头致谢。洪熙元年(1425)幼孜进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

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母。第二年,他母亲去世。

宣宗即位后,诏令幼孜出来任职,修撰两朝实录,充任总裁官。宣德三年(1428),幼孜持节到宁夏,册封庆府郡王妃。

他所经过的地方,都询问士兵和百姓疾苦,回来后上奏皇上,皇上都嘉许并纳了。随从皇上巡边,度过鸡鸣山时,皇上说“: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征辽时,曾经过此山。”

幼孜回答说“:太宗不久便后悔这一战役,所以修建了悯忠阁。”皇上说“:此山在元顺帝时崩塌了,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

幼孜回答说“:顺帝是亡国之主,就是山不崩,国也必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幼孜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赠少保,谥文靖。 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

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

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身后之恩,但幼孜不听。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所耻的行为。”

4. 文言文《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原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

御史刘台按辽东,误奏捷。居正方引故事绳督之,台抗章论居正专恣不法,居正怒甚。

帝为下台诏狱,命杖百,远戍。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帝使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归,期三月,葬毕即上道。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

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素忤居正,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自昵于居正,居正乃安意去。

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冯保客徐爵擢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登上第。世以此益恶之。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于是四维始为政,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

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寻自缢死。 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文言文翻译: 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年少聪明才思敏捷,十五岁就做了秀才。

当地的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不同寻常,说:"张居正是国家的栋梁啊。"不久,张居正在乡试中中举,顾璘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带赠送给他。

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徐阶等人都非常器重他。

张居正这个人,长脸眉目清秀,胡须长至腹部。敢于承担责任,自认为是豪杰。

但是很深沉,胸有城府,别人很难猜测到他的想法。严嵩当首辅,嫉妒徐阶,和徐阶关系好的人都避开了。

张居正言行自如,严嵩亦很器重他。 张居正执政,把尊崇主权、考核吏职、信守赏罚、统一号令作为主要措施。

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早上下达政令而晚上就要执行。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当逮捕法办,朝廷大臣议论感到为难。

张居正便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又派人飞快前往逮捕沐朝弼,他不敢动弹。押到朝廷后,请求宽免死罪,便把他押到南京监禁。

张居正认为御史到了各省,往往 *** 抚臣,想严厉纠正。御史论事稍有不合意,张居正就加以责骂,又敕令作长期考察。

御史刘台巡按辽东,误传捷报。张居正准备援引成例章法对他进行督责处罚,刘台上奏章指责张居正专横独断,肆行不法,张居正愤怒至极。

神宗皇帝特为张居正把刘台逮捕,投入诏狱,命人杖打一百,流放到边远地区当戍卒。由此,众给事中、御史更加畏惧张居正,内心都愤愤不平。

居正乞归葬父,皇帝派尚宝少卿郑钦、锦衣指挥史继书护卫他归家,为父服丧三月,丧葬完了就上道。居正请求广泛的接受新的阁员,皇帝下诏就命令居正推举。

居正于是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自强向来和居正不合,没有料想到能入阁,颇感激居正,而时行与张四维皆与居正交好,居正于是安心离开了。

居正自从夺情后,更加不公纵权。这些官吏的升迁,多由爱憎。

左右掌权的人多通贿赂。冯保门客徐爵提拔任用至锦衣卫指挥同知,署南镇抚。

居正三子皆进进士前几名。世人因此更加不喜欢他。

等到他逝世后,皇帝为此而不上朝,用下谕旨祭九坛的方法表示尊敬,把他当做国家元老和导师。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在这时四维才开始主政,言官弹劾篆、省吾,并弹劾居正,篆、省吾都得罪。刚提拔的人更加致力攻击居正。

诏令夺取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张居正所重用的人,几乎全部被削去官职。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同锦衣指挥、给事中抄居正家。张诚等将要到,荆州守令先期逮捕人口,禁锢其门,子女多逃避空室中。

等门启开,饿死者十余多人。张诚等尽挖掘其诸儿子兄弟的私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能忍刑罚,不久自缢死。 赞(一种文体,主要是评价性文章)说:张居正精于审视时化,敢于做改革事。

神宗刚亲政时,他所作所为扭转衰局振兴危国(隳:原意为毁坏的城墙,此处引申为危。

5. 节选自《明史·毛纪传》的文言文答案

明史毛纪传参考答案4、A简:选拔,选任.5、D6、C 毛纪要离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指责他“结朋奸,背君报私”.7、⑴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阙”、“系”、“原”的翻译各1分.⑵(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匡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译出大意2分,重点词语“自荣”、“救正”、“私”的翻译各1分.参考译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年,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乡试第一,考中进士,被选拔作了庶吉士.弘治初年,升任修撰,充当经筵讲官,被选拔担任侍东宫讲读.等到《会典》编成,升为侍读.武宗即位,改任左谕德.因为《会典》中小错误,降为侍读.正德五年晋职学士,升为户部右侍郎.正德十年,乌思藏进贡,他们的使者说有活佛能预测祸福.皇帝派遣几千人前去迎接,粮草车船费用用百万来计算.毛纪上书说:“从京师到乌思藏二万多里,所需公私费用,不可计算.一切费用取自四川,四川连年用兵,兵力疲惫,财力枯竭,再加上如此负担,恐怕会滋生意外变故.”奏疏两次呈上,皇帝没有答复.世宗即位,记录毛纪拥立皇帝的功劳,加封伯爵,毛纪两次上疏推辞请求免除.嘉靖初年,皇帝想要追加尊奉父亲为兴献帝,朝中大臣坚持上奏,抗拒圣旨.嘉靖三年,毛纪担任首辅大臣,又像当初一样坚持原则.皇帝想要去掉加在父母名号前的本生称谓,毛纪与石珤联合上疏抗争.皇帝在平台召见毛纪,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毛纪始终没有顺从.那些趴在宫殿上哭着抗争的大臣,全都被逮捕拘押起来,毛纪就分条陈述(拟写奏疏)请求皇帝原谅他们.皇帝大怒,传出圣旨责备毛纪与奸人结成朋党,违背皇帝传达私情.毛纪于是上疏说:“以往大臣们接受皇上的旨意,对国家政事都要商讨是否可行,然后再贯彻施行.这本来是内阁臣子的本职工作啊,我愚笨不能对上称职完成圣意.最近,关于去本生的问题,皇上在平台召见问话,司礼官员传出旨意,我不知这里有多少好像是可以商榷的,却都是由皇上一个人决断的.既然我的话没有被您接受纳,还有什么探讨行不行的必要.皇上召见我们次数是很多,但严厉的责罚还跟以前一样.我虽然有体谅国家的心意,但不能自己充分的表达.宋代司马光告诉神宗说:陛下之所以重用大臣,是看出他的耿直,或许对国家有帮助,如果只是用官位让他荣耀却不纳他的意见,这是使用官位来谋私情而否定这个人.(如果)一个臣子凭借俸禄官位来让自己感到荣耀,却不能纠正补救(您的错误),这表明他只是窃取名号来为自己谋私利.我在您面前,请允许我把这些话说给您.至于勾结奸人结成朋党,背叛您谋私利,正是我平时最痛恨的事.如果我有一条这样的情况,我的罪行何止是要罢官.如果您用这样的罪行怀疑我,我还能一天到晚腆着脸在朝廷里呆着吗.我请求退休回家,来保全自己的生命.特别希望您能够学习祖先的典章常识,任用贤才接受谏议,来秉养和平的福分.”皇帝忌恨(嫌恶)毛纪正直刚强,允许他离开,交通和饮食保障按着旧例.毛纪有学识,做官时清廉沉静庄严持重.后来《明伦大典》编成,皇上下诏判定大礼之议中各位大臣的罪,追查论罪夺去官爵.嘉靖二十一年,八十岁时,毛纪因为皇帝降恩复职,皇帝又下诏派官员慰问他,又赏赐一些俸禄.又经过三年去世了.附录:《明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八?毛纪传》原文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这位最好的老师,他第一个突出的特点,倒不在他的教学上,而在他的长相上,《明史》里头记载他的长相,“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明史·张居正传》

颀面就是很英俊的面孔,秀眉目是说他在这张英俊的脸上,长着一双细眉毛,长眼睛,换作专业术语来说叫卧蚕眉,丹凤眼。这还不算,颌下有一缕长髯,须长至腹嘛,这个胡子长得漂亮极了,一直垂过胸前,标准的美髯公,你说这要是左手拿把青龙偃月刀,右手一缕长髯,活脱脱就是一个关公在世。他还“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就是说他特别有气质,和关公一样,男子汉那种勇敢,豪放,沉稳的气质,这就是这位明代最好的老师的外形和气质。

他这一生只教了两位学生,这两位学生是父子俩,他是教完了爸爸教儿子,要不是死得早,我估计他教完了儿子还得教孙子。

这个爸爸朱载垕他又被称为是隆庆皇帝,死后庙号为明穆宗,儿子朱翊钧又被称为是万历皇帝,死后的庙号是明神宗。这两位就是明代历史上第十二任和第十三任皇帝。

他们请的老师是谁呢,这个人说起来在历史上那是大大有名,国学大师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里边称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治家”;《明史纪事本末》里称他是“救世宰相”;而他生前的一个大对头,明代一个大思想家李贽在他死后称赞他是“古今宰相之杰”;《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称他是“智慧的象征”;在这个历史书和一些教材上,最常见的情况,这个人是和商鞅,王安石并列,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教的第一个学生隆庆皇帝,他教隆庆的时候,张居正还不显眼,隆庆这时候有一个讲师团,隆庆登基之前是裕王,在裕王府里头有一个讲师团,在这个讲师团里,张居正的地位并不怎么高,他比较年轻,而且按资格来说,他只能排老末,用现在的比方来说,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副科老师,所以,至于他教隆庆的时候,有什么突出的教学业绩,我们不知道,没有什么史料保存下来,我们说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从他教小万历的工作经历教学经历看出来的。

张居正简介

意思是: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一、原文

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二、译文

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

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三、出处

《明史·张居正传》

人物简介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居正此人的

张居正的资料?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

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5)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

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

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

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

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

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

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

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

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

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

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

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

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 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 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 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 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他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 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 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 组织准备。

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 *** ,课吏职,行赏罚,一 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 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 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 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 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

张居正的故事简介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人物。

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

作家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图。 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政治家张居正简介

生日:嘉靖四年农历五月三日 (西元1525年西历5月24日)

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张居正的简介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千户。张居正曾祖庶出,无法承世袭官职,迁到江陵。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严厉整肃朝廷上下。

在张居正功成名就之时,他把矛头对准了曾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文官集团。张居正除了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很多土地,更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时就要写好一份,不能太少,写好后自己留一份,给张居正一份。

如过少,就要退回重写。通过后,以后的一年里这位知府就要为完成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对后发现这位知府有什么事没有完成,那知府就会被贬职降为知县。如果到了县里还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么官都被削去,回家当老百姓为止。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国内阁首辅、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二年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明朝文臣,内阁首辅,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丽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

请选择一个不同类的.商鞅王莽吴起张居正.并说明理由.

王莽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明朝张居正的简介

概况

[编辑本段]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史上最优秀的首辅,最好的政治家。

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 *** 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张居正给李彩凤做了三件事,是那三件?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4),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发生嫌隙。高拱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撒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折节礼士的意思

第一件事就是给李太后上名号,维护她的名誉;张居正为李太后做的第二件事,是在兴趣爱好上和她产生共鸣;第三件事是张居正也把小万历当成是自己生活的一切。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扩展资料

政治上,张居正实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

又如,当时天下不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折节礼士的意思是屈己待人,尊重有见识有才能的人。

折节礼士的意思和折节待士一样,出自《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折节待士这个成语出现比较早,最早出自《周书 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这里的士指的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比如士族、士大夫等,引申为有才能的人。

折节礼士的近义词

1、礼贤下士:形容重视人才,含褒义。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粱·洗约《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2、吐食握发:意思是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同“吐哺握发”,出自《抱朴子·交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

3、尊贤使能:意思是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折节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