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写下《悯农》的唐朝诗人李绅是一个节俭的人吗?

3.为什么常见批评浪费粮食而鲜见批评浪费肉和酒?

4.关于浪费粮食方面的诗句

5.有哪些中国古代诗人的谣言流传甚广,却被证明是的?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_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关于浪费粮食的

1. 唐代李绅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2. 关于李绅粮食的诗句

唐代李绅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哪些诗句来教育我们

唐代李绅的《悯农》。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3932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这首诗经常被人们用来教育儿童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2.浪费粮食教我们不要浪费粮食的诗句 唐代诗人

《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后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什么诗句来教育我们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4.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悯农》南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4.《悯农》宋· 李流谦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5.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关于李绅粮食的诗句 1.李绅的诗句 关于爱惜粮食的

李绅的诗句中关于爱惜粮食的是:

《悯农》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作品赏析: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作者李绅,朝代唐。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扩展资料:

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百度百科-锄禾

写下《悯农》的唐朝诗人李绅是一个节俭的人吗?

“锄禾日当午”,只是提起这一句,很多人都能够把整首诗都背诵下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不过,我们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经常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然而几首《悯农》的作者,我们顶多只知道一个名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情,我们却一概不知,这是为何?作者李绅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书中从来不提呢?

从小父母就用《悯农》来教育我们要好好节约粮食,小时候每每看到这些诗。总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能够体恤民间疾苦的人,甚至于很地方的食堂也都挂着这样的标语。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绅在才学上面确实算得上大才子,很轻松的就考中了进士,而且到最后官至宰相,但是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他当上宰相以后,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多,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可以说李绅算得上是一个吃货。

比如在他当官的时候,为政苛爆严厉,因为于此很多村民都吃不上饭,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乡,按理说李绅身为一个父母官应该以百姓的疾苦为主,应该将百姓当做自己手心里宝,但是他却将自己治下的百姓称之为麦子,逃走的百姓的呢称之为秕糠,而将留下的留下的百姓称之为饱满的麦子。可以说相当残暴,不把自己的百姓当人看。虽然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人品完全抵不上这个职位应该拥有的品德。

而且发迹以后对自己的朋友更是十分的无理,李绅在没发迹以前和李远将关系很好,他把李元称之为自己的叔叔,但是等后来李绅发迹以后,就让李远将自称为孙子,虽然是李远将自称自己是李绅的孙子,但是李绅也没有拒绝。而且正是因为在吃上面讲究,可以说极尽奢华,据史书记载他特比喜欢吃鸡舌头,每餐都要吃一盘鸡舌头才能下饭,而毕竟一个鸡只有一个舌头。可以说算得上浪费。

当自己贫穷的时候自己还写粒粒皆辛苦,但当自己发迹可以后却奢侈到浪费粮食,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尴尬,当然这还没有完事。李绅性情苛急在他镇淮南道当政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扬州,那时候学生们要坐船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船家们都想涨点钱,毕竟大部分考生都着急赶路,涨一点钱也无关紧要,但是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李绅,可能是当年李绅也被这些船夫欺负过,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只是船夫没想到这一次提价竟然就把自己的命不明不白的扔到扬子江里面去了。即是是坐地起价也用不着用人命来抵偿。从此也看出了李绅性格的激烈。

虽然说李绅后期顽劣的事迹有很多,虽然吃鸡舌这事也考证不得,但是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就是说李绅看习惯的事情,刘禹锡却看不惯,讲的是李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绅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够怜悯百姓的好青年。而且李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在冬天收蛤,在大冬天的下水去抓可以说是和送死没有区别,他的手下说我们的命也是命,把李绅说惭愧了才让这件事就此作罢。

李绅再后来绅构陷扬州江都县尉吴湘,找个理由将他杀死可以说无论怎么来看李绅发迹以后都算是一个残忍的人,虽然他写的诗歌能够贴近自然,具有社会特点,能够通过几行诗就能反映出社会现实,而且选材经典,仅仅只是选择了锄禾这样几个小点,就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能够把内涵隐藏在自己的诗句中去。可以说李绅最光辉的时刻都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的时候,但是发迹之后和发迹之前作对比,相差甚远。

可以说李绅是大部分人都有很大误解的人,大部分人对他的理解大概都是因为悯农这首诗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且是一个能够和民众同乐的好官,但在历史上实际上来说,他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成自己衣食父母,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而且两极分化严重。但这也给与我们从侧面教育孩子的机会,不光要教育孩子节约,还要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

为什么常见批评浪费粮食而鲜见批评浪费肉和酒?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警示人们不要浪费粮食的诗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啊,看到这首诗也慨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啊,一定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粮食,看到这首诗的人一定都想着爱惜粮食那么写这首诗的人也一定如此吧,看在这不由得说一声人心善变啊,有多节省后来就有多奢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悯农》的作者李绅。

李绅的父亲是个县令本来这日子过得不错,但是后来父亲早亡跟着母亲过着艰辛的日子,这时候常常食不果腹的李绅体会人间疾苦感叹生活不易于是才写下了《悯农》,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人在困境的时候或者在逆境的时候往往最是激发人潜能的时候,可是就这样劝人们不要浪费粮食的人到最后奢靡起来连身边人都瞧不起他。

李绅后来科举之路顺遂人生活的好了生活品质就高了,生活品质高了嘴巴就刁了,嘴巴刁了吃的东西就苛刻了,李绅喜欢吃鸡舌,鸡舌才多大啊,不可能一次就吃一个吧,一只鸡才一个小舌头啊,一个舌头也炒不了一盘菜啊,所以每吃一盘鸡舌后院就有一堆小鸡遭殃,李绅这样奢靡就连白居易都有点瞧不起他,这人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可能是因为李绅苦日子过得太久了,所以有权有势以后就心态膨胀,未必见得鸡舌就那么好吃,可能就跟报复性消费一样,以前过得苦现在都要一次性找补回来吧,但是李绅下场不怎么样,虽然是善终吧,但是因为李绅为官暴戾杀了本不该致死的人所以朝廷就对李绅做出了降以及子孙不得入仕的惩罚也算是报应了。

关于浪费粮食方面的诗句

在中国传统观念上来说,吃粮食属于必须消费,所以浪费可耻;吃肉喝酒属于奢侈性消费,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有节约这个概念。是的,现在大家吃肉都觉得没啥,但这只是现代观念而已。从历史上来看,远得有胡不食肉糜,近的来看,普通民众都能够随便吃肉喝酒也就这几十年的事。当年为啥一天都能吃一两斤大米?没有别的吃的,只能靠狂吃米饭填饱肚子呗。现在你再看看,各类食物,完全不需要光靠吃米饭啦。吃一盘菜是先吃肉还是先吃菜?肉和菜哪个更容易被浪费?所以不是说酒和肉就可以浪费,而是人们一般根本不会浪费酒和肉,除非肉多得吃不完。然而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人一般不会富裕到肉多得吃不完。

有哪些中国古代诗人的谣言流传甚广,却被证明是的?

1.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悯农》南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4.《悯农》宋· 李流谦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5.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2.浪费粮食教我们不要浪费粮食的诗句 唐代诗人

《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后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第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3.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释义:

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2、《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释义: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3、《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释义:

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

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4、《悯农·其二》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4.不要浪费粮食的名人名言,警句

1、民以食为天。——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

两句大意是: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粒粒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共四句,前两句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农夫耕种的艰难。

3、高筑墙,广积粮。——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朱升传》

这两句大意是:把城墙筑得高高的,广为储备粮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攻下了徽州,有人把朱升推荐给朱元璋。

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

大意是: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我国自古就有珍重粮食的优良传统,这两句至今仍不失为警世箴言。

5、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食货志》

这几句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6、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西汉政论家晁错《论贵粟疏》

这几句大意是:尧禹时代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七年大旱,而他们的国家却未因水旱灾害而闹饥荒遭毁灭,这是因为他所储藏的粮食多而预先已作了充分准备的缘故。

5.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3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大意: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食物,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子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挂着一个破篮子。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都不禁为之悲伤。

因为缴纳租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剩余的粮食。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有关李白的谣言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说李白看不起杜甫,因为杜甫给李白些了很多首诗,而李白给别人都写过不少诗,甚至有乡野村夫,官宦家的女子,唯独给杜甫就写了四首,关键是还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牛。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望文生义,也让人觉得李白是在嘲讽杜甫,说他自找苦吃,诗写的又苦又慢。

其实现实中,李白和杜甫天宝三年的时候就相识了,两人一见如故,还一并在各地同游,此后又相约了两次出游,在杜甫的诗中有一句?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的句子,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可见交情匪浅,而李白戏谑杜甫的那首诗,应该是心疼关心杜甫才写的。

李白常常给大众的形象就是风流放浪,所以好多人也觉得他比较花心,虽然一生有过四位妻子,但为她们做的诗词几乎没有,人们会觉得李白不是一个顾家之人。现实中,李白第一个妻子是宰相之女,李白可以说是当了上门女婿,第一任妻子过世后,留下一双儿女给他。一年多后,李白才又娶了第二任,但是第二任与李白三观不合,两人很快就分开了。

直到五年后,李白才又有了第三任妻子,并且还添了一个儿子,李白把积攒的钱财大部分都拿出来添置新家购买田地,想要好好的生活,可惜没过几年这个妻子也生病过世了,直到遇见第四个女子。李白的感情生活也算是坎坷,但是他都是在结束前一段感情之后才开始正常的娶妻生子,没有人们认为的私生活混乱一说。

还有个诗人,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悯农》,把农名在烈日下行苦劳做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但是历史中的这位诗人李绅却是品质败坏的人。相传此人特别爱吃鸡,最喜欢吃鸡舌头,他的后院堆积的都是被宰杀的鸡,连他的好友白居易,贾岛,李贺去他家做客都受不了他如此的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