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简舞配什么朗诵

2.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有什么典故?

3.诸葛亮经典诗句有哪些?

4.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诫子书原文朗诵集体朗诵_诫子书原文朗诵

1. 诸葛亮的诫子书如何断句

全文断句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白话文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诫子书》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但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2. 《诫子书》朗诵停顿节奏划分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因为怕说的不够,怕说的不清楚,怕孩子坚持不住,做不到,所以反复来阐明一个人要“学”、要“静”、要“俭”的重要性,因为人的一生很容易就走过,而人又很容易迷乱、懈怠,所以,立身行道,不容易啊。不有一番坚持修身之功,哪里能行。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百度百科-诫子书

3. 诸葛亮的诫子书如何断句

全文断句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滛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白话文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诫子书》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但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4. 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5. 16.请用(/)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4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每划对2处得1分) 解析 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书简舞配什么朗诵

1. 古文的MP3朗读

文言文 朗诵大全 (mp3 wma 有声版) 网站提供下载,速度很快…… /urls/44 包括下面的这些: 过秦论 戒兄子严敦书 出师表 诫子书 陈情事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别赋 与陈伯之书 与宋元思书 哀江南赋序 滕王阁序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杂说 师说 进学解 送董邵南序 柳子后墓志铭 陋室铭 捕蛇者说 阿房宫赋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爱莲说 赤壁赋 计承天寺夜游。

2.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哪里有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可以在线听的有 1、好好听故事,20000个儿童故事,包括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一册至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十二册,其中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共12个专辑,366篇课文,1681分钟的专辑音频,专业播音员播音,好好听故事网拥有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项目:利用有声读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对培养孩子的标准普通话,听力,视力都有好处。 2、金苗论坛:丰富,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A版,语文S版等,1621篇帖子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音频,3242个加文字说明。

3.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哪里有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可以在线听的有

1、好好听故事,20000个儿童故事,包括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一册至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十二册,其中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共12个专辑,366篇课文,1681分钟的专辑音频,专业播音员播音,好好听故事网拥有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项目:利用有声读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对培养孩子的标准普通话,听力,视力都有好处。

2、金苗论坛:丰富,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包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A版,语文S版等,1621篇帖子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音频,3242个加文字说明。

4.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贾宏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新区老鸦庄中心校前屯小学 075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

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

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二、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教学 1.抓疑难句子。 词句是构成文章最基本的材料,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字、词、句之中的。

因此,只有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真正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如《粜米》这篇课文,有这样两个疑难句子:“那些戴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到柜台前占卜他的命运。”

“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地多收了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透一透气了。”要理解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这两个“透”字。

而理解这两个“透”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就会明白:前一个句子的“透”字,是气也顾不得喘的意思,表现出农民粜米时急迫和紧张的心情;后一句中的“透”字,指稍微轻松一点,表现了农民丰收了,感到高兴,以为可以轻松一下了,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米价会下跌。 2.抓中心句子。

课文的中心句,能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上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句子,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辛苦,多么简朴。”要理解这个中心句子的深层含义,就要加重语气,反复朗读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周总理人格的伟大。

3.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句子,反复朗读、体验。 如《再见了,亲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在回国的列车上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若由教师来讲解,恐怕是难以将两国人民那深藏在心底的深情厚谊讲得生动、传情、清楚。

只有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其情其境,才能品出其难于言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类型的文章,基调或悲壮高亢,或委婉深沉,或简洁平实。

不同的情感基调,要取不同的方式,通过朗读来揣摩、体会、把握。感情基调欢快的,可通过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调朗读,对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再现,如《美丽的公鸡》之类的课文。

感情基调深沉、悲伤的课文,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要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悲壮的语调朗读。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读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解说员的语调。

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一般都是意境清新宁静,要指导学生用高昂、欢快又激动的语调,去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读《索溪峪的“野”》。教学《牛郎织女》之类的课文,则要用讲故事的语调朗读等等。

四、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要取多种措施克服小学生朗读中的漏字、填字、语调平板、唱读、拉腔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没有语感、没有韵味的毛病。

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驾驭好语言,自如地表情达意、与人交流。

5.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二十多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 *** 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

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

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

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将一句话读成两句话。由于大多是在早读时间,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2、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3、用多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

可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

当需要 *** 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4、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6.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有什么典故?

《离骚》、《春江花月夜》等。

根据查询四川教育在线得知,书简舞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舞蹈,通常表现的是古代书信交流、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为书简舞选择朗诵内容时,应该考虑到与舞蹈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相符合。以下是一些可能适合与书简舞搭配的朗诵内容:

1.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表现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书简舞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如《离骚》、《春江花月夜》等,通过朗诵传达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书信选段: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书信选段,如《与妻书》、《诫子书》等,通过朗诵传达出书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

3.文化散文: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古代文化、风土人情、历史等方面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通过朗诵传达出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诸葛亮经典诗句有哪些?

1、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的典故:

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2、其他相关故事: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

扩展资料:

1、出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一句文言文名言,出自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就可以解除一生的需要。)

2、现代内涵:

多被引用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压式的教育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百度百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南阳孔明,羽扇纶巾;消遣琴书,乐吟梁甫。隆中奇对,感酬三顾;出师一表,运移汉数。君子之行,淡薄宁静;学而研精,静而理性。功盖三分,名成八阵;万古云宵,遗像清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

寄琴书以消遣兮,以待天时。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梦醒谁先觉,平身我自知。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 浅谈《诫子书》教学讲稿

六区的各位前辈、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却又及其荣幸得到开娴姐和慧姐的鼓励、支持和帮助的经验极浅极浅的乡村初中语文老师。开始前,我想先和大家闲聊一下我和正道语文的缘分。

我和正道语文结缘于2015年秋季期。那时候,我教七年级英语;那时候,我,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教着英语,去参加为期十天的初中语文区培。在区培结束时,班主任给我们推荐正道语文扣扣群,让我们加入、学习、成长。区培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就走上了教语文之路——学校突然安排我教回语文了。当时我高兴了一个星期。与正道语文结缘后,我并没有常常关注交流群,真正关注并参与进来的是今年吧,关注着、关注着就爱上了!

在慧姐的大大的鼓励之下,今晚我也跑出来说说我上的课,希望得到各位前辈和朋友们的指教。

下面我浅浅地谈谈我上的课《诫子书》。

? 《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言文,是学生本学期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了。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以读背、记忆为基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则要在读背的基础上,上升到分析理解的层面了。

学习古诗文是有趣的,也是艰涩的。新时代的学生对学习古人的东西往往带着一种“要考试,所以学”的心理去学习。这也无可厚非,确实要考试。但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告诉我的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是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传承人,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不仅仅为了考试,更是为了那份使命——传承!当时我的学生听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看在眼里,爽在心里。

下面我先说说我的学情。我的学生全部都是农村的孩子,里面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专指家里),基础都比较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我这样设计这一课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作者——诸葛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此文的陌生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谈到诸葛亮,学生就热闹起来了,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对历史,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女生更感兴趣,更熟悉。同学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的说诸葛亮聪明机智,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可以得知;有的说诸葛亮是个忠臣,刘备死后他依然对扶不起的阿斗忠心耿耿,而不篡位;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倍感欣慰,说明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历史故事。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了,“看来同学们对诸葛亮的故事知道得不少呀,今天我们还要学一学诸葛亮的文章。”课文学习,抓住标题“诫子书”三个字,解题,围绕“戒”字展开。

感知课文环节,读出“诫”字的殷殷期望之心。我主要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

首先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正字音。

正字音后再请个别学生读,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有节奏地读,播放了朗诵让学生跟读。

在正字音、划朗读节奏后,我这样设计,在课文前,加上称谓"瞻儿",让学生扮演诸葛亮,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把这封家书口述给诸葛瞻听,比一比谁更能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之心。在三个学生的朗读里,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我再加词儿,“瞻儿,切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老师亲自示范,以一位父亲的口吻,朗读出来,让学生模仿朗读,学生的朗读稍稍有了进步,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在学会正确朗读后,我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文言文全解》准确理解文意,把握文义。这部分内容早读时已经布置,所以课堂上没有单独花时间给学生学习。

领悟内涵环节,品味“诫”字的厚望。我在把文章变形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儿子诸葛瞻的厚望。

课文变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设计一个主问题:诸葛亮希望诸葛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上面四个句子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回答句式:从"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希望诸葛瞻_______________。

课文变形设计的意图是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文本的层级和内涵。主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减少老师无效的絮絮叨叨,增加学生课堂的思考时间和增强学生的课堂思考力,改变一向的老师输出,学生机械接受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此环节给了六分钟学生思考并写在练习本上,最后请部分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还及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正确理解"淡泊""致远""*慢""励精""险躁""治性"等重点词语。基础更差的那个班级,学生多数选择二、四句谈,因为容易。基础较好点的那个班级学生则思考更全面。总的来说,学生的发言虽不甚完美,但在课堂上他们想说、敢说、有话说了,这是语文课上最精彩的一幕了吧。

乘胜追击,在理解了文意后再以诸葛亮的身份和口吻再读,这时候,学生读得语重心长了,效果更佳了。

作业设计环节,答“诫”字,告决心。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作业,要求八分钟完成。

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请以诸葛瞻的身份和语气给诸葛亮写一封回信。字数不限。

以下是学生们的部分作业:

及时展示学生的作业成果,学生们看着自己或同学的作品,又再次热闹起来了。在展示中,我分别指出了他们作业的优点及不足,相信他们日后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审题也更细心。

教完这一课,我自己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性,才忽然发觉,我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句式的变化,学习通过句式变化来正反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若这一课我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课的学习才算得上跟深度阅读沾上了边吧。这是我以后的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我教这一课的情况,感谢得到各位的帮助和指教。

最后想说的是,遇见你们真好!有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