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郎江上踏歌声的上一句

2.古诗竹枝词其一

3.竹枝词二首·其一拼音版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_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译文

一、杨柳枝词二首其一原文

杨柳枝词

唐代诗人 ?刘禹锡

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二、白话译文

其一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辞《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作词。

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

三、创作背景

《杨柳枝词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和六年至八年(832~834年)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遍规律。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曾指出《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咏杨柳,此其异也。”《竹枝词九首》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情、言理,手法亦一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

四、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闻郎江上踏歌声的上一句

这首诗为杨柳青青江水平,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 píng 。闻郎江上唱歌声,wé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 。东边日出西边雨,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道是无晴却有晴。 dào shì wú qíng què yǒu qíng 。

一、诗词解析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描述了一幅春天江边美景图,杨柳青青,江水静谧,仿佛可以听到有人在江上唱歌。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希望,通过描绘江上唱歌的声音,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句诗运用了双关语,描述了天气变化多端,日出东方却有雨西下,看似无情却有意。一方面,诗人感到世事无常,难以预测和控制,一方面,诗人也在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

二、艺术形式

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具有短小精悍、轻盈明快的特点,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可供遵循,又比较自由随便,易于抒情叙事。意象生动、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竹枝词二首·其一在文学上的价值

1、艺术价值

刘禹锡将民歌与七言绝句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运用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元素,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画面。

2、文化价值

这首诗吸收了民间文化的营养,传承了民间风情和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美学价值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刘禹锡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古诗竹枝词其一

闻郎江上踏歌声的上一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 刘禹锡

[全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拼音版

竹枝词二首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一作:还有晴)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附注: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竹枝词二首·其一拼音版如同下文。

原文:竹(zhú)枝(zhī)词(cí)二(èr)首(shǒu)·其(qí)一(yī)[唐(táng)]:刘(liú)禹(yǔ)锡(xī)杨(yáng)柳(liǔ)青(qīng)青(qīng)江(jiāng)水(shuǐ)平(píng),闻(wén)郎(láng)江(jiāng)上(shàng)唱(chàng)歌(gē)声(shēng)。

东(dōng)边(biān)日(rì)出(chū)西(xī)边(biān)雨(yǔ),道(dào)是(shì)无(wú)晴(qíng)却(què)有(yǒu)晴(qíng)。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